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徽州古韵--婺源行(三)

[游记]徽州古韵--婺源行(三)

2007-10-22cncn.com
上午将要走的是北线,第一站是彩虹桥,位于婺源县地理中心位置的清华镇。车出思口镇,一路北上,转过一道大弯,一个河边白墙黑瓦的村落展现在眼前,婺源真是一步一色,回头换景啊。摩的师父停下车来,回头笑呵呵地对我说“这是长摊村,我家就住这”。可惜没有时间进村游览,但俯拍全村的机会我怎么会错过,村顶上烟雾缭绕,村旁的山丘小河雾色朦朦,好一个世外桃源。
车穿清华镇没有停留,几分钟后就到了彩虹桥。没想到古桥大门口竟是现代化程度极高的电磁检票机,和地铁车站的检票机一样先进,与大门里面的古桥行成了强烈的时空反差(婺源开发比较成熟的几个景区如李坑、汪口都是如此)。摩的师父跟着我来到售票台前,当我买票进去后,一回头发现他乐呵呵地接过售票员递过来的两块钱。原来和城市里的的士司机拉客住店有回扣一样,这里也有类似的规矩啊,呵呵。师父真是热心,陪我进去还帮着背包,不过也就这一回,因为包太重,我又喜欢到处走,速度很快,他有点吃力跟不上趟了,而且也没兴趣游览这些我们看来难得一见的胜景,于是以后的几站都是他守在村口帮我看包,等着我了,呵呵。彩虹桥建于南宋时期,是全国目前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设计最科学、规模也最大的廊桥(好几个全国之最,难怪这么有名)。虽然婺源有秀美的田园风光、有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但都不能单独成为婺源叫响世间的招牌,唯独这彩虹桥可谓是古徽州,乃至在全国独有的绝品,因此也成为婺源标志性的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设计科学性,桥墩为半船型,上游部分如船头般尖锐(经年的水蚀已经变得圆滑了),而下游部分则方正平整,能有效分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桥墩间的跨度是中间大,两边小,来洪时,河道中间水流急速,宽桥墩距有利于行洪,同时也减小了洪水对桥墩的冲击,真可谓匠心独具。在“长虹卧波”的神龛前,我拜过了治水的大禹,站在桥上,桥两岸青山如黛,清清河水桥下流过,水平如镜,倒映出廊桥的绰约风姿,红栏杆、青瓦片若隐若现。几个劳作的农民在溪水边的菜地里忙碌着,根本不去理睬旁边来来往往、长吁短叹的游人。河边的大水车已经停摆,没有再用来磨粉、舂米,但依然让人感觉它好像随时都会转动起来,映衬出古桥的生机。
婺源的北线景区以清华镇为中心,正北方是以自然风光著称的卧龙谷、灵岩洞和大嶂山;东北方则是距清华35公里,其中还有15公里山路,大山深处,赣皖交界的理坑。我的目的地是理坑,不要奇怪为什么我在看了思溪延村后还要长途跋涉到同是徽派风格的理坑,那是因为与思溪延村的徽商宅群不同,理坑民居是明清时期官邸宅群的典型代表,官宅、商宅有何不同呢,我一定要探个究竟。
车过浙源乡(詹天佑故里),明显地就开始走上坡路了,也就表明已经进入理坑村的所在乡——沱川。路旁的山越来越高陡,公路弯道也明显增多,路边的村落和路上的行人逐渐稀少,有时车行十几里都见不到一辆来车和人影。路旁深沟里巨石堆砌,可以想象得到山洪****时的气势滂沱。从清华出来整整用了1个小时总算到了这座古时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小村落。这是一座可谓是让人肃然起敬、又充满好奇的偏僻山村。从村口的碑牌介绍中了解到,理坑原名“理源”,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村中人才辈出,七品以上官宦36人(注意,不是宦官,呵呵),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582卷之多,其中5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真是难以想象其昔日的辉煌。
理坑由于地处偏远,一般不是旅行社安排的团体旅行景点(跟团游婺源一般就安排李坑、江湾和彩虹桥),因此来此的游客非常得少,但绝对值得来。虽已是上午,仍少见游人,但有不少学生在这里写生作画。从外观整体上看理坑的建筑和思溪延村的差不多,唯独不同的就是村里的小河上跨卧不是廊桥而是青石板桥。墙体更为斑驳,很多甚至看不出以前的白色来,墙根处、屋檐上、石板路缝间都长满了青苔。今天是阴天,远处山峦雾气缭绕,天气环境的烘托愈发显得山村的古朴、沧桑。“小桥、流水、人家”这几乎成了婺源许许多多村落的典型画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朱熹对家乡描写的神来之笔。
经不住一个村里人的自荐,请他做了我的导游。听他说着还算是标准的普通话以及解说用语的专业,感受到了村里人日益增强的旅游经济意识。不知道若干年以后,这里是否也会被开发成游人如织、披红挂彩,商铺林立的“旅游胜地”。与思溪和延村比起来,这里的古建筑更有官家气派。整个村落有统一的规划,整齐的青石板小巷四通八达。宅院的院墙也比较高大,门前的空间也更开阔。发现一条有意思的巷子,两头窄,中间宽,这个巷子被称为六尺巷,相传,巷子一边的是为官的,另一边的住户是经商的,为了摆阔他们“违建”,把外墙都建到路巷上去了。为官那户的母亲告诫儿子退一步,海阔天空,儿子领受母意,不仅回撤,反而比设计红线还倒退三尺。对面那户经商的,也觉得愧疚,也向同样倒退,于是这条的巷子的中间反而变得宽大起来,成为一番美谈。
“天官上卿”是座很特别的古宅。八字门,外墙呈不规则的三角,里面却是公正四方的。这座房子是吏部尚书余懋平送给女儿女婿的,因其为官道路坎坷、三起三落,他用这座房子告诫晚辈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样,自己都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和“天官上卿”差不多,“尚书第”、司马第驾睦堂听名字就晓得,这时官宦之家的府第名,实在是记不清哪朝哪代,哪位官人的家宅,每座宅堂都发生了哪些故事,但他们却有个共同的特点我记住了,就是主人都姓余(一直纳闷怎么理坑不叫余家庄,呵呵)。走进厅堂,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些雕梁画栋、勾心斗角,大多是残垣断壁、模糊不清,有得甚至是空空如也。据导游说,几百年的战乱没有影响到这里,而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运动对这些老宅的破坏尤为恶劣。走进一座古宅,门厅前有个天井,当中摆着一个石台,石台上面是几株不知名的花草,后来看到也有在天井中摆放石缸的,就像思溪“敬序堂”里的缸,用来接雨盛水。屋内的家具大多都是古式样,上好的香樟木打制而成,光滑而沉甸。随便走几步就有一栋老宅,随便看一眼就有太多传说,随便一个拐角就是一个典故,随便一取景就是一副美图。
开始下起了小雨,墙垣、台阶、巷路,凡是青石做成的建筑都在雨水的浸润后变成了青黑色。河边写生的学生们分分撑起了伞,怕打湿了画板,但仍在专心致志地画着。河中的倒影经过细雨的打磨,仿佛成了一幅磨砂山水画。虽近晌午,雾气却更重了,走到村口回望里坑,发现此情此景真是般配汤显祖的那句名诗:“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我又该赶路了,虽然很想流连到中午吃上一条地道的“荷包红鲤”,但时间不允许,只能留作遗憾了。摩的师父很有经验,拿出了早已预备好的双人雨衣,两人冒着小雨骑行于山间。风雨吹打着我的脸,眼镜已经模糊,不断的叮嘱司机开车要小心,我们将原路返回清华,在那里吃中饭。


(彩虹桥1)


(远眺彩虹桥)


(彩虹桥2)


(理坑村口)


(理坑天官上卿)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7938/16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