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南初探之流水篇——回“家” |
[游记]云南初探之流水篇——回“家” |
2007-10-07cncn.com |
时间有限,其他篇章不再发于此,仅做链接:http://blueskywang.blog.163.com/blog/ 题记:写下这个题目时,心底突然非常混乱。不知怎样算回,自己又回了哪里。昆明?丽江?广州?这次行 走,较之以往,不算完美,因为最起码的温饱大计深受威胁。饥寒交迫的状态下,人不会有心情欣赏美,也不会有心情去体会。但,还是觉得,有些东西,似刹那间一闪而过,如流星,如带到广州的鲜切百合之美。 很久没有出差。这次,借公干机会小小放逐了一下自己。由昆明独行丽江。无目的无计划。 起程 那天早上,在酒店和工作伙伴们热情道别,独自搭上去车站的的士。 昆明几天的公务都安排在郊外星级花园酒店,想不到汽车站脏又乱。出乎意料,强忍硬挨。 候车时,碰到一个湖南阿姨,五十多岁,电力局退休职员,女儿在丽江工作,所以“常在湖南云南线上跑”,说这话时,阿姨踮着一只脚,一只手搭在我肩上——明显是老江湖。 阿姨主动给我讲了丽江种种后,问:等会儿上车后能不能把你的车票送给我,我可以报销。 汗~~~ 开车时间尚早,我们站在车下和车主聊天,阿姨给车主看手相,结论一:百万富翁。呵呵,车主跑昆明丽江线五六年了呢。结论二:短命。吓一跳,不论真假,很少有人会如此直接这样说话吧。车主吃惊,尴尬,笑说:我活到七十岁就行。阿姨摇头,车主又改口:六十岁就够了。阿姨面无表情地在我耳边低语:他能活过五十岁都算幸运。 我后背发凉,看到了,四十五岁的车主手掌的生命线的确出奇地短。 让她帮我看,她得出结论:一,不会很富有;二,会有从一而终的婚姻;三,会因一场大病而住院。 淡然。还是为她给车主的话而震撼。 上路 出城,红土地,车窗外不时掠过砌得整齐的坟墓。不言不语,下雨了。 不知走了多久,才发觉雨停了,湛蓝或灰暗的天空近了。蓦地想起给他打电话,讲起拖延数月又不得不面对的事。 眼泪莫名无声流下。 记得,最初的梦想,一直想,一直想,和“他”一起走这一程的。虽然发生了许许多多,但,心底,总有一丝,侥幸。所以,行前,不只一次问:要不要去云南,你? 答案始终是:没时间。 断就断了罢,只想,恳求你,快些,不要这样,一日日刀子般割在心上。只是为钱,多么不值得! 天空真的好蓝,好纯净,好近。一直望向窗外,望向天空,一路前行。 车主本来说傍晚到达丽江,可六点钟了却连大理都没到。听说是车主兼司机和旁边的女人说笑,速度减慢,所以晚点。行前没订酒店也没带食物,早餐已消化殆尽,饥肠辘辘,心思亦不再神游。 天色渐暗时分,终于看到大理市区内的风车。暗灰色天空为背景,城市依山而立,炊烟袅袅,一片沉静。 天完全黑下来,看不到窗外的风景了。汽车爬上了盘山公路。弯弯转转,回旋而上。想起包里有一份网上下载的备用自助攻略,从上面找到仅有一个留着联系电话的客栈订下房间。 夜里十点多,终于到站。打的直奔古镇,荣坡客栈。 初来乍到 到古镇口下车,给客栈老板打电话,他居然是老乡。几分钟后,老板——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过来接我。 暗夜,青石板路,小桥,流水,跟在陌生人的身后,行走。 客栈就在古镇入口。看了几个房间,才明白,为什么标准间只有几十元那么便宜。时间太晚,权且安身罢。随便挑个能俯瞰古镇全貌的房间住下,老板先声明,到国庆时房间要涨价的,顾及老乡情份和我提前入住,价格基本比正常的翻倍价略便宜一点。无话,微笑,应允。 又和老板预订包车。路线、价格一应谈好,出去吃饭。 一向没有方向感,出门前又让老板详述回来的路线,他指东绕西一番,最后给我一张名片:若真丢了,电话联系。初来乍到,没有轻举妄动,按指向出镇,街头走到巷尾,又折回来。昆明几日,因饮食习惯不同,已颇受饥肠之苦,街上清一色川菜,仅有的一间挂着粤菜招牌的,厨房黑黑。左挑右选,随便进了一间看似很大的店面,点一份炒粉,交待服务员把所有配料都换成菜心,口味要淡。 店面橱窗里挂着一长排烤肉腊鸭子之类,不敢抬头看,怕反胃。炒粉上来,依然又油又咸,粉的份量很足,寥寥的菜心却切成窄小细条。吃了一半,慢慢循原路到客栈门前。开始四处闲逛。原来旁边就是鼎鼎有名浪漫滋生地:丽江酒吧一条街。时近午夜,灯红酒绿,音乐嘈杂。风格在民族与时尚之间,不伦不类。 恰好又下起了冷夜雨,回客栈休息罢。
观光客之闲逛拉市海 早上六点多醒来,丽江居然比昆明冷很多,一条毛衣也抵不住寒。迫不及待起床去买棉服,冷清的街上行人寥寥,服装店当然没开门,先吃早餐。四处看看,还是川菜多,或者是看上去厨房比较黑的小店。又选一间大店面,古式装修,门牌高悬:龙抄手。常吃川菜,但不知龙抄手为何物,权且试试。 服务员端上来:馄饨,云吞,原来就是它:( 一碗五只,四大元,馅里居然不是肉而是面:理所当然——没吃饱。 出来继续找早餐,终于看到一个常吃又喜欢的:烤红薯。高高兴兴买一个,服装店还没开门,包车司机来了。 背包,上车,出发,目标:拉市海。 云南的白族多在大理,丽江则是纳西族聚居地,这里80%的居民都是纳西族。纳西族有两大姓,“和”、“木”,我的司机就是纳西族,和姓MAN。高原阳光猛烈,温差大,风大,所以这里的人一般都皮肤不好,外貌显老。我以为和师傅已经四十多岁了,一问才知,他居然只比我大四五岁。和师傅身居乡下,一家三口,有两层楼12间房(这种房子倒不稀奇,以前去过广西的乡下也是这样,建很多间房,但里面简单,俗语:摊子铺得较大而已),两台面包车,和老婆两人常年做游客生意,闲时则把面包车当小公共,在市区跑,为此,他还办了营运牌照。和师傅问我结婚没、有小朋友没,回答后,他吃惊得说了句纳西语,让他翻译才知道是:哇,还有机会啊! 哈哈! 拉市海是一片湿地。"拉市"为古纳西语译名,"拉"为荒坝,"市"为新,意为新的荒坝。拉市海的湖面海拔2437米,背依雄山,高高的山顶住着很多村民,说是有公路通山下,但我想如果我住在那里,一年下来一次就足够了。车子快到湖边时,田埂小道上有人骑马掠过,还有几匹马身负鞍带无人驾驭,也走得井井有条。 到湖边,下车,几十匹马散在一边,一间简易房里几个看似农民的MEN坐镇,其中一个正指着墙上的五彩线路图向几个游客介绍线路,ABCDEFG几条线路,标价、图片清晰有致,介绍者言辞流畅、巧舌如簧。 于是,连我这个本来对骑马这种很是幼稚的行为根本没兴趣的人也动心了。让和师傅利用时间差回市区继续赚外块,我便跟着“马夫”出发了——说是马夫,我倒觉得应该叫他“马老板”,他们的经营制度和城里的出租车一样:挂靠制。自称马夫,我想不过是让城里人心里上有小小得意而痛快地掏银子罢了——这个师傅也姓和,就住在湖边山脚下,马老板和师傅养着两匹马,一匹叫小白,另一匹叫小黑(真没创意~)。他把小白分给我,他骑小黑。
小白貌似几天没洗澡,身上并不纯洁。和师傅悠悠唱着纳西民歌,一时之间,放眼看去,湖光潋滟,山色动人,青青草地,此景真可依。 到了景色漂亮的地方,和师傅专业地下马帮我拍照,还指着我的相机主动说:我会用这个。 和车老板和师傅一样,马老板和师傅也只有三十多岁,却貌似四十有余。但车老板年收入以万计,而马老板却只能以千计。 和师傅帮我拍照时小黑自己先走了。和师傅不慌不忙地说:没关系,让它跑,晚上我把它吊起来,不给它饭吃。 想像那情景,觉得真是天下老板都一样呵。 抓到了小黑,我说和师傅你应该背点粮食路上喂它们,和师傅笑眯眯从包里抓出一把东西说:有得,有得。看小白小黑吃得高兴,我再一看,他喂的居然是:蚕豆! ......
和师傅终于把我送到地方了:“拉市海湿地公园”。一个女孩做我的解说员,女孩20岁,皮肤黑红,有个让人惊喜的名字:和秀美——呵呵,我想到了韩剧女主角。拉市海湿地共有鸟类57种,资料说每年来这里越冬的鸟类有3万只左右,但和秀美说其实有2万只左右。其中特有珍稀濒危鸟类9种,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鸟类斑头雁,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颈鹤、黑鹤等。可惜,我去的不是时候,鸟毛也没看见一根,只顺着木栈道看了一回芦苇草。
边走边和和秀美聊天。和秀美几年前由于家里没钱而辍学,只拿了初中毕业证。于是,我想起自己的另一个梦想,问她想不想上学。她却说,不想。觉得她的同学读完高中后也一样打工,工资也差不多。而她的老板——湿地公园的主人,也是初中学历,却是这六千多公顷土地的主人,同时在香格里拉等地还有同样的资产。公司规模几百人,又是村委会主任,和秀美抬起头说: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过几天就辞职回家去和哥哥养蘑菇。她家里只有她和哥哥见过外面的人,她哥哥叫和秀武,嫂子叫和秀丽。 从公园出来,和师傅把我送到小船上,我将坐船回出发点,他便策马而归。 观光客之闲逛束河 中午,车老板和师傅接我去束河古镇。 记得网上这样介绍束河:时尚束河,情定束河。所以,觉得有必要去见识一下。 到达目的地后,依然让和师傅继续回去赚外块,一个人在镇里闲逛。其实古镇,不外是客栈、店铺、食店的商业汇集地,只是建筑比较古朴。所谓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宁静吧。闲庭信步,看到喜欢的庭院就推门而入,随便和身旁的人也可以闲聊一回,相机拍满了也是随便找个客栈,在老板的电脑里导出来。 没有熟悉,所以没有陌生。同是路人。 没有相识,所以没有相知。同是过客。 看到一个名为“一束麦”的店铺,并不知它卖什么,觉得店装得蛮漂亮,就进去了。进去才知道,这里是客栈也是食肆。遂点了当地特色各半份,然后就和一对北京来度假的年轻夫妇聊天,喝老板的绿茶。 过一会儿,老板回来,也加入进来。老板五十多岁,儿子在深圳做IT,给老爸投资五十万,二十多万做装修,每年七万的价格签了三年店铺租约,无赢利要求,只让老爸养老玩玩。老板就这样在丽江小镇里悠闲又悠闲。
出门行走,有时为看风景,像刚毕业时的自己,东奔西走,花钱受累,拍照留念搭时间。而束河的日子,是不是一种另类的生活呢? 第二天,恰好身体不舒服,便放弃了应景的玉龙雪山之行(此时山上无雪,只是名气而已),二去束河,在九龙潭边,在咖啡店里恹恹地发呆。临行前细细选了银手镯戴上,在当地,这是必不可少的定情信物。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6768/15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