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让我三次落泪的阿拉斯加 |
[游记]让我三次落泪的阿拉斯加 |
2008-09-18cncn.com |
去阿拉斯加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去之前,心仪已久。去之后又有了曾经沧海的感觉。说是曾经沧海是指我在阿拉斯加的经历,不知道以后哪次旅游会让我如此的难以忘怀。这几年我又去了很多国家,也自驾游历了中国南方的几大名胜。也许是人文背景和地理条件不一样的原因吧,再也没找到那种感觉。因此阿拉斯加一直还是我这几年来不断谈论的话题,也让我很向往一个人的出行。每次提起那段经历,都让朋友们感动,更把我自己一次又一次带回到那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阿拉斯加离世界有多远:纽约5700公里,东京5500公里,西雅图2300公里。到六月初阿拉斯加基本上是24小时白天。) 飞机上 飞去的这一天是2004年5月31日,美国的国殇日(Memorial Day),用来纪念美国在历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有点像中国的清明节。飞机上坐的大部分是参加游轮旅行的退了休的老人,像我这样单独出游的只我一个。另外就是几个年轻的军人大兵,穿着便装,扛着那种特有的大兵们用的绿布袋。 飞机飞了一段时间之后进入平稳的高空飞行,这时一个空嫂拿起话筒,特别欢迎各位乘客在国殇日乘坐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飞机,祝大家能在飞机上度过很有意义的一天。她问乘客中有谁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服过役,有几个老人举起了手。机舱里顿时掌声一片。多光荣的人呀,二次世界大战可能是美国打的最后一个光荣正义的战争,所以二战的军人们总是备受尊重。此刻那些举着手的老人满脸洋溢着自豪和骄傲。接下来空姐又问有没有在韩战和越战中打过仗的人,也有几个人举手。但是这两次战争给美国人带来更多的是痛苦的回忆。战争的结果不是打平就是失败,所以人们都不愿意过多的提起。尤其韩战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战争。我问过很多美国人怎么看待韩战,大家对它都知之甚少。 最后那位空嫂有点激动地询问有没有在伊拉克打过仗的,那几个年轻的军人都举起手。原来他们是刚刚从伊拉克前线回来的,飞往阿拉斯加的美军空军基地去报到的现役空军士兵。这次机舱里乘客的掌声尤其热烈,持续时间也更长。我自己一阵惊喜一阵感怀。无意中,我竟参加了一个前线士兵的凯旋。 毕竟是一场现在进行时的战争,我们每天从报纸上电视里都会看到听到有关战争的报道和评论。但是如此近距离的和参加战争的人接触对我来说还是头一次。这些士兵很是幸运,能够肢体健全的回到自己的国家,与他们的家人相聚。无论战争的性质如何,我想只凭他们的勇气就该赢得人们的尊敬。所以尽管我反对这场战争,但对个体军人,我并无敌意。我同样和别的乘客一样热烈鼓掌,祝贺他们的平安归来。离这几位大兵近的乘客纷纷和他们握手,欢迎他们回家,感谢他们为国效力,并祝他们今后好运。 之后的行程不再昏昏欲睡,乘客们对几个大兵问这问那,异常的兴奋。加上机长对沿途风景的介绍,乘客们不时地向窗外俯视,欣赏那连绵不断的冰川。8个多小时的航程一会就过去了。这是我飞过的最热闹的飞机,谁都没有睡意。 当飞机在安卡拉齐的跑道上降落并滑行时候,刚才那位空嫂再一次拿起话筒宣布:一位乘客提议,为了让这些从伊拉克回来的战士们早一分钟见到他们的家人,一会儿请大家先不要动,让这几位战士作为这架飞机的贵宾先下飞机。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几分钟之后,飞机停稳,机舱门打开,这时包括头等舱在内的所有客人都原位不动,热烈地鼓掌为战士们送行。战士们在全舱热烈的掌声中拿起自己的绿布袋,向大家挥着手,英雄般地走下了飞机。他们的确是英雄,此刻是他们的时刻,今天又是他们的节日。 我看过很多历史照片,记录战争结束后将士们荣归故里的场面。但此刻一切都很简单,没有飘扬的国旗,没有缤纷的花瓣,也没有雄壮的军乐。这只是一次普通士兵的回归。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但我激动的流了泪。 路边的闲聊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阿拉斯加的几个地方转悠,其中一个地方叫做瓦迪兹(Valdez)。你Google一下就会知道这个地方在过去的一百年当中有多少故事。连接瓦迪兹和别的村镇的公路真是风景如画,曾被推举为美国十大风景公路之一,我觉得名副其实。一路上没什么车,我不由得开得很快。车在默默的前行,景在慢慢地转换。我一边开车一边听着CD机里放出的咏叹调,心情非常得好。 几个小时之后,我决定路边休息一会。这时正好有一个观景点(scenery lookout),我就把车停了下来。这是一片观景兼休息的空地,远望可以看到连绵的阿拉斯加山脉。空地上坐着一个已经在那呆了一会的中年男人。我想好不容易看到了像我这样的独行客,真是难得。坐了一会我们便搭起话来。他告诉我他已经在路上六周了,是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一个人开过来的,可以说是不远万里。我问他怎么一个人来,他语气里开始带了一些沉重。 阿拉斯加是他和他妻子一生都梦想要去的地方,可一直都没有能成行。8个月前,他的妻子患癌症离开了人世。他每天下班回到家不再有温馨的问候,也不再有热腾腾的饭菜,夜晚更是寂寞孤了。生活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50多岁的他心灰意冷,辞了工作,踏上了去往阿拉斯加的漫漫长路。六个星期东游西荡,走走停停,终于来到了阿拉斯加,来到了他与亡人向往的地方。每到这样的观景点他都尽量停下来,静下来体会一下若是与爱妻共赏风景将会怎样。 说着说着他有些伤感,言语中充满了对故人的怀念。这一番话让几天来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的我顿时安静了下来,赶紧说了一些安慰的话。但说出来之后我又感到后悔了。其实我哪里需要安慰他,此时的他该是最幸福的人,走过千山万水,驻足梦中的世界。我来的时候他可能正和身在天国的爱人讲述着人间的美景。我该说的是抱歉,打扰了。我该做的是给他一片无人的宁静,让他和他的爱人独享这人世间的美丽,让他们在这白雪皑皑的群山中有个私密的空间,让清风传递他们每一缕思念的情怀。 我们又说了几句别的话我就起身告辞了。当我从他的车子旁边走过的时候,看到前排乘客的座位上立着一张中年妇女的大照片。这想必是他夫人的遗像,她正面含微笑的看着她梦里的阿拉斯加。我几乎呆立在那,挪不动脚步。原来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这迢迢万里的每一段路都有那相伴了一生的微笑伴他。 我继续赶路,虽然路上依旧看不到别的车,但我的车速比刚才慢了许多。CD 里依旧是Renee Fleming的咏叹调,可曲调里已经有些凄美,有些哀伤,但不缺希望。车窗外原来看着还是雄伟秀丽的阿拉斯加山脉,此刻变得冷峻、苍凉。我再也忍不住,眼泪一串一串的往下掉。 帕克森的小屋(简写版) 2004年6月3日晚,我在一个私人小店落脚。这小店是由几个小木屋组成的,木屋坐落在一片矮树林当中,木屋旁溪水潺潺,林木中鸟儿啾啾。建在森林当中的木屋并不简陋,可以说是我此行住的最豪华的房子了。店主人是个从内地来的作家,老家竟和我来的地方不远。他几年前寻得这么一块好地方就在此安营扎寨,建了6个小木屋,做起了客店的生意,一边过活一边写作。木屋用阿拉斯加红松做墙,一水的木质结构,从里到外透着一股原始自然的气息。120美元一晚听起来很贵,我很犹豫,但是住了一夜之后,我觉得这一夜最令我难忘。一方面是因为那装修别致、环境优雅的小木屋,一方面是这一夜对我来说是个特殊的夜晚,多年来一直不曾忘记的夜晚… 完全不同的场景,完全不同的心境。那时的我惶惶不安……。而此时此刻,我心情平静。阿拉斯加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这片森林被青山环抱,天上还有彩云在飘;木屋旁的溪水傍晚还有棕熊光顾过,山间的小道说不定还有山羚羊在嬉戏。一切都那么安静,一切都那么平和。这一夜我没有做每日必做的夜读,也没有拉上窗帘,我是望着窗外那远山入睡的,心中算着多少年才是一个轮回,脸颊上淌着泪。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97638/15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