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双凤镇游记从太仓汽车站乘113、204或205,买3元票,顺宽阔的八车道204国道向北疾驰10公里,就可到太仓工商名镇双凤。一路上,但见两边工厂林立,运输卡车川流不息。不断扑面而来的路边广告牌,都热切地号召着人们“请到双凤福地来”!
下车处,路西街口一座高高的双凤雕塑表明了古镇的入口处。路东边有名胜古迹指示牌标明:右200米为双凤寺;左200米是玉皇阁。初来乍到,不知所以,朝右钻进一条小路便走,待登上一座简陋水泥小桥,才发现走错了。远远看去,双凤寺还在北面河东,必须往回沿204国道再北行200米,向东过一大拱桥才对。只叫得“惭愧”,早知如此,何不与司机打声招呼,直接停在双凤寺前岂不更好?看官切记,如你在太仓郊区打公交,需知线路上并无车站标牌,但凡沿途旅客,无论上下,只消招呼,司机便会客客气气停下,予你方便的。

(盐铁塘畔)
好在天气睛朗,万里无云。沿着紧挨公路的太仓著名古老大河盐铁塘走走,也颇具春游乐趣。把一条河称为“盐铁塘”,可见古时候太仓经济活力的不同凡响。只是今天河里已并无航船来往,水面上已是浮萍成片。看来本地人深爱自己的家乡,河东坡地芳草坪上,还刻意种植黄杨,勾画出四个醒目大字:双凤福地。遥看绿野中,树林里,双凤寺两座雄伟大殿,在春日照耀下,端的是金光四射,彰显梵域气象!那座水泥大拱桥,造型倒也颇具匠心,仿赵州古石桥神韵,仪态优美。大桥可通行汽车直达寺门外广场。桥正中鎏金书“上冈桥”三字,乃双凤镇古人程济所起之古桥名也。当然,往昔之古桥早已荡然无存,唯留文字之记忆矣!

(双凤禅寺)
知道双凤寺的来历麽?
本地民间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东晋时,与谢安、王羲之等齐名的支遁(号道林)禅师那时尚在常熟梅李。一天傍晚,遥望到东南方呈现一道祥光。第二天他便带着弟子寻踪而来。只见这里竹林郁郁葱葱,四面环河,风光宜人。支遁便在这祥光破土之处挖掘看个究竟,结果得黄石翁《双凤福地记》石碑一块和一石盒。支遁念经后打开石盒,见石盒里躺着一对石龟。那对石龟一见阳光,便轰地一声巨响,升腾起一朵祥云,一凤一凰在祥云里翩翩起舞。一会儿,四周群鸟纷纷聚拢,簇拥着这对凤凰在空中盘旋,然后栖落到一座木桥上。后人便把这座桥命名为栖凤桥。支遁把这一奇遇上奏晋成帝,晋成帝即下诏把这块宝地赐名为“双凤乡”。并命在掘地得龟处兴建寺院,还御赐《双凤寺》匾额一块。支遁筹建双凤寺时,竟又发生奇迹:在原掘地得龟处出现一口深井,井中竟伸出红木来。支遁建寺院正好需要材料,于是从井中取出红木,取出了一根居然又长出了一根,源源不断。据说这是凤凰特地通过地下渠道从南方大山中运来赠予道林和尚。先后用红木共建殿房五千零四十八间。在建造最后一间时,道林和尚说了声够了。于是井中剩下最后一根。其实建造最后一间殿梁时还缺少一根梁柱,发现后再往井中去取,明明看见井里还竖着一根,可就是搬不上来。只得从别处找来另外一根,可是找来的这根横竖都安装不上。这最后一间终成了无梁殿。这建造好的寺院初名就叫双凤寺。宋祥符年间改称法轮禅寺,明万历年间重修,有正山门、二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和七级舍利石塔等。东侧有圆通殿、地藏殿、贤圣堂、禅堂;西侧有藏经楼、罗汉堂。整个建筑宏伟,造型精巧。内有水月轩、荷花池、九曲桥、湖心亭等,占地40余亩。
这个传説,上半段挺美,独具人物典故,有自己特色;下半段却有点画蛇添足,明眼人一看就知这是济公造净慈寺故事的翻版。全国有多所寺庙都有这等雷同“传説”,至于红木,那更是要迟至明清才有使用,又远自海外,晋人如何晓得?;或者,不少古寺都拥有一口神奇古井,全都“大旱不枯”,料定都是直通东海龙宫的。当然,旅行时姑妄听之,别有情趣。

(上冈桥)
再看那上冈桥溯源:
地方志告诉我们,双凤古代临海,因此古称“岗身”,这也是“上冈”二字的来历。
原先的上冈桥座落在双凤镇东市梢盐铁塘上。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原是一座单孔高台阶石拱桥,东西长度约30米,宽约4米。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辞世,建文帝朱允炆以皇太孙继位,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为名,发动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6月朱棣挥师强渡长江,连克镇江等地,京师南京沦为一座孤城,许多官吏乘夜缒城而逃。谷王朱橞伙同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接应燕兵进城。皇宫起火,建文帝失踪。燕王终于从胞侄手中夺取了皇位,年号永乐,是为成祖。从此朱允炆的下落成了一谜,也成了朱棣的一大心病。
燕王兵临城下时,建文帝是在宫中主录僧溥洽的协助下,削发扮为僧人,朱允炆(建文帝)与忠臣程济、杨应能、叶希贤装扮成一道士三和尚出逃至双凤避难,后得当地乡绅顾义庵兄弟俩相助,乘船从浏家港出海逃亡。其中程济(原翰林院编修)因病缠身留在双凤。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7月11日),朱棣派近侍内宫太监郑和侦缉朱允炆行踪,郑和率领庞大船队自太仓浏家港,首次出使西洋。出使西洋前,已得知建文帝一行曾逃来双凤,为探虚实,他驾轻舟来到双凤普福宫,假名进香。当时有位老道问他:“公公出使西洋,为何不走长江,要走浏家港?”郑和似答非答地回答:“乘槎客至思灵凤,提经人来访影文。”
此后三十多年,程济已是暮年,他思念旧帝,泄胸中积愤,遂募捐寿款建造“上冈桥”。桥的龙门石上刻有“双龙抢珠”图,寓意朱元璋驾崩后,朱棣与朱允炆叔侄抢夺皇位的时代背景。在南桥门上刻有“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的对联,蕴含着对建文帝的祁祷和哀思。在北桥门上则刻上了郑和在双凤普福宫回答老道的问话,暗示郑和经浏家港出海远航,其初衷便是寻访建文帝的踪影。
清代乾隆年间,上冈桥曽经大修过一次。但还保留着原来的风貌。1984年上冈桥拆迁南移200多米处重建一座水泥桥,桥名保留叫上冈桥,但跟原来的上冈桥风貌完全不同。再以后因重建双凤寺,从一品美食街跨越204国道在通往双凤寺的盐铁塘上建造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水泥桥,座桥再一次借用了“上冈桥”的名称。但跟原始的上冈桥大相径庭,仅留桥名,供人遐思。
可惜程济遗迹今已荡然无存,令人欷歔不已。窃以为,在新上岗桥头,路边河畔,应该加建一座“栖凤亭”,内树一碑,记叙有关民间故事以飨各地游客,丰富优美的人文历史典故是可以增添景点知名度和游趣的。作为旅游者,最狼狈的是稀里糊涂地走马观花,莫名其妙地浏览名胜古迹,不知所以地回忆所到之处。而识得一地内涵的人士,总能在常人不经意之间津津有味地体会到个中乐趣,仿佛真看到了历史故事在眼前景色之中重新演译。
新双凤寺,别出心裁地坐东朝西、面向双凤镇而建。
双凤寺前,有一广场及花苑。在一台阶上建有汉白玉牌坊,两边立有中华民族的图腾柱。牌坊上,西面书“双凤来仪”,东面书“好佛而止”;图腾柱上则是金龙绕舞,气势万千。站在牌坊下环视周遭,但见:绿野大河吞吐天地之灵气;繁忙国道腾挪人间之财富。阴阳调合,承天奉运,果然好风水!
天王殿气势恢宏,内供奉弥勒佛、韦陀菩萨和四大天王。两边各有石碑记叙双凤寺的历史和兴建大事记。庄严的大雄宝殿建在汉白玉栏杆围成的台阶上,正中供奉释迦牟尼本师佛、东方琉璃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两边是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十八罗汉;后殿为南海观世音菩萨。两廊别设法堂僧寮斋房等。
双凤寺地域开阔,大有拓展余地。随着双凤镇的飞跃发展,如再添造三座精致的佛塔,景色会更美妙。这倒不是我的瞎扯淡,历史上双凤确有过三塔,并且是当地人为纪念明朝名将俞大猷统军三次打败倭寇而建的。复建三塔,不但增添风光景点,确立双凤新地标,而且极具爱国教育意义。
出得佛寺,过得桥来,国道对面马路口即可见一石牌坊,除“双凤福地”之横额,另上书“一品”两字。原来,这便是双凤镇集巨资新建的一品羊肉美食街!

(一品羊肉街)
呵呵,宽阔、平整、笔直的柏油路两边,装饰着富有民族特色的街灯;一家又一家大大小小的食府和商店,古色古香地展现在你眼前。
江南水乡,美食本就不少。每个镇子,总有几家饭店食肆,出几个巧手厨师,调得好汤汁。但双凤镇竟能一字排开大小十几家以羊肉领军的食府来,倒也令人渍渍称奇。此地羊肉菜点远近闻名,所以双凤人就敢大手笔建造出一条宽阔漂亮的现代气派的羊肉美食街来。
已近中午,看着这满街食肆,不由你不动解馋之心。但吾人胃口不大,且囊中羞涩是真,于是试挑着进了一家门口挂着“羊肉面”旗幡的小店,点了一碗据称是双凤特色的“红烧羊肉面”,打算自得其乐地品味一番。
太仓和昆山接壤,两地饮食相通,都以爊味为号召。这羊肉面亦如此。所谓爊灶,即是使用十几味中药材与食物搭配烹调,令菜点带有特殊香味。不消片刻,一个大青磁碗,红汤青蒜,面条上放几块香酥羊肉,放到我面前。但直至吃得精光,竟未及品出爊味之真谛。但见一旁桌上,两青年食客点了一桌,烟酒交洸,吃得津津有味。自叹勿如他们潇洒,遂起身出店。
旁边店家却是卖双凤镇特色土产的,当然不能错过。挡不住店主花言巧语的进攻,一番讨价还价,一个“双凤爊鸡”和二包“麻雀蛋”放入了我的拎包。爊鸡是双凤镇新开的爊鸡厂生产的,据説产能达200万只!店家一再强调此鸡乃用正宗土鸡制作,绝对细嫩可口,声称“遥想当初,江南才子唐伯虎到此,品赏之下,赞不绝口”;而“麻雀蛋”者,并非真的什麽鸟蛋,却是面粉做成的小蛋蛋而已。其出典却是一段民间故事:
据説,清光绪年间,苏北小伙李三与邻家四姑娘相好,却因双方父母作梗,无奈,两人遂月夜私奔至苏南一县城。结为夫妻后,摆汤团摊度日。李三因不善交结,没多久被人逐出县城。夫妻俩最后移居双凤,在城隍庙门口的槐树下设摊。一天正当汤团煮熟揭锅时,飞过一群麻雀,几颗鸟屎落入锅中,汤团只得倒掉。李三为发泄“鸟气”,寻到麻雀出没之处掏巢。不期正值麻雀生蛋时节,竟到手许多花斑相间的麻雀蛋,喜滋滋地拿回家煮熟。品味之间,突发灵感。夫妻俩商议,何不仿照麻雀蛋形状,制作一种甜点?主料为面粉,加以酵母,待其发酵后,制成雀蛋大小的块块,再倒入筛内翻转成球状,放入盛有净砂的锅中炒熟,筛去砂粒后趁热倒入由桂花、玫瑰、干桔皮、酸梅、白糖等配料制成的调料液,搅拌均匀后将其烘干,即成上口香甜,造型玲珑可爱的“麻雀蛋”。
李三的“麻雀蛋”一经上市,众口称好,产品热销,赚钱后干脆开了一爿店铺,专营“麻雀蛋”。
那年,慈禧太后庆寿,太仓知州便把李三的“麻雀蛋”装进红漆金边的食品盒内,作为苏州府的地方土特产进贡入京,据说慈禧品尝后,传旨嘉奖。然嫌“麻雀蛋”名号不雅,命改称“凤珠”,并赐李三店号为“桂香斋”。但当地百姓并不理会“老佛爷”的“高雅”,仍称为麻雀蛋。
不管传説的真假如何,群众喜爱的名人的称颂、曾经的“御贡来历”,总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银子一试其味的。游客一般并不在乎花费,重要的在于对所到之处的回味。我满怀希望这两样食品能带给来到双凤的人一个惊喜。当然,若要“畅销中国、誉满全球”,双凤人还有很多事要做,毕竟现代人众口难调啊!
再看这条颇具规模的美食街,却又生出一丝疑虑:据説,为兴建此街,足足花了1.5个亿。而按双凤目前接待的游客量来看,似乎有点“产能过剩”。双凤临近的沙溪镇名气更响,总不成要与沙溪争抢食客来源吧?瞧这行人稀落的大街,像我这种规格的驴友也挺难得出现。当然,我来的时间不是晚上“餐饮高峰”,也许我小看了太仓人的远途餐饮消费能力。
走在原先的“中心街”凤林路,发现居然没有一家像样的饭店。凤林路本来因羊肉店的兴旺而繁盛,现在没了这道风景线,显得凋零冷清。而专门的食街对本镇居民来説,又挺不方便。无论如何,凤林路才是双凤镇的人脉中心吧?本来,镇上寻常百姓早晚踱入店家,或吃一碗羊肉面,或点几样酒菜,或暖暖身子,或解解馋,消遣消遣,是就近的随意之举,现在却成了正儿八经的“赴宴”。一条百业繁荣的老旧街道自有其汇聚人气的功能,随着逐渐的风貌改造同样也能体现地方特色。而南面据説还尚存一条老街,早已衰落经年。
玉皇阁位于凤林路西侧。在未新建双凤寺之前,这里一直是太仓市排得上号的名胜之一,双凤镇的“古迹”仅剩之处。每逢时节庆典,居民舞龙戏狮,远近热闹非凡。现今,只有牌坊两侧两间木结构大屋顶商店还保留着往昔的古旧风貌。这儿从古到今,一直是商贩云集之地。双凤镇发生的故事,十有八九离不开这里。

(玉皇阁牌坊)
坐落于普福观内的玉皇阁,原称神霄万灵阁,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由元御封正一道教主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的弟子双凤里人周静清创建。普福观于延祐四年(1317年)晋为普福宫。宫前的灵信门上有据传是张天师手书的“双凤福地”横匾。该阁在民间有“全国两只半,双凤独具一只”之说,又有明朝建文帝曾在此避难的传闻,故闻名于苏南一带。
古玉皇阁为两层楼房,翘角飞檐,画栋雕梁。该阁元季废,神像迁至玉芝祠,明成化中即祠建阁,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修,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被倭寇焚毁。隆庆二年(1568年)重建,万历中圮,崇祯五年(1632年)重建。在玉皇阁周围有关王庙,瑞芝庵、城隍庙、程济祠、丛桂堂等殿堂阁楼。
玉皇阁、城隍庙等在1951年春改为粮库,继于1965年秋因建直塘粮食加工厂而将其拆毁,庙基上两株千年古银杏也随之砍掉,轻率荒唐之举,令人扼腕叹息。
1994年7月6日被批准在旧址上重建,占地20余亩。2000年建石坊,坊刻“双凤福地”。2003年在坊后20米处建前山门,供护法神王灵官,及东、南、西、北方位神。2005年在前山门后建三清大殿,仍旧为双层建筑,楼下供三清,楼上正中供玉皇大帝及风、雨、雷、电神。东偏殿为观音殿,西偏殿有财神殿、火神殿、星宿殿。
玉皇阁是太仓最为著明的道观之一,交通便利,近临204国道旁,仅正月初九玉皇生日一天香客万人以上,太仓市道教协会会址所在处。
关于建文帝隐居之説,民间这样叙述:
当年建文帝是由亲信翰林编修程济等三臣陪同,从地道逃出京城后,始藏匿于吴县洞庭西山的普济寺内。当时建文帝的旧臣姚善、黄子澄等均在吴中一带,意欲联合苏浙军民反击燕兵。只是不久事泄,朱棣迅即派兵星驰赶至普济寺缉拿建文帝,建文帝得讯,从西山横渡太湖往东出逃,途经双凤,就发生了前文所叙的故事。后来朱允炆为掩护自己,便收了几位小和尚。为防不测,在神像下开了一地道,直通宫外。建文帝在普福宫曾赋有“蒲团当作飞凤辇,袈裟替代衮龙袍,此日百官去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等诗句。此时,朱棣正大肆清除建文帝旧臣,朱允炆不敢在此久留,后又由顾氏兄弟雇海船助其出海逃匿。程济留在了双凤。程济死后,双凤人民为纪念他保护建文帝及建桥功绩,特在普福宫西侧建造了“程济祠”。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太仓新科状元毕沅亲笔写了“照胆台”匾额高挂祠中。
不过,有人要问,普福宫是道观,建文何以僧人身份得住其中?应该扮作道士才对。回答是:明朝佛道儒三教合一盛行,可能当时普福宫已像苏州之玄妙观,佛殿亦杂列其中。我们从元明小説中也常能看到僧道杂居的现象。
对比起宏伟富丽的双凤寺来,玉皇阁略显得简单一些。这样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道观,既然列为重点文物,就该精工细琢地予以修饰,而不是现今这个简陋水泥建筑物。除了牌坊、外观尚可观瞻,内中装饰摆设之文化艺术品位却似乎欠缺太多;周遭环境也太过局促。从长远看,名胜古迹一定要结合园林建设布置。太仓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美术家,相信太仓人会明白个中道理。古建筑,实际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印像,尽量修复古建筑精华,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追忆祖先的凝固语言。道教是发源于我国本土的宗教,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灵官、仙姑...他们和孙悟空一样,是中华民族喜爱的神话人物,深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如果能请得一些有远见的雕刻家、画家为玉皇阁精心创作一些传世作品,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恰如世界上许多寺庙以拥有各时代艺术珍品闻名,才能不同凡响。太仓人有能力修复南园、弇山园、双凤寺等,也必定能重修一个游人向往的有人文艺术价值的玉皇阁。一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重视文化环境的缔造的。而双凤镇要吸引更多游客到来,无疑应以名胜古迹为第一号召。
与各地盛行寺庙卖门票不同,双凤镇的寺观仍然古风依旧,香客游人进出自由,也不搞什麽“外带香烛不得入寺入庙”,这点是值得尊敬称道的。
正是中午,也许是没有专门的用膳之处,观里的义务管理人员——一些老头老太、善男信女纷纷在玉皇大帝面前开始张罗自己的中饭。
我上香、游览毕,出观离镇。
2008-5-20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