在书店偶然看到一本弥今所著的《金庸旅游地图》,书上写道,《天龙八部》中所写的天龙寺,就是现在大理的崇圣寺,真是可笑之极。不知其是否真正了解大理的历史。 据《大理古佚书抄》所载,大理崇圣寺乃大臣听经之处,而皇帝听经之处却是无为寺。 《天龙八部》上出现的保定帝段正明在《大理古佚书抄》中记载,段正明受戒于无为寺,后入福国寺为主持(福国寺为段正明所建),暮年归隐荡山,即今日的感通寺。而在《天龙八部》中,段正明乃是在天龙寺剃度,而天龙寺又为大理的皇家寺院。 由此可见,天龙寺不可能是崇圣寺,而极有可能是无为寺。 无为寺位于大理苍山兰峰东麓,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昭成王)立位之时,是大理千年古刹名寺。南诏时,先后有董伽罗尤、雄仙、一化、知善、大智等六代高僧在无为寺修行,圆寂。 大理国时期,无为寺仍属皇家寺院之一。 晋开运三年(946年),大理国第二代王段思英因当皇帝后,喜游山玩水,不理国事,让位给想当皇帝的叔叔段思良。《大理古佚书抄--宏法大师》载:“……次曰,思良登基,思英为宏修大法师,出行全副銮驾,主持无为寺。建无为寺为护国禅寺。宏修善武,辟演武场。皇室子弟均到寺中习武三载,执黄龙剑,佐国辅臣。历时八年,无为寺成。……”段思英来到无为寺后,大兴土木,在无为寺建起五重高楼,名翠华楼,为他修身养性读经处。还修建文殊院,普贤院。并周游中原,倾向于参禅与习武相通,博览诸艺,辟无为寺为皇室习武场所。段思英成为大理国武林一代宗师。 宋仁崇天圣四年(1024年),大理国第八代皇帝段素隆,做了五年皇帝,无意再为帝,便率领部下文武十八大臣,出家于无为寺为僧。《大理古佚书抄--翠华楼》载:“大理国王段素隆逊位为僧,出家无为寺为大德法师,君出家,臣弃家,时弃家持度者千余。无为寺原有寺僧六百余……大德法师入主无为寺,建演武厅于翠华楼前,为国中王室习武之地。翠华楼建于石泉北十步,楼高六丈,为五重楼。梁柱取材于寺侧,均以两人围巨柏为柱,檀香为梁,取南中檀香为枋板。楼高五重,雕梁画栋,与五华楼遥相呼应。顶层为围栏式,内藏诸经,为大德法师观经处。大德善书画,于四楼为丹青室,内藏唐贞观以来名画书法千轴,绢卷百余。多为南诏时征蜀得于内地,至今犹存。”段素隆在无为寺主持时,是此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寺僧千余,静修庵女尼已达数百余,都以出家无为寺为荣。素隆念经之余,亦喜种茶花和兰花。在寺后建兰苑和茶园,种植兰花二百多品种,茶花千余株。 1256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国,革囊渡金沙江,打下沙坪后,绕苍山背后驻进无为寺。无为寺有驻马毕台,即静心庵旁慧心堂,演武场(现青石场),旧有元世祖点将台,为元世祖围攻大理和征伐三十六部点将地。元世祖在无为寺住了五十多天,就下榻在翠华楼,大理国末代皇帝段兴智遇赦,降元于无为寺翠华楼。华楼中并授段氏为八府总管,子孙世袭。 明朝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平滇。大理段氏总管结束了元朝统治。由于中原文化大量输入大理,无为寺仍然高僧辈出,多为禅宗武僧,以习武为荣。著名武僧有无碍法师和达果大师。当时,无为寺还有南中七隐士,即兰雪道人杨安道、桂楼居士杨黼、落阳居士僧奴(段功之女段宝姬)、荡山寺主持无极、鸡足山大云和尚、哈哈和尚达果,还有跟随建文皇帝逃亡的陈济道人。南中七隐贤聚会无为寺,有僧、有道、有儒,还有巾帼才女,他们性格豪放,纵情于山水之间,在无为寺以诗会友,如元末明初得罪明朝而流放大理的日本僧人天祥、斗南、纪照等,也与大理七隐吟诗酬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梁王害死的段功之女段宝姬,在无为寺著有《兰苑诗稿》,杨安道著有《南中幽兰》等书。达果僧人为无为寺写下这样楹联: 有为无为,藏龙卧虎无为寺; 佛空心空,南柯一梦虚空中。 特别是明初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皇帝出逃云南,化名应文和尚,先至狮子山居住半年,因告密后走姚安小路,逃至无为寺。儿子汝南王朱有勋在无为寺写了《无为寺记》。 朱有勋政治生涯虽不得志,但是,他写了这篇游记,刻在玉磬碑上,在大理受到了后人的赞誉,他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以及优美的文笔,成了镇寺之宝之一。连明代状元杨慎也把它誉为“玉磬碑”。 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住持僧人无碍,集资铸钟一口,高1.2米,口径1米,这口钟,现存古寺中,成为镇寺之宝之一。 著名的四川大才子而流放云南的杨慎状元,也在《游点苍山记》中写过无为寺。 在明代,许多文人墨客和官宦,凡来大理都游无为寺,并留下了诗文。 在明末至清代,不少高僧也不断来到无为寺,著名书画家担当,看破官场腐败而不愿做官,来到鸡足山出僧,受戒于无为寺,来往于鸡足山、感通寺、无为寺之间。曾用草鞋浸墨画墨龙于照壁背面,并泼墨如云雾,黑龙腾跃于云雾之中,如暴风骤雨突飞之势。可见,担当的画,有如此之神,如此之妙。他在无为寺写过这样楹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