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梦回长安8——秦始皇陵、铜车马和兵马俑:虎视何雄哉 |
[游记]梦回长安8——秦始皇陵、铜车马和兵马俑:虎视何雄哉 |
2008-10-24cncn.com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 秦风 ·无衣》 每次吟诵这首诗歌,都会被秦人昂扬的斗志所感染,在一声声“岂曰无衣”的追问和责备声中惭愧和汗颜;在一声声“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催促和鼓励声中慷慨和激昂。这种感觉,在我亲身伫立在秦始皇的地下军阵前的时候尤为强烈。千百张沉默喑哑的面孔、成百匹举颈昂首的战马,庞大的军团、永久的寂静却无形中逼显出巨大的张力。我仿佛听到他们兴奋的心脏在胸膛里大力的跳跃、野性的血液在全身疯狂的流淌,数千个被黄土陶片禁锢千年的勇猛魂灵,森然有序、严阵以待,只需王者一声召唤,立刻破土而出、奔赴前线,死不旋踵。 惜哉能够唤醒他们的那位千古一帝,也已在地下躺了两千年。2008年9月12号,我在西安的第四天,终于要去看兵马俑了,我很激动,把它安排在东线的第一站。孰知在306上碰到一个大眼睛姑娘,结伴而行后,她忽然对秦始皇陵来了兴致,于是我们提前一站下车,我也在偶然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可以拜谒这位生前死后都不断创造世界奇迹的牛人的陵寝。
说是陵寝,而今地面唯余封土。那用了72万劳力,花了整整37年修筑的华贵地面寝殿馆舍,早在楚霸王公报私仇的一把滔天大火中焚毁殆尽。就是封土,历经沧海桑田、风吹雨刷、人挖鼠刨,如今也比建成时缩减不少。秦始皇陵应该有着史书上记载的最大的封土堆,高五十丈,约合今天的115米,近40层楼,巍峨如山,虎视平原。现代测量的结果却只剩下了不足百米,封土周长也从原来的2000多米退缩到1000多米,正应了元代张养浩词中所感慨的:“骊山回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土;输,都变做土!”。(脑海里突然回响起《无间道》中曾志伟那嘶哑的声音:“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呵呵) 绕陵一周,驾驭电瓶车的年轻小伙在大眼美女的催促下勉为其难地介绍了一下周遭的情况。在这片方圆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发生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这里广袤深厚的黄土,曾经而且现在也掩埋着数不清的精美绝伦的珍宝。这里的精彩,绝非驾车小伙随手一挥般的那样轻描淡写。作为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兵马俑坑的发现已经震惊世界,但其面积却仅仅只占整个陵区面积的0.3‰左右,谁知道这些没有揭开的覆土下还埋藏多少惊天秘密?迄今为止,在陵区发现的600余处遗址中考古发掘的不过十之一二,已经出土的稀世珍宝却不胜枚举,包括唯一的秦代编钟乐府钟、“青铜之冠”铜车马、“瓦当王”夔纹大瓦当、水禽坑中水上乐舞的青铜鹤、雁和天鹅,石甲坑中甲片细如鱼鳞的将军铠甲,以及各种俑坑中形态角色多姿多彩的跽坐俑、文官俑、百戏俑、箕踞俑等等。 雄才大略和好大喜功也许只有一步之遥,而天赋异禀的赢政却毫不犹豫将两者都发挥到了极致。他奋秦国六世之余烈,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平息了中原长达五百年的战火硝烟,统一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经济,统一文化,开2000年封建中国之先河;北筑长城,南凿灵渠,以咸阳为中心,向全国辐射了以直道和多条驰道为主的高速交通网络,先后5次大规模巡视疆土;大兴土木,广建宫房,尽藏六国之娇,作为新朝宫的阿房宫更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生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赢同学当然更不会忽视自己的身后事,他的陵寝在他即位当年就开始选址营建,造墓的石材曾经把渭河流水阻断。非但如此,秦始皇更是发展和系统化了厚葬制度,创造了N个帝王陵墓的先例和第一次,不但自己的陵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而且直接被后来历朝历代作为标杆和蓝本。如始皇因陵园过大,专门设置丽邑进行管理,开帝王陵园设邑之先例,后汉唐诸代均有沿袭。又如他在封土北面修建寝殿,改庙祭为墓祭,后世帝王纷纷效仿,故帝陵旁多有寝殿,不过常毁于天灾人祸而已。诸如此类,不再历数。 为了让死后也如生前般雄霸天下、骄奢淫逸,赢政同主管修建陵寝的历位相邦可谓殚精竭虑。今天发现的各种遗址、陪葬坑常常让世人瞠目结舌、惊叹不已。这里,有主持祭祀乐舞的乐府,也有酿制祭酒的莤府;有秦始皇死后每日为他灵魂奉食的飤官,也有仿皇家苑囿与马苑的珍兽坑和马廊坑;有彰显帝国军队的兵马俑坑,也有装满军服的石铠甲坑,还有象征中央官署的文官俑坑;有供帝王娱乐的百戏,也有博弈的博具,有玩乐的水禽,也有祈神的乐舞……我真想不出,还有什么是他们想不到的?恐怕继续这样发掘下去,现代人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平淡。 至于惨绝人寰的活人活物陪葬,秦始皇也同样敢为人先。丁点本事没学到的秦二世,在残忍暴戾上却绝对比他老爹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人强强联手,很是干了点令人发指的事情。不提珍禽异兽坑中的鹿、麂,马厩坑中数量庞大的真马,单说这殉葬的各色人等,就够让人不寒而栗的。附近的村民都知道秦始皇陵西边一公里左右有条“杀沟”,据说是正午时分都是阴风惨惨,鬼影幢幢。到农业学大寨那会平整土地,胆大的人挖开一看,不得了,果然全是累累白骨,密密匝匝。目前已经探明的大型陪葬墓地多处,全是修筑陵墓时死于非命的刑徒和工匠,粗略估计不下30万人。可怜这些成日披枷带锁的苦力,还没等到陵墓修成,自己就先成了赢政的殉葬。当修建了近40年的皇陵终于迎来了它的主人,上万名幸存下来的手艺精湛的工匠却同时无辜的成为了这位主人的生祭——他们统统被突然封闭的地宫大门活活埋葬在陵墓之中。同他们一起被掩埋的,还有许多没来及流传下来的工艺、技术和技巧。这一点是最令人耿耿于怀的,尤其是后面在参观铜车马和兵马俑的时候,我简直要为这些技艺的湮没捶胸顿首、痛不欲生。难道胡亥就不怕他们在墓里将他爹挖出来么,这些工匠也应该先给自己挖过一条逃生的路吧(像《盗墓笔记》里汪藏海给九奴王修云中宫殿时那样)?接下来,胡亥把秦始皇收罗的六国嫔妃和各地美女,凡是没给他爹生过娃的,成千上万一股脑活埋在秦始皇陵内城里;然后为巩固皇权,杀害了12个兄弟,碎尸了10个公主,逼死了不少王侯将相,有的就被陪葬在秦始皇陵外城边。这些陪葬墓被发现的时候,里面也有贵重的陪葬品,但墓主人大多尸骨支离破碎,甚或被射杀后再剁成几段,以这样惨不忍睹的手段对待自己的手足和功臣,秦王朝还能延续多久?唉。 在门口号角声中,几位身披铠甲,体型高大的人开始半小时一次的换岗仪式,我俩也离开了这个汞含量严重超标的地方。为节约时间,没有等306,而是打了个3块钱的黑车。黑车就是比较黑,没有开进停车场,结果站在大门里的保安就是不让我们穿停车场到兵马俑博物馆。我们只好和几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起,顶着烈日,绕了一大圈,问了无数人,从一个小区的侧门钻进停车场,这才发现侧门就在保安身后。 大眼美女又一次用她的现役军人证省了90块的门票钱,看得我好羡慕啊。我的年票在秦始皇面前简直犹如一张废纸,好歹也是纸做的,你见过吗见过吗?请了个38元的讲解,谁知她在撺掇我们买了电瓶车的往返车票后,就把我们转卖给了另一个据说今天还没有开张的大姐。 这位大姐带我们首先参观的就是铜车马。这套彩绘铜车马陪葬于秦始皇陵西侧的铜车马坑,在原封土堆未缩减前,位于封土覆盖之下,被誉为是继兵马俑之后最伟大的发现。虽未经盗扰,但因盛装的木椁朽烂,大量覆土砸落,由7000多个零件组成的两辆铜车马破碎成了3000多块,断口有4000多处。考古工作者连车带土整体搬迁了10吨重的土方,前后花了整整8年时间,终于像绣花般的把这两件国宝修护完整,成为我们今天在兵马俑博物馆里看到的样子,不能不说是古人智慧和今人努力共同创造的奇迹。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我们去参观时,一号铜车马上方的灯没有打开,光线特别的暗,就是在这样幽暗的环境中,我坚持着睁大探索的眼睛,贴近玻璃把这值钱的宝贝细细观看。
两辆铜车马,均以秦始皇銮驾车辆之副车为原型,按真实车马尺寸以1:2的比例严格铸造并精心彩绘。尺寸虽有缩小,工艺技巧却是毫不含糊。光是二号铜车马上就有3462个零件,其中金质737件,银质983件。整个铜车马的制造大量使用各种机械连接、加工、造型、合金配比和彩绘工艺,其中单机械连接就分为不可卸和可卸两大类,前者包括铸接、焊接、镶嵌、铸补、红套、粘接等工艺,后者囊括子母扣、钮环扣、转轴连接、策扣连接、贯弯连接、销钉连接等方法,洋洋大观,简直就是一部鲜活的机械技术学。2000年前秦人使用的技术在今天看起来依然是匪夷所思、叹为观止。例如右骖马头上的纛,是青铜以加热煅打压切工艺制造的,平均直径仅为0.1毫米;二号车上细如发丝的铜丝,粗细均匀,纹路平行,居然又是使用的拔丝手法,就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几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又如马颈上带的金银项圈,由84个金银管连接而成,相连部分放大25倍后才能看到焊接痕迹。2000年前的秦人是怎么做到的?焊料又是什么?至今仍是不解之谜。再如二号车那个硕大无朋的青铜车盖,覆盖面积达2.3平米,最薄处仅为1毫米,最厚也不过4毫米,这样厚薄不均,状若穹窿的巨大铜件居然是以浑铸法一次成型。要达到这样好的延展性和强韧度,哪些成分必须,合金如何配比,温度多少适宜,对于今天的制造工艺来说,哪一项都是需要攻关的难题!而这些关键问题很明显秦人已经非常熟练的掌握并加以运用了。他们在制造这数千个零件时,居然分别对待,使用了不同的合金配比,比如车辐要求机械强度大,青铜中锡的含量就高于13%;强度要求最高的车撑,锡的比例大到20%;另一方面,像舆底这样要求韧性与强度兼备的配件,锡的比例控制在10%以下,而缰、辔这样更柔韧的部件,锡的比例降到了6%。钦佩啊。 从种类上看,一号车应为立车,二号车为安车,也称辒辌车。两乘车均为单辕双轮,前驾四马。一号车长逾2米,高逾1.5米,重逾1吨,御手直立,恭敬端庄。这种车一般在帝王的车队中用以开导、警戒和征伐。二号车长逾3米,高逾1米,重逾1.2吨,车舆上覆巨大车盖,下分前后两室。御手跽坐于狭小前室,小心谨慎又难掩意气洋洋。后室为主体,四周以箱板隔离封闭,宽大空阔、门窗齐备,且皆可自由开合,冷暖随意。驾车的八匹骏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披金戴银,整装待发。两辆车均通体彩绘,纹饰华丽,夔龙夔凤,菱花流云,回环繁复,线条遒劲,高贵典雅。想当初,秦始皇5巡天下,就是使用同样华丽精美,但却宽大一倍的豪华车舆,近百辆列队排开,骏马嘶嘶,车轮辘辘,镶金嵌银,雕龙画凤,浩浩荡荡、前呼后拥,趾高气扬,车队绵延10余里。那个叫一个气派!看得时为亭长的刘邦是口水嘀嗒,豪气顿生,脱口而出道:“大丈夫当如此也!”,即使狂傲不羁如项羽,也忍不住艳羡不已,酸溜溜地对项伯说,“彼可取而代焉!”
而这样的车马在秦始皇的陪葬中绝非只有两辆。 按照秦律规定,天子出巡时有三种不同车驾规格,其中大驾为81辆车(大驾光临就是这么来的?),在祭天拜祖时用;法驾减半;小驾为9辆,仅在微服私访时用。以秦始皇自诩“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自负,铜车马又是在他活着时造好的,他会只给自己一对车马陪葬么?就算他乐意,身为相邦的李斯,一生精于算计,在主持秦始皇陵修筑大业的时候都快将整个咸阳搬过来了,会放弃这个有典可查,有法可依的拍马屁的机会么? 而且,汉承秦制,汉代同秦代在皇帝乘舆制度上相通或相似。《后汉书》中关于皇帝车驾的许多论述已经在秦代出土的众多车驾中得到了应证。关于车马的装饰情况,《后汉书·舆服制》中就明确记载“五时车,安车、立车皆如之,各入方色,马亦如之”。所谓五色,就是按当时的阴阳五行说把空间分为五个方位,以五色代表:南赤、北黑、东青、西白、中黄。而这次出土的两辆彩绘铜车马均以白色作为彩绘底色,并在描绘中也大面积使用白色,正是代表了西方的颜色。那么,有没有可能还有代表其他方位的各色车马呢? 最主要的问题是,二号铜车出土时,上刻“安车第一”的篆书。有第一,至少还有第二吧?而且当时发现铜车马的陪葬坑总面积为3000多平米,分为四个区,仅在第二区开了不足20米左右的探方,就挖掘出这组铜车马,可以明显看到陪葬坑都是分为若干类似小区的,那么还有其他车马的存在似乎也顺理成章了。期待挖掘、修复和保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更好更早的解开这个秘密。 根据史料的记载,尽管现已出土的两辆车已经极尽奢华,但毕竟还是属车,秦始皇本人乘坐的銮驾恐怕还是另有其车。这也属于秦始皇的首创,汉代延袭。“天子所御者六,余者皆四”,这种给皇帝乘坐的驾六马的超级豪华车,叫金根车。据说是“羽盖、金华爪,黄屋、左纛、金釳,方鋄,繁缨,重毂,副牵”,说不尽的繁复尊贵、艳丽奢华,但实物至今仍未发现。或者秦始皇陵有朝一日也能解答世人对于金根车的各种猜测和疑惑。 一号车上有一把铜伞,正好覆盖整个车舆,颇有气势。伞杆插在一十字带竖杆铜座上,铜座与舆底作不固定连接。伞柄中空,暗藏利器。柄底多机关,通过不同机括的推拉组合,可以灵活控制伞柄在十字底座上滑动,从而使得伞盖可以根据太阳方向的不同而调整合适的倾斜方位;不固定的连接使得铜伞打开机括后能取出,以其尖端插入土中,又可为歇息于野外路边的主人遮阳避雨;在有刺客袭击的时候,伞盖作盾,伞柄和内藏的利刃都可自卫反击。博物馆里面还专门放置了一柄复制的伞柄供讲解、把玩,据说为了仿制这个伞柄,车洗刨磨焊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招呼上了。就在我一心要把里面的利刃折腾出来看看而上下其手的时候,回来找我的讲解一句话就把我当场击毙:“找里面的东西吧?哼哼,现在的工艺还没有仿制出来!”唉…… 被带到铜车马馆外面空旷高大的大厅,讲解慎重地走到巨大的石制圆柱旁,严肃庄重地对我俩说到:“现在,介绍我们另一样宝物,也是临潼特有的玉石——蓝田玉!”·#¥!~¥%——*¥(禁不住抓狂中……) 关于兵马俑的发现,很多资料上讲的都差不多,无非是西杨村村民打井,打出了陶俑,当地干部很重视,及时向文物部门汇报云云。然而在这里,我却听到了另一个版本。据说当年挖井的杨氏三兄弟中,只有老大认为这是个文物,然后用自家的板车拉着,去县上找人看。文化不高的老杨自己也不知道该给谁看,看过的人也都不认识这到底是个啥。但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先秦军民勇敢执著的精神和冥冥中无形的使命感,促使他只要有时间,就拉着那车破砖烂瓦一趟又一趟往城里跑。跑了三个多月,终于引起了临潼文物局的注意,开始在临潼博物馆里修复这堆烂瓦片,于是,才有了后面的故事。也不知道到底哪个版本是真的,不过后来我在参观临潼博物馆的时候,真的看到了几个兵马俑,据博物馆的人说就是最先发现的那几个。如果他们说的都是真的,那么,我们的确应该像当地人过年贴的一幅对联中说的那样感谢老杨(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全靠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再者,一号坑中打井的地方并没为这几个流落在外的战友特地空出位置,而是同旁边一样摆满了士卒,这说明有的同志没有坚守原位啊,依照严酷的秦律,这可是了不得的大罪呵。在看到我们明显地表示出对老杨的敬佩之情后,讲解不失时机地说道:“老杨就在这里,待会可以带你们去看看”,啊呀呀,莫非这一切都是为了传说中的签字售书? 为了不至于在看过气势恢宏一号坑后对二、三号不屑一顾,我坚持看从二号看起,结果酝酿了许久的大吃一惊的感觉在二号坑前提前释放,最后看一号坑时还是没有预期的尖声惊叫。哈哈。还没走进二号坑,一股潮湿的霉气就扑面而来。讲解很无奈地对我们说,“二号坑现在遭遇了保存的技术难题,发霉了。查出来的霉菌就有四十多种,我们已经同瑞士签定了灭菌协议,但现在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怪不得西瓜去年底来的时候二号馆闭馆,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原因。讲解很不希望在二号馆里面多待,我只好装作没看见她怏怏不乐的目光,自己东张西望。 二号坑总面积约为6000平米,平面呈曲尺形,门道清晰可见。现在只开了若干个的探方,大部分地方只是取走表面覆土,露出了棚木和盖席遗迹。由于兵马俑坑使用的黄土都是特制的混合土,并经过炒制,所以有的地方还盖着薄膜以保护未氧化风化的土层或遗址。当年项羽攻入咸阳,不但烧毁了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对埋藏在地下的兵马俑也没有放过。不仅夺走军队手中的武器,临了也是一把大火,简直就是“火云邪神”转世投胎。兵马俑坑的建筑形制基本为坑内夯土形成若干狭长过洞,洞底铺砖,洞边有木制立柱,洞顶覆盖棚木和竹席或芦席,其上再用黄土夯实。陶俑从门道放入过洞后,立木封堵,夯土填实,一个完整的地下军事营垒就形成了。楚霸王实在够狠,一把火烧的木制结构完全碳化,顶部夯土重重砸在陶俑身上,没碎成齑粉亦然不错了。尤其是一号坑,。棚木完全烧毁,连土墙都烧趴了,修复好的兵俑比旁边的土墙还高。俑身上彩绘的鲜艳色彩所剩无几,除了后期考古保护技术不到位,这场大火也功不可没。远远看去,一号坑秦俑大多泛红,也算是浴火重生了吧。 对于二号坑的军阵名称,颇有争议。就战术编组而言,中国古代基本的编制,都离不开左、中、右或前、中、后这样的三军制,秦兵马俑也应该是在三军编制的基础上,随兵种的大量丰富,出现的奇正两军,而二号坑的秦俑正是奇兵兵种的生动体现。所谓“以正合,以奇胜”,这一作战思想帮助秦国在摧毁六国有生力量上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战——长平之战上获得了空前的胜利。这是中国古代有史料记载以来,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著名战役,战国末期两个最强大的国家终于在今天山西省高平县正面遭遇,孰死孰生,将完全决定未来中国的命运。在赵孝成王中反间计,不顾蔺相如的冒死劝谏临阵换下老将廉颇,取而代之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时,45万无辜赵国将士的命运似乎就已经成为有“人屠”之称的秦将白起的俎上鱼肉。白起深谙“奇正相生”之术,正面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于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司马迁《史记》),最后,赵军被截为三段、粮草不济,被围46日后,赵括被射杀,40万降兵被活埋。赵国15岁以上男子消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永远失去了与秦抗衡的能力。
史书上提到的兵种我们几乎都可以在二号坑看到。二号坑的东北端为弩兵阵,外三排为立射,内部为跪射,这符合弓弩阵射的原则,即前无立兵。影视作品中常常为表现满天箭羽的恢宏场面,将射手组成一个庞大的兵团,万箭齐发,很是热闹。每当看到这里我就禁不住想,难道他们不怕把别人射成刺猬前先把站前面的自己人射个透心凉么,呵呵。明显秦俑非常写实地体现了弓弩这一特点。所谓“射战以云阵”,当前几排的战友射击后,迅速后退蹲下拉弦上箭,原先蹲下准备好的士兵立刻上前站立击发,轮番出入,如行云翻滚、箭无停顿。当年轻气盛的赵括就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弩箭射杀于阵前。 白起派出阻断赵国主力的5000骑兵,从二号坑的北端可见端倪。这5000骑兵,人数不多,但明显战斗力极强,不但将截断了赵军南部同北端统帅的联系,而且很快过丹江,截断了赵军的粮道,为秦国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秦昭襄王就是听到赵军粮道被断,兴奋地跑到河内,将当地军民人人升爵一级,然后亲自带着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奔赴前线,插入赵军在长平的壁垒,彻底断绝了赵军的后路和粮食补给。从秦俑的装备来看,当时的秦骑兵依然没有使用马镫,在马上主要的射杀工具还是秦弩,近距离时使用铜剑。这些骑兵俑的大量出现直接动摇了学术界以前关于中国古代骑兵起源于赵的定论。 二号坑南端是六十四辆战车组成的车阵,由于车后没有隶属步兵,大大提高了机动作战的能力,被认为正是白起将赵军分割包围后,出动的用以冲击扰绕赵军的轻兵。战车两辆一组,即利于左右夹击,又方便两侧掩护。想来赵军被困一个多月没粮食,已经开始自相残杀以食人肉,秦军的每次突袭和冲击都将给他们造成多么大的恐慌和绝望! 而白起调集的两万五千人的奇兵,很可能就是二号坑中部表现的车、步、骑综合编组的军队。因为劫人营寨,机动性同重兵器都应兼备才是。就是这样一支强悍的部队,将45万赵军逼到了孤军深入的口袋阵,然后面对赵军自杀式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突围,坚若磐石,故若金汤。 最让人惊讶的还是遗落在坑中的那些武器。按照秦律“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规定,从武器上残留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细节。不论是前后相差十几年的,还是在不同地方建造的,只要是同类兵器,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几乎完全一样,包括数量最多的几万只铜箭箭镞,误差最大也不过才0.2毫米。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原楚国的属地也发现了秦国的兵器,居然同兵马俑坑里的完全一样。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了一个非常可怕的事实,那就是标准化。所有人都知道工业标准化是现代生产才具备的一个特征,因为分工太细,只有行业标准化,各厂商产品才能组装,从而实现大规模生产。大家熟悉的Dell电脑,就是充分发挥了现代生产的标准化特点,按照行业统一标准和顾客的需求装配电脑,而且不会被某个OEM厂商局限,从而实现了利润最大化。2000多年的秦国,不过才处在农业社会刚刚开始的阶段,居然实现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生产准则,我只能说,可怕,实在是太可怕。 秦人最早发迹之时,位处西北高原,常年同游牧民族杂处,备受骚扰。秦国最初几代国君均死在保卫家园的战场上。常年的征战使得秦人在不断的总结中进步,最终设计出一批当时最先进最科学的武器,并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国推广。所以,秦国遍布各地的兵工厂,都夜以继日,尽忠职守地生产着统一规格的结构复杂的铜弩机括、有着子弹般外廓线的箭镞、合金配比完美的超长铜剑、长达七米的长矛,永不生锈的戈戟……这使得转战南北的任何一支秦军,都拥有当时最强的杀伤力,而且在武器损坏的时候,还能随时更换相同的部件,反复使用。有这样最优秀而精良的武器,有这样最灵活而严整的军阵,还有什么能阻挡这个以国家为单位的战争机器?
终于如愿以偿地站在一号厅里面,面向秦军这个最大方阵。离我最近的士兵们没有铠甲,没有头盔,甚至连武器也被夺去,但是他们全部坚韧的固守在这里,有的神情肃穆,有的目光坚定,也有的稚气未脱,他们全部凝望前方,仿佛父母妻儿的叮嘱还回响在耳际:“不得,无返!”是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在战场上取得敌人的首级。战旗猎猎,战马嘶鸣,那才是他们驰骋的天地。当初任何一支军队,面对这样一些轻装上阵,挺矛挥剑,奋力砍杀,万死不辞的死亡斗士,都会不寒而栗,不战而败。这个崛起于西北,民风彪悍,生产发达的国家横扫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正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千古一帝,大秦始皇。金戈铁马,横扫六疆。 熄尽狼烟,一统江山。废除封建,集权中央。 设郡立县,政通令畅。书同文字,规范度量。 铸铜造币,兴牧扬商。车马同轨,驰道宽广。 开拓岭南,扶持农桑。万里长城,铁壁戌防。 五巡天下,饮马长江。雄才大略,威震八方。 驾崩沙丘,举国哀伤。凿山筑陵,龙卧泉乡。 八千兵俑,车马金光。扬我秦风,万世呈强! ——未经本人许可,请勿转载,更多精彩照片,请点击http://mbjh2008.blog.163.com/查看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0869/5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