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眼中的唐模 |
[游记]我眼中的唐模 |
2008-07-11cncn.com |
“唐模棠樾,饿死情愿”……这是在古徽州流传很广的一句民谚,小时候就经常听老一辈人说,只是不得其中的含义。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随旅游团有幸来到了徽州,来到了黄山脚下这个早有闻却不知其义的古村落—唐模。一个沿用了1400多年的村落名称,始建于唐,繁盛于明清,“唐模”二字的意思是说此地盛唐遗风,唐代规模。 我们一走进唐模村,就被眼前一棵奇特的大树所吸引。枝叶繁茂,树枝上还飘着一根根红丝带,在我纳闷之际,导游的讲解使我走出了疑惑。1992年因拍摄电视剧黄梅戏《天仙配》而得名,在剧中老槐树开口说话,成就了善良的董永和美丽的七仙女这段美好的姻缘。于是这棵有400多年历史的老樟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的美誉。所以,到过唐模的情侣们都愿把写有双方姓名的红丝带绑在老槐树上,意喻双方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老槐树的前方有一座三层高的亭子,造型优美、独特,名为沙堤亭又名八角亭。在徽州有个说法“扬州的女人最美,徽州的风水最好”,古徽州是个讲究风水的地方,建村庄时必建水口。“水口”决定着一个村落的兴衰,许多宗族往往在此造桥、台、楼、塔、塘以镇之,进入水口就算是进入该村的地界了,这座沙堤亭便是唐模村水口的标志。它建于明正德年间,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在唐模村青石铺成的古驿道上,矗立一座古牌坊,“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指的歙县的许国石坊,另外半座就是唐模的这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同胞翰林坊,唐模许氏两兄弟许承宣和许承家在康熙十五年和二十四年分别考中进士并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康熙皇帝为表彰其兄弟二人同中进士、同朝为官,恩准其建造“同胞翰林坊”。在一个小小的山村里,十年之间,兄弟二人连中两榜,都被同一个皇帝点为翰林,可谓世所罕见,今天走在这座牌坊下,我们仍然可想象出当时唐模村沸腾的程度。 进入唐模,扑面而来的是古朴典雅、安详宁谧的徽派水口园林,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皖南最大的私家园林檀干园了。檀干园因遍植檀树和紫荆而得名,素有“小西湖”的美称。相传清嘉庆年间,唐模村人许以诚在苏浙皖赣一带经商,获利甚丰。母因子贵,在山村里过了一辈子的母亲听说杭州西湖很好玩,就向儿子提出了要游览西湖的愿望,许以诚想老母年事已高,徽州距杭州路途又远,长途跋涉,车马劳顿,恐老太太力不能支。为了满足老母夙愿,富商孝子许以诚出巨资,模拟杭州西湖风景,建造了这个“小西湖”供母颐养。园内也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胜景,恰是一个微缩的西子湖。 镜亭是小西湖的中心,亭内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镶嵌有苏轼、朱熹、倪云路、赵孟茯、文征明、米芾、董其昌、黄庭坚、蔡襄、查士标等书法大家的碑帖,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仿佛是一座新安碑园。据说曾国藩来徽州镇压太平军时发现了这些宝贝,想把它盗走,终因体积太大而罢手。 千年银杏树是唐模村的一大奇观,这棵古银杏树已经有1370多年了,相传为唐模的始祖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汪思立所植,大树粗至要十几个人才能合抱,令人称奇的是,历经沧桑,寿逾千年的这棵古树,不仅依然郁郁葱葱、而且金秋时节,果实累累。难怪民间有千年古树成精、“白果仙翁”的美妙传说。由此这棵古树也成了唐模建村的标志。 站在高阳桥上观赏唐模水街,恰如欣赏旧时南京的秦淮风光;一条清清的檀干溪穿街而过,村人依岸而居,两岸近百幢徽派民居,白墙青瓦,倒映水中,在长不过一公里的水面上,两岸之间以十座石桥勾连,十桥风格形制各不相同,十桥九貌。水街河岸用红岩石砌成,路面用茶源石铺筑,特别是沿街一片避雨长廊和廊下临河设置的“美人靠”,既供往来行人遮风避雨,小停憩息,更让村人邻里说古谈今,晨昏相聚;古韵悠悠,如入画屏。穿行古街,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快感;坐在“美人靠”上,凭栏望水,别有一番置身明清古风物之感,虽无落叶西风瘦马,自是小桥流水人家。真是风雅无比。 唐模水口融山水、田园、古村落为一体,在徽州水口中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是徽州地区水口园林硕果仅存的村庄。 唐模的“水街溪流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同胞翰林坊之特、一村三翰林之誉”,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唐模在现代徽州,更具有学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 唐模,伫立在徽州大地上、黄山白岳之间,坚持着自己的年华,保持着淡泊宁静的节奏,忘却了时间,可是人们却不会忘记这“全村同在画中居”的地方……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92494/19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