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明朝那些事儿 红崖天书 |
[游记]明朝那些事儿 红崖天书 |
2008-06-26cncn.com |
历史就是那么奇特,明明发生过的事情,你却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时间的流逝,这就是历史的魅力,让你着魔,让你倾心. 未解的谜团有许多,贵州的红崖天书算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红崖古迹,原名“红岩碑”,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 红崖向西,如墙似屏,长五十余米,高二十余米,呈浅红色。偏北平整处,有形如古文字、非镌非刻、非阳非阴的铁红色神秘符号书于浅红岩面。字不成行,排列不整齐,错落参差,大小不一,共有十九字。大者 明嘉靖年间邵元善《红岩诗》,是最早对红岩碑的记载。清道光年间潘祖荫首倡研究红崖碑。道光、咸丰年间,对红岩碑的研究盛兴。光绪年间日本学者德丸作藏和法国学者雷柏如与弗南海尔等人,均前来考证,但都未获结果。雷柏如说:“此碑含有绝对之神秘性,谁也无法窥破其中的奥秘。” 至今,红崖古迹还是未解之谜,因此被称为 “红崖天书”.关于它的解释,有几个版本,比如:诸葛亮写红崖,比如:藏宝说.我比较相信下面 “讨燕”说. 学者林国恩经过九年考证,认为红崖天书是建文帝的“讨燕檄诏”。 建文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根据遗诏登上了皇位。这招致了早就怀有野心的燕王朱棣的不满。第二年,朱棣以“清君侧”和“靖难”为名义,起兵反叛。本来中央军队数量占优,但由于建文帝手下大将李景清指挥不力和宦官的内应,叛军攻破了应天城(今南京)。就在这时候,皇宫起火,建文帝也不见了踪影。《明史 恭闵帝》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林国恩称自己与同济大学地质学教授景学立一起为了确认摹本采用了地质分析的方法,根据岩层下面的痕迹与二十多种摹本相比较。后来又找到了《明史纪事本末》中有关建文帝纪闻的原始史料:指出建文帝出走在前,宫中火起在后,实施了“金蝉脱壳计”。燕王入城后将计就计传言建文帝被火烧死,为自己登基做铺垫。 天书中的年号‘丙戌’,即建文四年,正是燕王叛乱的后一年。建文出逃时,有众多亲信随行,但在流亡的过程中分散。安顺处于交通枢纽,是进出云贵必经之路。在此留下天书,其目的在于告知众人自己的行踪。 建文帝在皇叔朱棣篡位之后,便在亲信随从的保护下,隐匿到了贵州的山谷之间。在躲避了数月后,建文帝很想号召臣民支持他东山再起,推翻朱棣,但苦于自己的身单力孤,加上朱棣的爪牙众多,难于应付,便想出了这么一个讨伐朱棣的檄文,让随从以金文的变体加上篆体、隶书、象形文字、草书以及图画的形义综合成一种“杂体”,然后用皇帝诏书的形式写于红崖之上。 林国恩把“天书”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皇龙)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残酷杀害(段、殴、牢、杀子民),致尸横、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难书。使大明日月无光,变成囚杀地狱。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斩首消灭)。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允(火+文)(御制)。 今年,安顺一带的谢氏家族宣称,600多年前他们的老祖辈曾有恩于明朝建文皇帝,建文皇帝最后客死于镇宁革利苗区一带。对此,镇宁革利的一位苗族男子还向记者出示了一枚自称是祖传下来的“大明国王都行省之印”的大印。据苗族男子称,这枚大印是他们祖上流传下来的,因为没有文化,家人都不知这是什么,几年前,见这个“宝贝”有些发霉,他便用硫酸将其洗净,立即露出了黄灿灿的颜色。记者看见,这枚大印浑身金黄色,从正面看这头兽为凤头,反面看又是麒麟头,兽的身体有点像狮身。据测量,这枚印长为 悉知革利苗区发现这枚大印后,谢氏家族后人对建文帝流落安顺、死于镇宁革利苗区的说法更加坚信。谢怀疑,这枚大印可能就是当年建文帝逃亡时从皇宫中带出来的。这无疑是给 “红崖天书”提供了佐证。 由于红崖天书年代久远而又无文字史料考证,哪种说法目前都无法令人信服.然而,红崖山前,景色雄奇。放眼四顾,群山重叠,莽莽苍苍。关索岭自北而南,气势磅礴;灞陵河深藏谷底,曲折南流,波光闪耀。滇黔公路象一条蓝色锦带,在山腰盘旋飞舞,是一派气象万千的高原风光。 (交通:红崖天书位于关岭,在兴义-黄果树的途中,可以从黄果树景区包车前往,来回50元,大约半小时车程.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在关岭多呆几天,附近的景点还有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 海百合 贵州龙化石群, 以及灞陵河峡谷.) 图片及相关解密信息来自网络,特注明.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91652/1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