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逛逛前门大街 |
[游记]逛逛前门大街 |
2008-10-20cncn.com |
前门大街从明朝永乐算起,已历经600年沧桑。无论是历史跨度,还是其规模及影响,都可堪称中国第一街。 为重现前门大街风采,有关部门耗费巨资对前门大街实行全封闭彻底改造,并于今年8月7日开街。前门商业街将不再允许通车,改为步行街,只有老北京的铛铛车可以“招摇”过市。 前门大街改造后重新开街后是什么样子?在一个秋日的中午路过前门,顺便去逛了逛。 刚走到前门大街北口,只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真是热闹非常。很多打着小旗的导游领着游客穿街而过。前门大街成了旅游热点。 北京是一个有着3050多年建城史和850年建都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明清的北京城,布局严整,建筑壮丽,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有一处现存的集中体现古都风貌和北京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区域,那就是前门。 “前门”既是一座城楼的俗称,又是一个地区的代表,是北京城的代表。人们往往认为到了前门才感觉真正进了北京的都城。前门大街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珠市口,全长840米,北京的古老历史在前门大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自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来,前门大街就是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的一条御道。自明代至今的600多年里,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前门大街始终都是京城商业的重要街区,名店云集、人声鼎沸、行人如织。前门大街浓缩了北京的文化、风貌,也见证了老北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前门地区是老北京市井风貌、史迹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明清以来,一直是北京建筑文化、商贾文化 、市井文化、会馆文化、民俗文化、梨园文化最为发达和繁华的特色街区。 修缮后的前门大街将依据其以及毗邻的南北向4条街和东南西北向为主的22条胡同将共同构建成“中华老字号传统前门大街商业及旅游商品区”“精品四合院体验区”等5大功能区,并将以传统商业、历史文化的集聚为特色,体现传统与时尚的交汇融合。 前门正阳桥五牌楼位于大街北端,历史上是北京最大的街中牌楼(解放后被拆除)。此次对五牌楼的修缮,严格按照历史照片和文字记载,依照原状在原址上进行修缮。 复建后的五牌楼保持“五间、六柱、五楼”的柱出头式牌楼风格,屋面形式为庑殿顶,采用旋子金线大点金手法进行彩绘,牌楼正中书写正阳桥三个金色大字。 穿过五牌楼,脚下踩的是古香古色的青白石路。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以来,前门大街就是皇帝去天坛、先农坛祭祀的必经之道。在这次修缮整治中,前门大街也恢复这一历史风貌,在21米宽的大街中央,再现九尺(2.925米)宽的白石御道。据统计,大街为此共铺装白石御道2400平方米,两侧铺设青石路面1.8万平方米,这两种石材全部取用房山大石窝石料。 京味老字号是前门大街繁华历史的见证,重新开街后,全聚德烤鸭、大北照相馆、都一处烧卖、一条龙羊肉馆等12家老字号开门迎客。 “大北照相馆为全国大型照相馆之一,始建于1921年,其主要经营场所在前门大街2号。从1955年起,承担了在人民大会堂为历次重要会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中外宾客的大中型会议团体合照任务。当年一些人的“标准像”皆由此操办。 清乾隆40年,马庆瑞在前户部街租了三间房把摊子变成了店铺,取名“月盛斋”,意在“月月兴盛”。“月盛斋”在口传心授中传承发展,不断完善、提高肉制品的辅料配方和加工技术。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食品制作技艺,蕴含着浓浓的京味和传奇的掌故。“月盛斋”有代表性的“两烧、两酱”——“烧羊肉、烧牛肉、酱羊肉、酱牛肉”,被人称作了“月新食精湛,盛世品一绝”。现在“月盛斋”肉制品在大型超市均有出售(真空包装),口味极隹。建议朋友们品尝一下。 1952年初,郑振铎、齐燕铭等人民代表提议建店,张友渔、吴晗命名,郭沫若题写店招,1958年与北京全部111家私营古旧书店合营,自此北京延续了八百余年的古旧书行业全部并入“中国书店”。
说起“都一处”牌匾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访,回京进永定门来到前门一带,这一天正是农历大年三十,天色已很晚乾隆一行3人便走进了酒铺。饮罢酒,尝过菜,其中一位客人问店家:“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赶忙回答:“小店没有名字。”这位客人听见楼外鞭炮齐鸣,想到家家户户已在欢度新春,生出几分感慨,他非常感激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瑞福当时一听也就过去了,并没太在意。可没过几天,几个太监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并对王瑞福说,这块匾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的,“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后,从此生意兴隆、声名远播。如今“都一处”门口的乾隆铜像成了金字招牌。 人们在“都一处”门外排起长队,等待空位就餐。 看到“全聚德”流光溢彩的门面,就知道在前门大街上还是数它名气最大。 “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个位于前门大街卖干鲜果品的店铺,一位早先经营生鸡生鸭的小贩名叫杨全仁的河北冀县人,将此店铺买了过来,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了宣统和民国年间,发展成北京有名的大饭馆。“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全聚德”烤鸭成了北京的招牌菜。其实来北京观光旅游,不一定非到“全聚德”凑热闹。具有一定规模的饭馆制作的烤鸭味道也很不错。
鸟笼样式路灯,具有老北京特色。 店铺前的花盆、垃圾箱的设计也颇具匠心。 遗憾的是很想体验一下的“铛铛”车还未开通。 据介绍1924年北京开辟首条“铛铛”车线路,始发站就设在前门。这次前门开街,又把消失的“铛铛”车请回前门。修复后的前门“铛铛”车,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新建的前门五牌楼下,全长约800米。这次“铛铛”车的建造方案,是按照1924年北京最早引进的法式“铛铛”车的样式设计制造。这种法式“铛铛”车,一头一尾均有驾驶台,司机可以两头开车。在前门大街两侧都铺设了钢轨,游客可以来回乘坐“铛铛”车,在古老而时尚的前门商业街区中穿行。 再有就是不知何故,除开街时入驻的十余家老字号,招商再无进展。形成了北边热闹,南边冷清的状况。 但愿这种情形能尽快改观。
如欲观看更多照片请登陆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k6686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0514/2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