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上海游记二 |
[游记]上海游记二 |
2007-07-16 live.com |
上海游记二 国货商场次第开,名人演说各登台。汽车手杖西装客,也为宣传国货来。 -------------------民国·余槐青《上海竹枝词》 从东方明珠出来,只看到了片刻的晴天,随后开始稀稀拉拉的小雨,我们乘车前往城隍庙。路上看到了大世界,破败不堪,据导游说已经因为经营不善停业了。到了城隍庙门口导游介绍说这就是上海的著名的城隍庙,旅游观光一条街还可以购物。后来我感觉城隍庙有点类似于北京的琉璃厂,事实上上海的那些地方我后来觉得都可以在北京找到类似的,栀子介绍我们买衣服的七浦路类似于北京的西单,南京路和北京的王府井简直如出一辙,这个后面我会详细讲到。淮海路有些式微,类似于北京的大栅栏。东方明珠无论是长相形式还是特色都和中央电视塔没什么大区别。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在发展中总会或多或少的有些类似的地方,上海和北京同为一个国家的城市,自然共同点更多。即使是南北方的地区差异,也都被同样的高楼大厦所掩盖住了,我在上海想要拍一些老房子的照片,在路面上没有看到。北京的四合院,也渐渐的消失了。也许有一天,我们不能再从路边的高楼分辨出北京和上海的区别,而需要到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去寻找故宫和豫园来断定我们所在的城市。希望那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说到老房子,跑一下题,提到我非常喜欢的丰子恺先生,他有一副漫画叫做《买粽子》,自己说是“后来我的画笔又改方向,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了。我住在红尘万丈的上海,看见无数屋脊中浮出一只纸鸢来,恍悟春到人间,就作《都会之春》;看见楼窗里挂下一只篮来,就作《买粽子》。”朱自清先生看了以后评价说:“但是,老兄,真有你的,上海到底不曾太委屈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丰先生截取了上海生活的一个片断,但是如黑白电影的一个经典镜头,让人过目不忘,实在是抓住了那时候上海的特点,住房拥挤,下楼去买粽子还不如吊个篮子下去省事。
城隍庙是每个到上海旅游的人都要去的地方吧,我们也不例外,目的当然是著名的南翔小笼包子。从牌楼下过去,直走一段,拐进小街里面,再拐几个弯,就是著名的南翔馒头铺,原谅我不能详细的讲述路线,因为我在上海四天,除了在黄浦江边我能根据东方明珠分出浦东和浦西之外,其他时间我都没有分出东南西北。详细原因稍后再讲。 味觉果然比直觉管用。 城隍庙夜景--福华楼 城隍庙夜景--亚一金店 城隍庙夜景--上海老饭店 南翔小笼包是上海南翔镇的传统小吃,久负盛名。它因其形态小巧,皮薄半透明状,以特制的小竹笼蒸熟,故称“小笼包”。小笼包是上海为数不多的经典小吃之一,所以小到街头巷尾的点心店,大到高档的酒店,差不多都有小笼包卖,但天字第一号的招牌永远非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莫属。南翔小笼驰名中外,已有百年历史。它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它的成名和古猗园牵连,却鲜为人知。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上日华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改业经营南翔大馒头,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因大肉馒头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又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虾仁和入肉馅,每只馒头折裥十四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出笼时任意取一只放在小碟内,戳破皮子,汁满一碟为佳品,逐步形成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点,成为古猗园内独家出售的美味佳点,皆称“古猗园南翔小笼”。 后来旅沪的南翔人邀请黄明贤到上海城隍庙开设南翔馒头店和西藏路上开设古猗园馒头店,挂名面翔小笼,至今盛名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南翔小笼馒头打入国际市场,从此闻名中外。 南翔馒头店外,长年累月的排着长长的队伍,就是为了买小笼包。有人说外卖的不是最经典的,最好吃的是里面楼上雅座的蟹粉包,外面的小笼包只是大路货色。豆子上楼去问,说蟹粉包12元一笼,一笼四个,外卖的8元一笼,一笼16个。对于我们这种伪饕餮来说,价格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所以毅然决然的还是去排队了。 漫长的等待,因为蒸熟一笼需要20分钟,所以除了排队,还要把这个时间算进去 热气腾腾的包子
南翔馒头铺的招牌,这是一个二层小楼,一楼外卖,二楼雅座零点。
南翔包子铺边上的九曲桥和水阁,要是没什么人的话估计邻水而坐还是很有意境的,但是那天人实在太多。数码相机的夜景模式暴光时间长,很容易照虚,好不容易照了一张凑合的,发现底下还有不知是哪位大叔的头…… 在九曲桥边上的一个饭馆,(不是南翔包子),我们遭受了上海之行的第一个打击。 之前已经听说过上海到处都要用硬币,但是我们没有想到是这样的普遍。在南翔包子对面的食品商店里我们买了几袋五香豆---我后来问一个出租司机上海的特产是什么,他不加思索的脱口而出:“五香豆!”,找给我们的所有零钱都是一元的硬币,豆子说您能给我几张纸币么,售货员说我们没有,我们这里的银行都不出一元的纸币。上海到处都要用硬币,你们留着吧就。 然后我们就去那个饭馆,应该叫小吃馆,去吃上海小吃的另一个代表--双档,其实不过是豆腐皮和面筋各放了肉馅作汤。单个叫单档,一样两个就叫双档了。付钱的时候豆子说把那几个一元硬币都给她,我不留着,怪沉的。 收银员阿姨的眉毛顿时变成10点10分:“你不要给我硬币!我要下班了,你给我我给谁去?” 豆子说那不给你也行,你找给我纸票行么。 收音员鄙视的看着我们:“我们没有纸币!你没有硬币在上海根本活不了!” (此人的两句话前后矛盾,但是事实如此,而且我越想越奇怪,小吃店又不是她家的,她难道下班的时候把这一天收的钱都带走?找不出去又怎样?明天接着用不行么?没听说上海人民币有过期这一说啊) 川川愤怒了,从钱包里掏出一张新版的一元钱摔到那人面前说:你见过么? 那收音员斜了那张钱一眼,说:你们还买不买? 我脾气也上来了,妈的,这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呢,还有人敢不收人民币?豆子!就给他硬币,我看她敢不卖给我! 给了她8个一元硬币,那人嘟囔了几句上海话,我回头恶狠狠的瞪了她一眼。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没有把那段拍下来,送到上海消协去投诉。 这就是那碗八个大蹦子买来的双档,看着有点瘪是因为我已经咬了一口豆子才想起来要照相。所以只能把那个我咬了一口的面筋朝下。
吃完了双档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了,我们打着伞在城隍庙里面逛。雨时大时小,没什么客人,冷冷清清的,一家伞店,一个女孩子收拾好东西,跟店里人说:明天会。然后撑起伞出门。她说的是上海话,我听懂了,却一瞬间想起张爱玲的小说里面那些上海人告别时的话:再会阿,包太太,明天会……突然觉得这冷清的小街里有了一种熟悉感。 想起两句词来,一句是南唐中主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是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用上海话说:弗搭界。呵呵。 没有买什么, 卖东西的人还是一样的眼神看人,刚才那个售货员不过是一个典型罢了。豆子在一家店里看到一个棒棒糖很好看,拿起来看了一眼,售货员冷冷的说:那个十五。言下之意,你买的起么?后来我想这也是一种经营策略,要是气急了,掏出几张大票拍在桌子上,说:来二十个,不是就赚大了?不过我是不作这种事的,我最多也就是用150个一角硬币去买一个,让她数一会。 出了城隍庙麻烦来了,打不到车。 眼看着一辆一辆出租车从我们跟前过去,很多都挂着空车的牌子,但是就是不停。在经历了数次挫折以后,我产生了深刻的怀疑:难道上海打车的手势和北京不一样?不是招手?终于有一辆车停下来了,我们还没上车,突然从不知什么地方冲出四五个人来,越过我们,拉开车门一拥而上,出租车扬长而去,剩下我们仨在原地发楞。雨越下越大,三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分站一个路口的三侧,谁打到谁上,再叫剩下两个。经过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艰苦斗争,终于打到,阿不,是抢到了一辆出租车。那车还没停稳,川川就冲过去,车上的乘客还没给钱,她就拉开车门坐进去了,要不是这样,我们不知道几点才能回酒店。 打车用了约40分钟,而我们在城隍庙里玩的时间不过一个半小时。 回去的时候堵车。在上海4天没有不堵车的时候,上海的堵车比北京烦人,永远不会堵死,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蹭,蹭的人起急冒火。我们跟司机聊天,问您一个月份钱多少阿?司机说一万。我们俱大惊,说那您能挣多少阿,司机说4000多吧。我们感叹说:以后没了工作,就来上海开出租。我问师傅说,您这车是公司的?师傅说是,但是4年(似乎是4年,记不清了)报废,报废了以后归我。然后师傅感叹说:老子累死累活干四年,是为了一辆报废车! 终于到了酒店,什么也不想干了。给栀子发了一个短信,感慨上海打车难。栀子电话追过来了。我挂了,告诉她我们已经到酒店了,第二天给栀子念了一顿,她说你开始打不到车就应该找我,那地方本身出租就少!我告诉你到哪里去打嘛! 找个超市买了一份上海地图,回到宾馆摊在床上一看,妈妈咪阿,没有一条马路是直的!整张地图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乱七八糟。再看地图上横七竖八的都是小字母,什么啊这是?完全看不懂…… 我感叹:豆子,我让北京惯坏了……没有笔直的马路我就找不到东南西北,伸手5分钟 |
转自:http://cripanda.spaces.live.com/Blog/cns!1p9nPqUwd6wRwx0ITYbDQpKA!226.entry4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