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闽南随笔:月饼、中秋与苏东坡

[游记]闽南随笔:月饼、中秋与苏东坡

2007-09-18cncn.com

闽南随笔:月饼、中秋与苏东坡

【题记】

《月饼、中秋与苏东坡》是70五月首创的题目,既有别于《大米,竹子与苏东坡》的淡乏,又区别于《包子,小站和容庵》的粗饱。窃以为:这是一篇洋溢着地道苏州风味的鲜香之作,透过70五月“爱在舌尖”的肉馅月饼,面对着银盘皎洁的明月,在苏东坡词曲的“弹唱”中,流露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情画意。而在我这俗人看来,中秋节吃月饼呀,就是世人们眼中那“天狗吃月亮”的“翻版”——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小时候曾听奶奶说起,那“吃月亮”的“天狗”名叫“哮天犬”,是“三目”天神杨戬的“法宝”。据说“哮天犬”先前的主人是“齐天大圣”,后来孙悟空“垂涎”于杨戬的“天鸡”,就用“哮天犬”换了二郎神的“天鸡”来解馋。以至“大闹天宫”时,败在了同有“七十二变”本领的杨戬手中,“关键时刻”是那“哮天犬”起到了决胜的作用。从此以后猴子猴孙们就对鸡有了“忌讳”和“警醒”,才有了后来“杀鸡儆猴”之说的流传,但受“教育”最多的往往是人。

在中秋节用番薯、芋头、月饼和烧鸡来祭月,是闽南人固有的风俗。这番薯(地瓜)、芋头寓含着“包金包银”、生活富足的祈愿。你看呀:“红皮黄心”的地瓜象征着“金”,“灰白相间”的芋子象征着“银”——这也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附会罢了。据老辈人讲,这吃番薯和芋头,原意是为了“出门讨挣”人对外的“结缘”,以及“避人嫌”和“免人妒”的意思。想想看:地瓜的“粘性”、“甜美”和“实在”是做人与结交的根本。而芋头,在闽南语中与“嫉妒”谐音,据说吃了它,就能免受他人的嫉妒和怨恨——挺不错的一种美好愿望。

再回头来说月饼和烧鸡,这做成月亮状的小圆饼和喷香的烧鸡,作为供品的另一层意思无非是在与“天狗”作“交易”中的“等换”,可是已经变成人的“猴”,再怎么“狡猾”也无法换回失去的“哮天犬”啦。退而求其次,那就请你别吃月亮,这甜美的月饼总比那轮明月好吃吧!于是有了月饼和拜月祭祀之后,“天狗”倒也消停了许多,起码是不会来“骚扰”人世间中秋佳节的“花圆月好”啦。

【拜月、博饼和“中秋反元”】

在闽南有句民谚:八月十五吃芋靡(芋子做的咸饭),一人关一间。意思跟 “八月十五,关门闩户”相近,是说过了中秋,天气逐渐变凉,不须再到户外聊天纳凉,睡觉时门窗也要关好,以免受凉生病。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但当时注重的依然像“清明”一样,只是一种节气称谓。从秦汉以来,才有了月神崇拜和天子祭月之说。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兴起了一股中秋赏月、玩月之风。延续到隋唐盛极一时。一直到北宋太宗(公元976~997年)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一开始,中秋节是古代一个十分庄重虔诚的祭月活动,后来仪式简化了,演变成了民间拜月、赏月、团圆的欢庆节俗。在闽南一带还保留有中秋节“拜月”和“祭祖”的民风,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供品摆在香案上,“一家子”先拜月后祭祀祖先,然后才是赏月与欢庆的“中秋博饼”(玩累玩饿了,就用供品填肚,这一情景有句俗话注解得太经典啦:闹肚五月节,饱涨中秋夜)——据说这拜月的习俗跟“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有关。

一、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意是讲远古时期,一位叫后羿的英雄,为了挽救被天上的十个太阳烤得无法生活的民众,历尽艰辛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开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被万民百姓拥戴为王。在娶了嫦娥为妻之后,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药,后羿到昆仑山上访仙求道,幸遇王母娘娘,便求得一包可长生不老的药,据说服用之后即可升天位列仙班,后羿舍不得嫦娥,便交与她保管。有一次当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他的徒弟蓬蒙趁机闯了进来,欲夺长生不老药。嫦娥一急吞下了仙药,立刻飘起升空,由于牵挂着后羿,便飞落离人间最近的月宫,成了嫦娥仙子。

后羿回来后,得知变故情由,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天天呼唤着妻子的名字,这年的八月十五,月亮格外皎洁光明,他隐约看见一个酷似嫦娥的身影在晃动着,急忙令人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的爱妻嫦娥。百姓们获知嫦娥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焚香来表达对这位善良的王后嫦娥的思念。演变到后来则是人们祈求吉祥平安,阖家团圆的拜月活动!(这多少有点世俗利己的“残忍”,也不想想人家自个还“天各一方”哪!这不是惹人“伤心”吗?)由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流传开来。(史藉记载:从此后羿的“自暴自弃”和“不务正业”不但失去了百姓们的爱戴,而且被他的弟子,那位心术不正的蓬蒙乘机杀害,篡夺了王位)。

——这是民间完美版的《嫦娥奔月》,但和古籍记载的版本颇有出入。如《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人注之:嫦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嫦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是自私版的《嫦娥奔月》;《全上古文·灵宪》: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这是蟾蜍版的《嫦娥奔月》……

不论“事实”是怎样?夫妻分离,天地阻隔,总是像“牛郎织女”故事一样让人伤感牵挂,也才让世人更懂得珍惜拥有的团圆和幸福。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嫦娥》可谓说出了她的心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而毛泽东“有感而发”的抒情之作:寂寞嫦娥舒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

更是“一语道破天机”——这可能是现实版的《嫦娥私奔》,也许是后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故事的“成功”先例吧!当然大家都知道,吴刚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醉心于仙道而又不专心修练的人,才被贬到月宫砍桂树的,根本挨不上。我这里只不过是借用而已,有可能是王刚或者李刚,并不是牵强附会。

二、中秋博饼

在闽南及台湾一带,有中秋节博状元饼(又简称卜饼)的习俗。关于这个风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最流行的是郑成功军营中的一种娱乐游戏。也有说法是和元朝末年的农民抗元起义有关的。演变到现在已经是闽南人欢庆中秋佳节的保留项目,据说厦门开始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而泉州总是落在厦门之后,接着再发脑骚说自己是最正宗,其实不管是冠名哪个城市,这种习俗也惟闽南仅有的传统节庆项目。

以前社会风气比较古朴,总认为博饼带有“赌博”性质,不大推广。这几年生活富足,民风民俗全被“挖掘”了出来。而“卜饼”的程序说法并不统一,形式却大致一样的:一块大圆桌,一个大海碗,六粒骰仔和一整套大中小63个的中秋月饼,分为状元饼一个,大如碗状。往下依次类推,设榜眼、探花、进士、举人和秀才五款,当中秀才饼多达32个,小如铜钱(也有另加贡生、童生和白丁饼的)。大家围在一起,轮流投掷博彩,卜取各式月饼,跳出海碗的视为无效。规则如下:

秀才:投掷的6粒骰子中有1粒红“四”的,是中秀才,称为一秀,取走一个最小的月饼;举人:投掷的6粒骰子中有2粒红“四”的,是中举人,称为二举,取走一个第二小的月饼;

进士(含状元、榜眼、探花):投掷的6粒骰子中有3粒红“四”的,是进士身,称为三红,有资格进入状元的争夺;如果掷着4粒红“四”的叫“四进”,就称作了状元。但是状元还须“待定”,只有接下来,同桌的人没再有投出状元的为止。要是又有产生另一位状元的话,就比另两粒骰子的大小。若4粒红“四”顺带两个小“么”的,叫状元插金花,为最顶级,状元一般不易被夺走。

另外,如果投掷的6粒骰子是顺序的1~6,称为“六六大顺”,或者3粒同点,另3粒又其他的同点,叫做“对堂”,相当榜眼,可提取第二大的对堂月饼。连续5粒红“四”叫“五子登科”,相当于探花。另一种情况是投出的骰子全部相同的,称作“总抄”,可将未卜完的月饼全部“抄没”。要是这全部相同的骰子是红“四”就叫做“满堂红”,比状元插金花还大,整套月饼统统归其所有。

据说这是郑成功驻军厦门时,由部将洪旭等人设计的。后来收复台湾时,为了化解众部下的乡愁,才大力推广,让官兵在中秋节尽情戏玩。后来这套游戏规则逐渐地在台湾和闽南民间流传开来,保存至今。

三、反元起事

在闽南的中秋佳节,除了“人气最旺”的博饼游戏外,我还记得儿时热衷的玩“造塔仔”,我们用捡来的碎瓦一圈圈、一层层搭造,一般是叠成五层或七层,再贴上奶奶剪好的纸花彩条,各层内放着自己随意做的泥偶,塔内点燃灯烛。有的地方叫做“烧塔仔”,叠造的是不加装饰和层次的空心尖塔,内放柴草燃烧,火光透过塔仔小孔,忽闪忽闪的,小孩子高兴地围在一起,欢呼雀跃。据传,这“造塔仔”、“烧塔仔”和“博饼”的习俗,跟一段元末的“反元起事”有关。

在公元十三世纪,是蒙古人纵横天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在中国建立的元朝,也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政权。为了实现民族统治,巩固大元政权。蒙古王朝将全国各民族分作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指北方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第四等人是南人(特指南方的汉族和其他南越民族等)。特别是四等人的南人,各种待遇均是最为下等,不但不准有武器、不准练武、不准集会和实行“宵禁”(只有中秋节佳节这一天例外),而且在闽南一带连家家做饭的菜刀,也要三家合用一把(这个我曾经听奶奶和外婆讲过,口径出奇地相似),最为苛刻的是要每三家人合供一位蒙古兵士。

到了元朝末期,被逼得没有活路的人们就开始秘密组织反元行动,在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百姓们利用互送月饼之机,秘密联合起事,约定中秋节以博饼为名,用“烧塔仔”为信号,一起动手,三家合用一把菜刀,杀死一名供养的元兵。这就是留传至今的俗话所说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事件起源,也和北方人所说的“八月十五杀鞑子”同出一辙,随后掀起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元朝残暴的统治时代。

在闽南泉州的许多古老街巷中,一些历史的遗迹随处可见,即使到了“大浪淘沙”后的今天,依然保留了下来。比如唐宋时期的驿馆,现在西街依然有条“旧馆驿”的老巷;明朝军营的模范营房留下了一条叫“模范巷”的巷子;清军当年驻扎的补给驿站也余下了一处“清军驿”的街巷;唯独蒙古人统治时期,却没有留下丝毫的“蛛丝马迹”,只听说过燕支巷的“祖闾苏”族人有两代连续娶蒙古女为妻的“事件”。后来翻查《泉州府志》才知道,在现在的花巷边有一条“梦粿巷”,就是当年蒙古人聚集的地方——蒙古巷。如今有些金姓、雷姓和粘姓的人家,都是“幸存”下来的化名的蒙古人。自从“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后,蒙古巷也就被“谐音”为“梦粿巷”啦!——可见光靠凶狠的“马背治天下”是永远无法臣服人们的心的,同时也印证了那条颠扑不来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赏月、中秋词、再说苏东坡】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中秋月》

《笋江月色》是古代的“泉州八景”之一,也是八月十五泛舟赏月的好去处。记忆中流经临漳门的笋、浯两江,萦绕着的一处竹林幽幽的草庐,那时候曾随父亲,着一叶小舟,游江观月,随着他们“竹林四友”那优雅的南音词曲,喝着飘香的“地瓜烧”,对酒当歌,我本只为一块月饼而来的,竟然也生出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朦胧。

据说到了三更夜半,笋江桥的每个桥孔都会映出一轮皓月,江中还可见清源山(公山)、紫帽(母山,又称对山)两山相会的倒影,连平时难得一见的“双乳峰”(位于现在洛江区的双阳镇)都坦露江心。(古人有感泉州的“阴盛阳衰”,就在临漳门外的“三仙坛”,现称三千坛的地方矗立了一根石笋。也有说法是原始的生殖器崇拜,反正旧时经常有到此烧香求子的信众),可惜每次我都捱不住,抛开美景的“诱惑”提前睡着回家的。如今只有脑海中依稀的月饼、小船、竹林、中秋词曲和父亲温暖的怀抱,唯一没变的仅有城门外“接官亭”前的石笋公园,和那根曾被“怒砸两截”的石笋啦。原来的竹林变成了填宽的路面,笋江也已移出城门之外……

年年中秋复中秋,事过境迁人亦非的今天,会到笋江泛舟赏月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见啦。反倒是经常有些年轻人,成群结伴地到清源山上的百丈坪去看流星雨和赏月(大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能够唱中秋词的,除了南音研究会的之外,民间也极少见了。幸好有王菲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的普及,中秋节里才能听到似是而非的东坡词。没想到的是“中秋博饼”却兴盛至今,成了泉州特色的“中秋文化”。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只要一说起中秋词,或“中秋文化”一般都要提到苏东坡的那首盛传不衰的《水调歌头》。千百年来,这曲“丙辰中秋”的绝唱,再也无人能望其项背了。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生于宋大观四年,即公元1110年,卒于乾道六年,即公元1170年。宣和年间曾寓居泗上,以父荫授迪功郎,两浙转运使干办公事,后官至奉议郎,常州府晋陵知县。晚年隐居湖州苕溪,著书立说,传业授道)词评的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矣……

实际上,苏东坡不只是一位杰出的诗词大家,散文中也有许多的不朽之作,比如《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以及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除此之外,他还是同时代一位不可多得的美食家和养生家,而且是对道学、佛学也有所涉猎的大师,一度自号“东坡居士”。

在民间,如今依然留传有“东坡养生之道”和耳熟能详的“东坡菜肴之术”,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抄录如下:

东坡养生之道

安和法东坡先生在《问养生》一文说道,“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这是从心欲上的自我调节,“安”体现了和谐的“不与物争”的心态;“和”则是随遇而安的“外轻内顺”的心境,“安和”之法适合现代浮燥心态的修复;

“四适”法东坡先生曾从《战国策》中摘取四句,作为养生之道的“四味药”用于修

身养性:“无事以当贵”——顺取自然,以保持心情平静;“早寝以当富”——生活作息规律,以调顺气血,保持充沛体力;“安步以当车”——经常散步走路,以活筋络骨;“晚食以当肉”——注意饮食规律,以调和脾胃——这一“四适”法适应当今的“白骨精”们;

睡眠法以“体稳、定心”为精要。先生自言,初睡时要“于床上安置四体,无一不稳处”,然后“闭目调息”此时就是四肢或有痒处,都不要动也不去理睬,“务在定心胜之”。这在于我们俗人是有点难度,我有试过,反正越抓是会越痒的,也越睡不着,干脆就让痒死算了,反而能安然入睡;

养老法先生在《养老篇》云,“软蒸饭,烂煮肉。温美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这适合目前依然“雄心万丈”的中老年朋友修练,特别是要“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

饮茶法现在大家都知道,茶是一种时髦的绿色饮品,可抗菌、抗衰老、降血脂和提神醒目,但过量饮用也会阻碍人体对铁质的吸收。东坡先生在《仇池笔记》中说到饮茶,“虽损益相半,而消阳助阴,亦不偿损也。”他自创的饮茶法是:每餐后,以浓茶漱口,口中烦腻既去,牙齿也得以日渐坚密。用中下茶漱口,而上等好茶不易得,“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对于我此等“牛饮族”是一种警醒;

断痔法东坡先生在与友人的信中,谈及了自己对待痔疮的偏方(俗话说“十男九痔”,反正苏老夫子也是个性情中人,透露他的不雅隐私,应该不会怪罪我这铁杆“粉丝”的),除了断酒、肉、盐、醋、酱、菜及一切辛辣的食物外,每日只吃麦面饼、玉米面饼和“茯苓芝麻糊”(即将茯苓去皮炒熟,与黑芝麻一起熬煮成糊状)。坚持数日,体力不衰,而痔疮自退——如有受这类隐疾“摧残”的,不妨照方试之;

滋补五物东坡先生在《小圃五咏》诗中提到五种滋补延年的药材:人参、地黄、枸杞、甘菊和薏苡,可惜没有具体的“配伍”方子,但这几味中药材民间使用相当普遍,特别是闽南和广东人,喜欢在煲汤中使用。闽南人把熟地、当归、地黄和枸杞合称为“四物”;

养生气功东坡先生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一文中记述了一种养生气功:每日午夜。披衣或拥被向东南盘腿静坐。先叩齿三十六次,握固(以两拇指握第三指,或以第四指握拇指,两手抵在腰腹间),闭息(摒除杂念,调匀呼吸后,再闭住口鼻),观想自己的五脏六腑,相像心如赤火,徐徐沉入丹田。然后缓缓出气,使呼吸均匀。以舌搅口腔,使唾液生,先不咽下。再按前法闭气内观,调息生津。如此三次后,津液满口,方低头咽下,专心送入丹田。这样九次闭息,三次咽唾后,用两手按摩两脚脚心(即涌泉穴)与脐下、腰脊间,使其发热。再用两手按摩双眼、脸部、双耳、脖颈至发热。再捏鼻梁,左右各五至七次。最后以手梳头百余下,即可躺卧睡觉。——当然苏老夫子也交待了,一者修习此法须循序渐进,二者须持之以恒,三者须心地正大光明,才能达到平和淡泊的境界。“忿躁”、“阴险”、“贪欲”之人学之无益。

怎么样?看了以上这些是不是对苏东坡有了些别样的了解。那么我再接着说一说他的“美食之术。

东坡美食之术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最著名的东坡肉,苏东坡在《猪肉颂》中说:“净洗铛,少着水,柴火罨(yan,覆盖之意)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具体步骤是:猪五花肉刮洗干净,切成方形块,入沸水一焯取出。以白糖、酱油为佐料,绍酒代水,装入砂锅或瓦罐,撒上适量葱段、姜片。用旺火烧开后,再调微火慢炖至肉酥透即成;东坡鱼,苏东坡在《煮鱼法》中记录了自己的鱼羹做法:新鲜鲫鱼或鲤鱼,冷水中刷鳞剔骨后抹盐,并在鱼腹内塞进白菜心,加水炖煮。再放入整棵葱白,不要搅动。用生姜、萝卜汁、酒适量混合调匀,待鱼炖至半熟时浇入锅中。将起锅时,才加入切成细丝的桔皮,即可食用;东坡羹,是先生在《东坡羹颂并引》中的一道素菜羹。具体做法:把白菜、蔓菁(芜菁)、萝卜、荠菜,揉洗数过。生油少许,涂锅沿及锅盖。锅内注水煮开,将菜放入,再加入适量生米、少量生姜,锅盖盖严,炖至浓稠状即可。如无青菜,用瓜、茄切破,与熟赤豆、粳米一同熬煮也成;东坡豆腐,是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记载的东坡先生在黄州创制的一道素菜。做法是以黄州(现湖北黄冈)出产的豆腐为原料,用葱油煎好,再加入研碎的香榧调料烹煎,也可在油煎后加入米酒烹煮;东坡豆粥,东坡先生在《豆粥》诗言: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具体做法:把精选的豇豆、刀豆、扁豆、黄豆、赤小豆、豌豆、绿豆、红白饭豆入水煮,开锅后,倒入适量凉水,再用文火煮烂。将淘好的大米用中火熬沸,再用小火熬烂,置入豆羹中。吃时拌上红糖为佳,白糖也可以;东坡饼,分为赤壁东坡饼和西山东坡东坡饼两种。赤壁东坡饼这里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苏老夫子在黄州期间,一位何秀才做了一种油炸的饼,东坡先生喜欢吃,就问道:“此物何名?”秀才答曰:“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何秀才笑道:“就把它叫做‘为甚酥’好了。”有一回,一位潘秀才送酒给东坡先生,饮后觉得酒味太淡,便命名为“错着水”。于是苏老夫子一时兴起,提笔给何秀才写下了:已倾潘子错着水,更觅君家为甚酥。这“为甚酥”后来也就成了赤壁东坡饼了,要我说叫“为甚酥”更有意境(可惜世人只知要攀名人效应)。此饼做法:面粉、白糖、鸡蛋、精盐和苏打适量,先盐、鸡蛋清加水拌匀,倒入面粉,揉搓成团。再将面团切开,整成小圆团,抹上麻油,将圆团揿扁,由两边向中间对卷成如意状,拉长一米,再将两头向中间对卷。然后把如意两头重叠,合成一块,抹上麻油。入油锅用温火炸,待饼浮起,用筷子不断地捣饼心,待酥松后捞直即可。而西山东坡饼,是西山僧人招待东坡先生,用寺中菩萨泉水和面,不用苏打,自然起酥而制成的一种点心。现在仍然是湖北鄂州西山灵泉寺的待客佳品,只是名字也叫“东坡饼”;炒豆菜,东坡先生在《元修菜》一诗中写道:彼家君家菜,铺田绿葺葺。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这“元修菜”又称“巢菜”是一种生长于蜀地的豌豆。豆苗与切成丝的桔皮、姜、葱快炒,再加入适量的盐、豆豉调味,就是东坡喜欢的一道下酒菜。至于还有冠有东坡名号的肘子之类的,大都是根据东坡先生的炖肉方法制出的,查无记载,略去不表。

看了这么多的美味菜肴,口水一定已经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吧。你也一定会以为苏东坡的“天下第一饕餮”大师的名号并不虚传吧。可惜错矣!实际上在讲究吃的时候,苏东坡并不全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意在食物的“悦心”,何况也是精致些的家常便饭罢了。他曾经是这么对人说的:“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郡麦心面,作槐芽温淘,渗以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脍。即饱,以庐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做得精致,吃得浪漫,却绝非饕餮之徒,“点晴之笔”是后面的“茶”和“文章”,惟有那赤壁赋里的清风明月,大浪淘沙的豪迈,以及这淡定的爽朗笑声,才是这顿饭的美味之所在。

东坡先生曾在一幅《醉僧图》的题诗道:甘苦常从极处回,咸酸未必是盐梅。问师此个天真味,根上来么尘上来。

——这,就是我心目中解读的苏东坡,一种旷达乐观、洒脱随意的心境,一种发自内心快乐的悲喜的“天真”之味……

怎么过,也不过是一辈子;怎么活,也不过是一百年。过,就要过得有滋有味;活,就要活得神采飞扬……

——这,也是九百多年前的苏东坡的真实写照!

【后记】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阴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

这是一曲描写中秋月景兼怀佳人的词曲,堪与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媲美的佳作,却在苏东坡“光芒”掩盖下鲜有人知。后人的评论是:苏词劲健,而此词殊清婉,但樽俎间歌喉,以其篇长惮唱,故湮没无闻矣——这就是北宋词人晁元礼的《绿头鸭·咏月》(晁元礼也是东坡先生好友晁补之的族叔)。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5470/19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