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近萧红 |
[游记]走近萧红 |
2007-11-14cncn.com |
走近萧红 多灾多难的中国近现代造就了一大批多灾多难的作家,但东北籍的却寥若星辰,女性作家中出名的只有一位,那就是出生于黑龙江边陲小城呼兰的萧红。200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我特意避开热得让人发烫的旅游热线,专程去呼兰访问了萧红故居。 说实话,以前虽然没少读萧红的书,但对她始终有一种陌生感,尤其是她的那些有些凄苦情调的散文,只觉得她可怜——却与真实的萧红有很大距离。也许是一种错觉吧。 从哈尔滨坐公共汽车越上松花江大桥,在举目平畴万里的大平原上向北行驶,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呼兰县城。今天,栉比鳞次的大楼已经改变了当年萧红笔下的小城风貌,只有位于小城西南隅这幢五间晚清民宅还依稀保留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韵。 萧红初名张玉环,改名张乃莹,辛亥革命那年(1911年)的端午节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九岁时她的母亲去世了,据萧红推测,是她的父亲同后母早有私情害死了亲生母亲,后来证明,这完全是她这位不谙世事的少女的瞎猜。 在萧红眼里,父亲是一个贪婪、自私、残暴的人。“隅尔打碎了一只杯子,也要骂得人发抖;斜视你时,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房客欠了房租,他竟然把人家的一挂两匹马的大车拉去抵债。”这一切,使幼小的萧红从此种下了叛逆的种子。只是在祖母那里,她“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暧和爱。”所以,她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1927年,萧红离开了那令人窒息的家庭去哈尔滨女子中学读书,1930年初到北平师大附中学习,第二年和封建家庭决裂,从此,她便在布满棘荆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在左翼作家群里,为了她的憧憬和追求,用手中的笔,张扬着她的个性,受到鲁迅和矛盾的关怀和赞赏。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她的小说《生死场》在上海问世,从此,文学圈子里的人们才知道了这个单纯而又执著的北国女性。后来为了生存,她去过日本、武汉,1940年到香港完成了《呼兰河传》,矛盾称她的这部作品“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的爱情婚姻生活也很不幸,先是被家乡一个无赖所骗与之同居并怀孕,是萧军把她救出火坑,共同生活数年后离异,1938年5月在武汉同作家端木蕻良结婚,婚后不满4年,就于1943年1月22日,因庸医误诊在香港去世,年仅31岁。端木蕻良把她的骨灰埋葬在了香港的浅水湾,用一块木板写上“萧红之墓”竖在那里。就这样,生于北国边陲小城的女作家,在颠沛流离十多年之后,寂寞地长眠在了中国的南海之滨。直到1957年,她的墓才迁到了广州银河革命烈士公墓。香消玉殒后的萧红前留下了近100多万字的作品,有的成了新中国大中学生的课文,有的还被翻译成外文出版。如果有版税的话,萧红再活着,可是发了呀。 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一时言论大开,一些不为人知的史料相继浮出水面。前些年,由端木蕻良写的回忆录问世,书中披露了萧红临终时的情景让人心碎:据说她在临终弥留之际,竟然连声呼喊她曾经憎恨过的父亲!这是一个无助女性远在他乡的痛苦呼唤,还是对父亲的忏悔,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她少女时的离家出走,以及对父亲的恨,是一种愤青时代的偏激行为——看到这些,是不是一个真实的萧红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呢。 如今,萧红故居辟成了带有纪念馆性质的地方,墙上贴着她及她家人的照片,橱窗里摆着萧红的各种版本的著作,还有一些人回忆萧红的书籍作品。后院是一个不大的园子,可比萧红笔下奶奶带她玩的后院小多了,这大概是解放时她家的土地被分了,只是后来想起萧红还时要纪念的,才免强挤出一块地方吧。前院也不大,修了一个花池子,我去时正赶上秋季,花池中的秋花开得正盛。有一尊汉白玉雕的萧红像,坐在那里呈沉思状,眉宇间带着些许忧愁。 作家不满于她所处的社会,社会为作家制造出无穷的坎坷,这便构成了萧红短暂而凄凉的一生。参观完萧红故居,我又漫步到呼兰河畔,望着那千年流淌的呼兰河水,一首小诗油然而生: 春草秋花少女梦,天涯漂泊付流云。呼兰河水长年叹,不信芳魂叹不回。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9386/1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