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徽州古韵--婺源行(四) |
[游记]徽州古韵--婺源行(四) |
2007-10-22cncn.com |
一直担心雨会越下越大,那样会让我今天的旅行增加不少麻烦。说也幸运,车子刚出沱川,走出山区,雨就停了,越走越亮,中间一段时间甚至还出了太阳。中午12 李坑,可谓是婺源旅游的一张名片,凡是来婺源旅游的,尤其是旅行社****的,都会到这个号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村落。还没进入景区范围,就看见一辆辆的豪华大巴来来往往在通往李坑的路上。有了些心里准备,因为当天是周六肯定会有不少人,可我还是吃了一惊。离大门还有几百米的停车场,已经是密密麻麻地停满了一片。这与上午在理坑村口门可罗雀的情形简直是天壤之别。越靠近村口,人就越多,等走进村里,里面狭窄的石板路上已满是人群,几座石桥上更是人满为患,站满了面带微笑正在照相的游人,可是等照完了像,看着拥挤的人群同样皱起眉来。“苕货,莫笑得那岔撒”,一听就是汉话,自打进这个村,我就没觉得是到了外地,感觉就像在逛解放公园,到处都是武汉来的游客。溪边石路旁的住户都开成了商铺,卖着良莠不齐,不知真假的古玩字画和还算精美的当地手工艺品,劝客光顾、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可是听我的摩的师父说,现在根本不算人多,要是到了黄金周,人多的都得在晒谷场等候排队,一个挨一个的踱行进村,那才叫一个壮观。 牌坊、祠堂、亭阁、石桥、民居、稻田、小溪、红鲤、古樟、三雕….. 一路东行,十几公里的一级公路车开得很快,汪口就在脚下。村子地处丘陵地区,整个村子顺着坡势,沿河而建。看来徽州的乡村少不了山和水,尤其是这水。古徽州正是借助域内纵横交错的水系,大大小小的河流,增强了与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之前在各村镇见过水都是些用来洗衣饮用的小溪,可这汪口边上的水就大气多了——那是一条可以通航的河——双溪。汪口始建于南宋,距今有1100 一条长长的千年老街纵穿整座小村,抬眼看青天一线,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一齐竦身拥向天空。以老街为主干道,一边是通向小村深处的阡陌小径,一边则是一条条可以拾阶而下,通往双溪河的小道。老街街边和小村深处的宅屋也是典型的徽派风格,没有特别之处,只不过不同的宅屋有着各自不同的主人、流传着不同的故事。我没有一一造访他们,甚至还没有打听完这些宅屋的名字,而是沿着老街走到尽头,因为那里有声名显赫的俞氏宗祠,它的木雕堪称徽州之宝。 宗祠,是一姓的族人为了祭司祖先或举行盛大仪式的正式活动场所。建于乾隆年间俞氏宗祠,是徽州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宗族祠堂。宗祠大门紧闭,只有在举行祭司时才能打开,门槛有半人高,共有5 天色渐晚,我却要赶往最后一站——晓起村。这里几乎已经是婺源东线最东端的一个点了,距县城将近50 没有再多的时间浏览这如诗如画的胜景了。当我步出晓起村时表示着婺源的徽州古韵之旅划上句号了,虽然仍有许多地方我没去,虽然我驻留游览的时间很短,但我真的很满足了。留在我记忆中的不仅仅是一幅幅如画的美景还有那一份古朴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沉淀。 别了,婺源;再见,徽州。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7940/18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