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三坐品真味 一日读姑苏

[游记]三坐品真味 一日读姑苏

2008-09-18cncn.com

题记之一
一日游,必然马不停蹄,难得有“坐”。笔者欲反其道而行之,在911的苏州一日游中,先后“三坐”,享受一个“从容”。
题记之二
“贪多嚼不烂” - 饮食如此,旅游亦然。
题记之三
从容,表面看是风度,其实质却折射一种人生态度。

欲看更多本人更多姑苏之行的照片和信息,请点击 - http://blog.sina.com.cn/rgmao181898 /游记后面,发表了32幅此次911苏州之行的照片。欢迎浏览哦。谢谢!

一坐:荷风四面亭

姑苏园林甲天下,拙政一园甲姑苏!
下“游一”公交车,过街,就入石板老巷。过久仰大名的“苏州博物馆”,就见“拙政园”三个大字门额就高高横在砖砌墙门的上方。
三人,走入此门。 – 少妇,穿连衣裙,手牵五岁的女孩,中年男子,穿涤棉短袖衬衫,手提一个军用水壶。-- 1978年8月。
两人,走入此门。 – 中年摄影家,身背“宾得”数码相机;另一位老者,双鬓飘白。-- 2008年的“911”。
-- 门票多少?
-- 那不是写着吗?每位70元。
-- 哦,当年只要五分钱。
-- 那是什么时候?
-- 1978年。
-- 哎呦呦,啥年代哟?那时,你工资多少?
-- 将近50元吧。(我心想)
………….
入口处,一块铜牌,斜置于地,赫然写着:世界遗产。门壁上,镶嵌着一块精致的玻璃框,内牌上有AAAAA,还有“国家级旅游景区”七个大字。
-- “金字招牌”哟!
-- 唉,上海到苏州的动车组,往返两张票不过52元,门票一张就要70元呢!
-- 据说,国家已经发文,景点门票暂不提价。
-- 其实,应该降价。像现在的股票那样“腰斩”它一刀。
-- 哎,你不做股票不知情,从6000多点下来,岂止是“腰斩”哟!
旧地重游,自然想起两句名言。
--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
-- 物是人非。-- 成语。
园,还是那个园;景,还是那个景。 -- 高高低低的楼台亭阁、曲曲折折的池塘小桥、层层叠叠的假山叠嶂、郁郁葱葱的岸柳翠柏、袅袅婷婷的凌波荷叶……。
荷花,“功成身退”,留下满池婷婷的荷叶,在初秋,仍荡漾着浓浓的绿意。
数百盆菊花,姹紫嫣红,排列在竹廊两侧,竟然,不是在瑟瑟秋风中怒放,而是在炎炎秋阳下盛开!-- 有点惊喜。
园内,阵阵桂香。闻香举目,有的游客说看见桂花了,有的游客说没有看见。
不菲的门票,挡住汹涌的人潮。游客不多,大多远道而来,挂着胸牌的导游,或领游客三五,或领游客一群,游走于园内各处。
-- 和1978年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园内处处是题词和楹联。你看,导游的讲解就多了一点内容。
-- 那时,十年动乱刚刚过去,还来不及恢复吧。
-- 拙政园是一道盛宴,那么,这些题词和楹联,就是宴席上香气四溢的陈年佳酿。
-- 拙政园是一条龙,那么,这些题词和楹联,就是不可缺少的画龙点睛之笔!
你一言,我一语。
过“远香堂”,到“枇杷园”。一道云墙挡道,友人转身。
-- 别转身,往前走走,也许有路。(我说)
果然,几步之外,忽然发现,黄石砌成的假山后闪出亮光,渐近,疑似一门,最后,真的是一扇门 -- 门洞如满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过门洞后再往前,“明月”又被这边的湖石假山渐渐遮去。驻足细观,发现“雪香云蔚亭”、“月洞门”和“嘉实亭”三点构成一线。一个月洞门,巧串一对美景,彼此呼应,相辅相成。
-- 哎,一窗一门皆是景,一拐一弯都入画。
-- 今天,摄影家也出口成章啊!
说话间,不觉来到"香洲"对面的湖中岛,估计此岛是当年挖池塘的淤泥堆积而成,其地势较高,岛上有亭,成了全园的一个“制高点”。亭前驻足,但见亭额上写着“荷风四面”。两侧园柱上还有一副对联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 上联,好像借用了济南大明湖的楹联。(摄影家朋友若有所思,自言自语)
-- 大明湖的楹联怎么写?
--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 记性不错!
-- 今年夏天,我登泰山,专程去拍摄泰山日出。下山后,顺道游了济南。你知道下联是借用了谁的诗句?
-- 嗯……,让我想想。
-- 哦,让我来告诉你吧。(旁边一位挂胸牌的女导游主动搭腔)唐代诗人李洞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山居喜友人见访”其中有两句是“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下联“半潭秋水一房山”就是仿照李洞这句诗的
-- 哦,谢谢!谢谢!
-- 不用谢,正巧,我在这儿给他做导游呢。(说着,她指了指身边的一个男孩)
-- 对,刚才你们的对话,我也听见了,上联确实是借自大明湖的楹联。(那位男孩彬彬有礼地说)
-- 你一个人请了一个导游?你也对楹联感兴趣? (我问)
-- 是啊。我是北京来的一个研究生,正在写一篇关于江南园林的文化元素的论文。
-- 他到我们苏州已经第三天,一天跑一个园林。嘻嘻……(女导游说)
-- 噢,有意思。你的“元素”二字用得好,那可是眼下的一个热词。
…………
接着,导游介绍右边的“香洲”,我们也就成了旁听。
-- 香洲的“洲”同“舟船”的“舟”同音,你们看,香洲,就是香舟,你们想,拙政园的艺术追求之一就是在委婉中求美,在曲折中求趣。就连题词,也不放过,也讲究一点曲折。远远望去,香洲就像一条船,说得文绉绉一点,那就是“石舫”。(导游)
-- 真的,真像!(男孩)
-- 可别小看了“香洲”,它集中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种类。船头是荷花台,茶室是四方亭,船舱是水榭,船楼是澄观楼,船尾是野航阁。实际上,我们苏州的很多园林,都有石舫。从地理上来讲,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家习惯以舟代步,家家临河,户户通船,在拙政园建石舫就十分应景。据说,石舫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园主想借此表白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想法。(导游)

导游和男孩走了。
-- 刚才你说“一窗一门皆是景,一拐一弯都入画”,看来,还可以添加一句。
-- 添加什么?
-- 一字一句耐琢磨,一亭一舫有故事。
-- 对!
歇坐亭内,荷风四面,荷叶清香撩人,“中园”景致, 尽收眼底。
歇坐亭内,虽无“一壶”在手,却有美景在前,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入港。
-- 刚才见“香洲”二字,心里疑惑,怎么起这样一个名字。没想到,当年的主人玩的是谐音。
-- 导游说的有理。主人是富豪,更是文人。文化元素,为拙政园锦上添花!
-- 不是么,《红楼梦》里写到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假山挡道。众客都说:"好山,好山!"贾政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
-- 那男孩的论文选题确实不错,从“文化元素”看江南园林,以小见大,小题大做,论文易写,读者愿看。
-- 我们搞摄影的,往往把审美视角往往局限于园林的硬件,比如布局设计、建筑造型、画梁雕栋和花木园艺上,却漏掉了软件,题词和楹联是一门美学大学问。
-- 你看左手那边的“远香堂”。“远香”二字!这不是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吧?
-- 对,初中时,就学到这篇古文,时至今日,还时常拿出来读读。原句是这样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不错,不错。
-- 刚才在“留听阁”,那群游客听了导游的介绍,都啧啧称奇、叫好。“留”和“听”,是从唐代李商隐那儿借来的。李商隐写道“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 是啊,拙政园步步是景,处处是诗!
-- 前两年,我在杭州曲院风荷拍摄的“残荷”的照片,还获得过奖呢。
-- 是啊,就连下雨天,有时很有审美价值。
-- 对,除了“留听阁”,还有“听雨轩”!
-- 最妙的,就是“听雨轩”外,遍植芭蕉。芭蕉叶,青翠舒展,雨点打在上面,简直就是大自然的音乐创作!
-- 即使晴天,坐在“听雨轩”内,看芭蕉迎风,假如能听听“雨打芭蕉”的音乐,也是一种绝妙享受呀!
-- 不过,最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友人打断了我)
-- 是“与谁同坐轩”吧?
-- 是,是。初见这个题名,只觉得很独特。与谁同坐呢?听了导游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是苏东坡的诗句!
-- 苏东坡的诗句传达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心情。而园主借此也暗示自己的清高!
-- 哈-哈!今天,我们没请导游,一直在旁听!
-- 与清风为伴,与明月为友。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心境。
-- 主人的清高,环境之幽雅,一个题词,和盘托出!
-- 而且,在那儿,我特地拍了一张照片。“与谁同坐轩”的扇状屋面与后面的“笠亭”的锥形屋面正好吻合,构成了一把倒置的折扇,美极了。
-- 现在,在“荷风四面亭”,你我两人,正与谁同坐?(我问)
-- 我们,与荷风同坐,与阳光同坐。
-- 好!不过,我想改一改。
-- 怎么改?
-- 与谁同坐?荷风、秋阳、我们。
-- 妙,妙!(友人居然鼓掌,竟引得刚入亭的一群游客侧目)

二坐:冷香阁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 苏轼
单凭苏轼此言,单凭具有2500年历史的“吴中第一名胜”之美誉,虎丘也能稳坐AAAAA国家景区之交椅。
然而,从窗洞取出门票细看,方知虎丘比拙政园少了一个A,且票价也应“A”下挫10元(60元/人)。(别误以为我嫌虎丘门票便宜哦!)
人比人,气死人。自回复职称评定以来,每年要演绎了多少“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悲喜剧!想不到,景比景,气死景。-- 2500岁的虎丘,到头来,还要活活受这等“级别评定”之闲气!
今游虎丘,最想对苏轼名言作一补充(即便是狗尾续貂):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游虎丘不到冷香阁品茶,乃憾中之憾也。
冷香阁位于虎丘之西岩,背倚“中国第一斜塔”(云岩寺塔),西侧有古樟相伴,南望苍翠山林,东首洼地则是游人云集的红尘世界。
步入“吹香嚼蕊”圆门,就到了这座虎丘唯一的茶楼。
冷香阁为木结构建筑,楼高两层,画梁雕栋,飞檐翘角,两边悬挂这乳白色的方形灯笼,灯笼上各书“茶楼”和“冷香”二字。楼下为大厅,内置琴案、棋案、书案、茶案,壁上悬挂名家字画,博古架中陈列有旧书、奇石、古玩及杂器,文房四宝、书斋用品,一应俱全。
二楼茶室,同样古朴典雅,七八张红木方桌,沿窗一溜排开。
这是我所到过的最雅饬的茶室,置身其中,除了茶香,茶客仿佛梦回魏晋唐宋。
茶楼美,茶楼四周环境更美。



“冷香阁”之名,源自四周数百株的红梅和绿梅,春寒料峭时,冷香扑面,阁前疏影横斜,阁后暗香浮动。
阔别30载,虎丘,竟是以一场豪雨来迎接自己!上午在拙政园,还秋阳高挂,游一公交车驶到终点 - 虎丘,天黑如锅,大雨如注。
山门外的几株扶桑正值花期,大朵大朵鲜红的扶桑花,被雨水打得抬不起头,可怜兮兮的。
怀着避雨的无奈,带着被淋的狼狈,走上楼来;
享受小坐茶楼的闲适,品尝悠悠香茗的茶趣,竟在片刻之后。
茶楼硬件,风雅十足,古韵悠悠;茶楼软件,也有特色,令人叫绝。
且不说服务员那一口悦耳的苏州吴侬软语,就是这茶,也是香气四溢,声名赫赫。
明码标价:茉莉花茶、碧螺春、云岩茶,价格分别为10、15、20元/杯。
询问之下,服务员所答印证了我的联想:“云岩茶”,乃姑苏历史第一名茶“白云茶”也。
历代茗客美誉虎丘茶者,不绝如缕,尝谓:“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色味香韵,无可比拟。”明代,江南为官的闽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盛赞:“今茶品之上者……虎丘也。余尝品茗,以武夷、虎丘第一,淡而远也。”苏州状元文震孟曾云:“吴山之虎丘,名艳天下。其所产茗柯,亦为天下最,色与味在常品外。”
友人与我临窗落座,品茗、聊天、发呆、读读书报(每次外出必带家中来不及细看的《南方周末》)、收发短信、听听音乐(MP4)……,
邻座,有四位中年女子,桌上摊放着成堆的自带食物,边吃边聊,旁若无人。东家长、西家短,一口纯正的吴侬软语。 -- 听之,她们全不在乎;不听,她们也毫无感知;听之,则似懂非懂;不听,亦无噪音之嫌;听之,则能体味苏州评弹之韵味;不听,也能平添几分冷香阁的地域风情。
此时此刻,才领略了上海人的一句戏言 -- 宁可跟苏州人吵架,也不愿跟宁波人说话。
-- (发呆间,忽闻服务员之间的对话)哦呦呦,刚才雨下得大是大得来,眼睛一煞,侬看看,雨停哉……。
标准的苏州话!软绵绵,嗲兮兮,拖音悠悠,余音袅袅。
放眼窗外,果然!
摄影家朋友下楼去“采风”了,我独坐一桌。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与友人外出旅游的“模式”之一。
原因很简单,发呆,需独处;若是两人相视而坐,同时发呆,那就成了两个“真呆子”。
天公作美,心情一灿。取出手机,发“打油诗”一首。
拙园印屐三十年,虎丘拾级雨涟涟,冷香阁上品云岩,谈笑不觉天开颜。
弃座下楼,空气如洗,格外新鲜。
深呼吸 – 虽无梅花之暗香,却有桂花之幽香;一场豪雨,使得偌大一个虎丘,游客寥寥。静谧谧,幽香更浓;湿淋淋,绿叶更翠。
先北上,来到云岩寺塔下,再折返,沿曲折小道下,上“西施照镜桥”,剑池就在脚下,过“别有洞天”的洞门,“虎丘剑池”四个阴文红漆大字,遒劲如故。四周的壁上缀满的爬藤和苔藓,隐约透露出久远的吴越气息,与不远处的冷香阁的风格,构成和谐时空呼应。
不知在哪儿避雨的游客,一茬接一茬,来到虎丘的中心 -- “千人石”。
导游正在用文绉绉普通话给游客讲解“千人石”:
面前这块暗紫色的盘陀大石就是“千人石”,远处的篆书石刻是“千人座”,也是指这里的巨石。巨石平坦如台,石广二亩,可容千人,故名之。相传公元前496年吴王墓建成后,赐鸠酒于此,并有鹤舞助兴,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饮酒,最后,鸠毒发作,惨死在这块巨石上。这石块的暗紫色,据说就是当时工匠们咳血所致。到了晋代,高僧竺道生在此说法,虽然生公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千人座”,无一虚席,但是,信者寥寥。据史书记载:“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于是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这就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旁边白莲池中的石头上刻着“顽石”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你们可以过去看一下。
游客跟着手举小旗的导游走了,迎面而来的,是一群女孩,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 哎,我们就站在这石头上拍张集体照留念吧。(其中一位高个子女孩提议)
-- 好啊,这里还能把“虎丘剑池”四个大字照进去呢。
一、二、三、四、五。
我数了一下,一共五个女孩,她们先后攀登上岩,先上的,拉一把后上的。
-- 喔哟哟,我们五个都上来了,谁给我们拍呀?
-- 哈-哈-哈!(弥漫青春气息的笑声,在清新湿润的空气中荡漾开去)
-- 就请这位老先生帮帮忙吧!(披肩发说)
-- (我环顾四周,“老先生”只有我一个。正准备答应,忽见摄影家从不远处走来)真巧,真巧,就让我的朋友,他是摄影家,给你们照张集体照吧。
-- 行!行!谢谢!谢谢!(一阵叽叽喳喳)
五个女孩,在千人石上一字排开,亭亭玉立;摄影家从不同角度试镜头,女孩们认真地摆出各种pose……。
-- (完成,她们正欲从巨石上下来,高个子喊道)慢点下,慢点下!我要请摄影家用我的相机拍一张呢!
高个子这么一说,一下子,从岩上传递下了四只相机,我帮着小心翼翼地拿着,一个接一个再交到友人手里,友人一个个地换机拍摄。
-- (听她们用沪语交谈,我便问)你们都是学生吧?今天是星期一,怎么有空到苏州来玩?
-- 是啊,我们都是复旦的学生,今天是我的生日,正巧又没课,我们就相约到苏州潇洒走一回啦。
-- 这位老先生和你们还是校友呢。(友人向她们介绍)
-- 哦,这么巧?(穿露脐装的说)
-- 复旦学子遍天下哦。(披肩发说)
-- 还有更巧的呢!(我说)
-- 啥?
-- 1968年的国庆节,我在复旦当学生的时候,同寝室的五个男孩,也到苏州来,也是站在这块千人石上,也是一字排开,拍了一张集体照!
-- 1968年?好远古哟,我们还不知道在那儿呢!
-- “远古”二字用得好!
-- (露脐装)你一定是研究语言的吧?对语言这么敏感!
-- 算是吧。你们都是90后吧?
-- 是啊!(异口同声)
-- 眼睛一眨,90后都已经成材了,你们看,这次北京奥运会,还有汶川地震,不少90后的,精彩亮相哦!
…………
谈笑声,渐渐远去,她们走进了“二仙亭”。
二仙亭是一座用石头雕琢而成的亭子。相传是吕洞宾和陈抟下棋的地方。二仙在此下棋,年轻樵夫挑着一担柴正好路过,出于好奇,停下观棋。将扁担往地上一插,一盘棋还未看完,发现扁担已经朽了,回到村里,村民笑问客自何处来,因为已隔了许多代人啦。真是“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
今日虎丘,与1968年的虎丘,外观几无变化,一如昨日与今日之隔也。
就在这“几无变化”之间,我,已经在山下的红尘世界为生计足足奔走了40年,转瞬之间,当年的莘莘学子,皆已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
当年,我们五人曾感到渺茫和迷茫的“前途”二字,已经化作身后的几页历史,一段成败荣辱交织,酸甜苦辣俱全的历史。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记得在“千人石”上合影之后,曾有约定,退休之后,再携游姑苏,再携游虎丘,再在千人石上合影,等等,等等。当年的约定,今天看来,只是一个梦。-- 现在,五人散居全国各地,有的还通通音讯,有的则音讯全无矣。
同时,山下那个红尘世界,更是经历了巨变,天翻地覆哟。
往事如烟,又并非如烟。
1968年,文革破车隆隆驶入第三个年头。浩劫下的校园,惨不忍睹,图书馆被封,教授负责扫地、清洗厕所和交代问题;复旦学子,无书可读,半天集体学习“毛选”,半天无聊。“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已进驻校园。
无聊之极,我们五位窗决定利用国庆三天假期,到苏州一游。
就在这块“千人石”上,我们五人,同样的青春年少,同样的一字排开,同样的以“虎丘剑池”为背景,花钱请摄影摊点的一位老同志为我们拍摄了一张合影。


照片寄到,不料被一名工宣队员看到。
-- 好啊,好照片!
-- 拍得还不错吧!(我答,有点得意)
--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语调突然阴沉)
-- 嗯……?(语塞)
-- 我是说照片上的毛主席语录好。你看,明明白白写着:要斗私批修!
-- 我……,我……。(结巴)
-- 你想想,国庆节不在上海好好过,五个人跑到苏州,那不是资产阶级游山玩水思想在作怪吗?资产阶级的,就是修正主义的。所以,照片上的“要斗私批修”,对症下药,好得很。要少看照片,多学学毛主席语录!
-- (哭笑不得)好,一定!
又回到“据点”冷香阁,邻座已经离去,桌面恢复了光洁。
呆坐、喝茶、看窗外 ……。
袅袅的水汽,淡淡的烟雾,耳畔,似又响起了朱自清的《匆匆》。
--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走这一遭呢?

三坐:得月楼

-- 请问,苏州的著名饭店是哪一家?
问1000个苏州人这样的问题,999个苏州人会用吴侬软语告诉你:
-- 得月楼哇,松鹤楼哇。
得月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位于苏州虎丘半堂野芳浜口,距今也有四百多年历史。1999年又移至新址苏州太监弄,大楼豪华气派,却无“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境。繁华闹市,不“近水”也。
得月楼之走红,似与影视有关。上世纪60年代电影《满意不满意》(喜剧片)讲的是得月楼的故事;80年代又出一部电影叫《小小得月楼》。两部电影,最佳广告!据说,慕名而来的中外食客一年竟达数十万人次。
9月11日下午五时后,下虎丘,乘坐“游一”,在观前街下车。逛街10分钟,便到得月楼。



到名店吃饭,从容是必需的。-- 名店就餐环境好;更何况,“一日游”应该把“从容”进行到底!
到名店吃饭,高消费未必是必需的。-- 名店名厨,烹饪手艺,高人一筹,即使是平常小菜,也能“色香味”俱佳;更何况,三餐之末,岂能纵食欲而大快朵颐?
打开菜谱,佳肴满目。
-- 松鼠桂鱼、得月童鸡、西施玩月、蜜汁火方、虫草浦里鸭、碧螺虾仁、枣泥拉糕、苏式船点……。
聚焦价格,目瞪口呆。
-- 鸭包鱼翅,价格1890元;松鼠桂鱼,价格160元/条;粉蒸肉, 65元/盆;甚至葱油芋艿也要28元/盆(本钱不足5元也)!宴请国宾的上海城隍庙绿波廊酒家,也要望此“价”而兴叹!
友人精通美食,且做得一手好菜!(窃以为,只会“动口”,而不会“动手”者,非真“美食家”也)。点菜,亦学问。在家里善做菜,在饭店也就善点菜。
-- 苏帮菜,其实是由苏州、扬州 、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它的特点是浓中带淡,咸中带甜,鲜香酥烂,口味平和。到名店未必要点名菜,今晚就要吃出苏帮菜的特色。到此一吃,就是要吃两个字,一是“原”字 -- 原汁原汤原味;二是“鲜”字,鲜汤鲜汁鲜味儿。
-- 哦哟哟,侬迪个上海人不得了哇,实在内行得来!(恭候于旁的服务员惊叹)
十分钟不到,小菜上桌:两冷、两热、一汤。
啤酒入肚,话匣打开。
-- 人聚人散,聚散无常啊。
-- 怎么有此感叹?
-- 7月9日上午,你我,素昧平生,萍水相逢在世纪公园的荷花池。
-- 7月9号,对我来说,真是一个“黄道吉日”。观荷半日,写成一篇游记,发表携程, “千里挑一”,被评为佳作!
-- 9月1日,才玩了城隍庙和豫园,911,又一起游苏州!
-- 偶然性,尤其是戏剧性的,无法解释。于是,就由此衍生出“天意”一说。
-- 认识你,学到很多。
-- 别客气,相识两个月,是我向你学到很多哟!电脑邮箱太小,在电话中,你教我一步一步操作,不到五分钟,就有了新浪邮箱;在绿波廊,我说最爱杭州楼外楼的西湖醋鱼,你说,做这道菜容易,何必非去楼外楼不可。餐桌上,你就教我做西湖醋鱼的几个步骤,回家一试,果然成功!
--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很高兴呀!
-- 你懂摄影、通电脑,又会烹饪。-- 学历不高,智商不低哟。
-- 我这个人,就是愿意思考。事实上,不管干啥,只需领先一步,你就是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
-- 说得在理。北京奥运会的游泳决赛,不要说领先一步,就是领先半个指甲,就在泳池称王啦!
-- 你也是股市中人?
-- 对,90年代初,自上海有股票起,我就开始玩股票。
-- 这个“玩”字,用得好!股市有“一赢二平七输”之说,你认可吗?
-- 对,散户是股市的绝对弱势群体。游戏规则不是你定的,风云突变,神仙难料;幕后消息多多,你一无所知;逢高出货,逢低吸纳,这个道理谁不懂?可是,逢低,你刚吃进,它偏大跌;逢高,你才出货,它偏猛涨。跟风杀跌,亏你没商量。股指涨,股民心烦,股指跌,股民也心烦。做了股民,真是“里外不是人”哟。不过,多年来我总结出一条自己的操作规则,比较管用……。
-- 现在这个市道,你也成了“套中人”吧?(话到嘴边,又未问。此系别人隐私也)
刚才还是空荡荡的餐厅,食客渐聚。
-- 我喜欢热闹,饭店冷冷清清,没人气,菜就不新鲜;人气旺了,食欲也随之而来。不过,今天是个例外,即使店里就剩下我们两人,这几个菜,也能吃出鲜味。
-- 我点菜,你放心。这几只菜,没有一只是红烧的。原汁原味才是鲜,这只汤,没有什么精贵原料,无非就是豆腐、咸菜、笋丝,火工到家,鲜味也被吊出来了。
-- 几片咸菜,毫不起眼,却能吊鲜。
-- 我每次点菜,喜欢有点创意的菜,吃了之后,觉得味道好,回家就可以试一试。今天的糟卤臭豆腐,我以前就没想到,味道真不错。你猜猜,这个冷盘怎么做?
-- 臭豆腐买来后,洗净晾干,下油锅,捞起冷却,然后再浸泡在糟卤中。
-- 对。除了用糟卤浸泡,还可以用糟卤煮一煮。
…………
在名店就餐时,我有“陋习”-- 喜中途离席。在餐厅内转悠一圈,张望别桌菜肴,感受就餐气氛,欣赏餐厅环境。
登上“得月楼”二楼,忽见一“船厅”,题名为“吴洲厅”。此厅恰似一条古代游船,漆雕屏风,将船体一隔为三,内设餐桌,灯光幽明,地毯葱绿,与整个游船色调浑然一体。盆景瓶花、古人诗画,点缀空间。船头方向,“繁星”闪烁下的近水楼台,飞檐凌空、溢光流彩;一轮明月,倒映“水中”。哦,“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里,竟然梦境成真!
船弦两侧,则是一派姑苏风光:近处,“湖面”碧水荡漾;远处,寒山枫桥,进入眼帘。船尾竖起一面明镜,映照全舱。灯影摇曳,浆声阵阵,似置身“七里山塘”。
下楼,踱出得月楼之边门,已是万家灯火时。与得月楼毗邻的就是名闻遐迩的松鹤楼,上海的老正兴饭店居然也在对面开设了分店。原来,这条太监弄是苏州的美食街。
回原座,一时兴起,给友人再发“打油诗”:
蟹粉狮子能做头,百叶打结腊肉凑,豆腐称臭糟卤煮,得月楼里鲜一流!
-- 这次见面,我想送你一本书。(友人说)
-- 喔,啥书?(友人递我)哦,《遥远的救世主》!听说过。
-- 看了电视剧《天道》后,我意犹未尽,在网上寻到这部小说,读了一遍,仍不过瘾,又在网上购买了两册。这一册,送给你。
-- (接书)谢谢!我听女儿女婿说起过这本书。记得女儿说过,小说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主观上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缺乏他的同类。”她还说, 读过此书,觉得只有互相懂得的两个人才是同类,说话能听懂,眼神能看懂,心思能读懂。
-- 所以,鲁迅先生对瞿秋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
-- 这本书涉及到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豆豆,塑造的男主人公总能“容得下,看得开”。他总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世事,他是个看客。于是,他能看得明白,看得真切,才能把想做的事情,条分缕析,一一捋顺,他总是以“容”为本。即便别人背叛他,抛弃他,伤害他,他也只是笑笑,容得下哦。
-- 这使我想起天台国清寺寒山和拾得两个和尚的著名对话:
寒山问:人家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骂我,骗我,怎样?
拾得答: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等两年,看他怎样。
这句话流行当今的日本,前年我和女儿去日本旅游,在好几家饭店里看见这样的条幅挂在墙上呢。
-- 一本好书,就像多了一个睿智的朋友,能帮助你的思想更上一个境界。
-- 不是说定11月到苏州天平山吗?到时候,等我读完这本书,再和你细聊。
-- 好,下一次来苏州,就到隔壁的松鹤楼吃饭!
-- 一定。哟,不知不觉,我们坐了两个多小时啦。服务员,埋单!
-- 总计110元。
-- 没少算吧?还有两瓶啤酒呢!
-- 错不了,电脑记账。怎么,你们嫌便宜啊?
-- (正起身离席,忽闻身后有声)咦,这不是我们的老校友吗?扭头一看,五个女孩齐刷刷地,笑盈盈地站在旁边。
-- 巧,实在是巧!又碰上啦。哈-哈-哈!(高个子说)
-- 你看,饭店都客满了,服务员把我们领过来,说这里结账了。(披肩发说)
-- 你们是校友,到底有缘分呢!分手几个小时,又见面啦。(友人说)
-- 来吃饭,怎么手提一盒蛋糕呀?(我问)
-- 在虎丘,今天,不是她的生日吗?(友人脑子快,指着高个子说)
-- 噢……。
说着,服务员已经把餐桌收拾干净,铺上了雪白的台布。
-- 你们坐吧。
-- 你们两位也请坐,和我们一起吃生日面吧?(露脐装说)
-- 怎么吃得下哟?
-- 我们也就是一人吃一碗面条呀。(高个子说)
-- 就是吃得下,时间也来不及了,得去车站了。D445次,7时45分开车。(我手持车票)
-- 你们到这里来吃面,走对了地方,不仅是名店,而且菜也做得出名的鲜。(友人说)
-- 我们不点菜,简简单单,五人五碗三鲜汤面。
-- 面条一定鲜美,鲜得你们的眉毛都掉光!(友人说)
-- 眉毛掉光了,好啊,再去苏州美容店画眉!(露脐装说)
-- 哈-哈-哈!
-- 再见!
-- (刚走两步,友人朝我眨眼示意)哎,忘了一句话!
-- 对。(两人调转头)
-- (我和友人异口同声,对高个子说)祝你生日快乐!
-- 哈-哈!谢谢,哈-哈!谢谢,再见!(又是一阵叽叽喳喳)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97617/18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