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上海游记一 照片 |
[游记]上海游记一 照片 |
2007-07-16 live.com |
上海游记一 照片 同事在飞机上照的,我当时好像在吃东西看报纸,总之是忘了照相
这张个人认为不错,有点云雾缭绕的意思。也不是我照的。
中亚饭店1908房间,俺睡了三天的地方
从我房间的窗看出去,就是这个样子滴。
从东方明珠看下去,黄浦江上的货轮。
一条黄浦江把上海分割成了浦东(开发区)和浦西(老城区,市区),过去上海人曾经有“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之说,但是随着浦东开发速度的加快和上海住房条件的日趋紧张,浦东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上海人的青睐。“浦东速度”也成了“深圳速度”之后又一个形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词汇。
金茂大厦是仅次于东方明珠的上海标志性建筑,主楼的外形像一支笔,群楼像一本书,寓意着浦东地区在谱写着上海发展的新篇章,栀子告诉我说,群楼本来在计划里是没有的,因为有人说主楼盖的时候犯了凶,要压一压,才又修了群楼。风水之论,中国自古有之,北京的西客站修的时候顶楼也放了五金五谷,但是停车场的顶棚还是塌了。看来质量比风水重要多了。
照片质量不太好,上海那天阴天,我们又是隔着玻璃照得,俺的相机也属于傻瓜一级,大家凑合看吧。 猜猜这是什么?
这又是什么?
东方明珠,费了半天劲才照成这样的,表打我,好相机是非常重要的,俺知道。
东方明珠对面的海关大楼,我照这张照片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晴天了,就是我照的这几分钟。随后就又阴了。无怪人说,南方天,孩儿脸。
位于东方明珠地下的陈列馆正门
马车,较为舒适的代步工具,而且很拽,但是不利于城市卫生 人力拉的黄包车,注意两边的小灯,做的还是比较逼真的。
有轨电车,那时候就有车身广告了
公共汽车,这是没有轨的。
私家车,哈哈,还有保安,称为“印度阿三”者是也。
以下是按照历史顺序排列的上海 第一部份,从人物衣着上来看我认为是明末清初,那时候江南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喂! 这一部分不能说是上海,那时候上海还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的简称沪,就是一种捕鱼用的网子。这部分应该说是江南地区历史的一个剪影。 磨面,这个蜡像大概是方便大家看,其实这活一个人干不了,需要有一个人在边上往她那个磨里面加米,要不来回自己磨自己加,没累死也烦死了。
实话实说,我不知道这是干什么呢。
老奶奶干的应该叫缫丝,是把丝从蚕茧里抽出来。有个成语叫抽丝剥茧,就是从这里来的。 织布,这是地道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随着江南地区的发展,港口城市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此时的上海已经开始逐步发展为周边地带的中心城市。
推着独轮车带着媳妇上城,注意人物的发型,这时候已经是清朝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应运而生 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呵呵,齐全了。
弹棉花的,这个场景有背景声,就是弹棉花用的弓子的“嘣!嘣!”的声音
卖海鲜的,其实是咸鱼
竹器作坊,这可是个细致活
佐料店,不是酒铺啊别想歪了
药店,货还挺齐全
随着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上海,并且开始实际上统治管理上海,这时候出现了很多其他城市难以见到的所谓“西洋景” 满大人和洋大人一起审案子
杂货铺
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有消极的东西产生,抽大烟的。
画匠,在人们摆脱对摄影的迷信担忧之前,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前途的。
随着西洋文化的深入和清政府的灭亡,上海开始成为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大都市,人们提到这时候的十里洋场,最常用的几个词就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等等。 酒吧
酒吧里的小姐,buy her a beer!
虽然天主教在明朝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修女大摇大摆在街上走,还是这个时候才开始出现的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什么叫应运而生?看看医院门口的招牌
理发馆,这个名字有点眼熟啊 那时候烫头真麻烦啊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无疑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中心点之一。 股市是那时牵动无数上海生意人的地方,每日的热闹不亚于外滩
另一个热闹非常的地方,饭店里的舞池,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外头。注意小孩愤怒而坚定的眼神,有点潘东子的意思。
这是整个陈列馆里我最喜欢的创意,三个印在墙上的影子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时期,至于那些影子分别是什么意思,就自己猜测一下吧。呵呵
东方明珠的参观到此结束,整个参观过程中没有人讲解,这个陈列馆的历史顺序也有点前后颠 |
转自:http://cripanda.spaces.live.com/blog/cns!50E217A148847D59!221.entry?_c=BlogPart3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