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传承绵山道教与寒食文化; |
[游记]传承绵山道教与寒食文化; |
2009-05-20cncn.com |
传承绵山道教与寒食文化; 繁荣三晋旅游事业 绵山道教文化 绵山,因春秋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一、介子推是绵山道教文化之祖
一、是天人合一顺应天命的思想,介子推对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后复国称霸的原因归结为顺乎天命。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二、是为人臣者忠义为本的思想。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提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天师教诫科经》说:“诸欲修道者,务必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介子推在重耳危难时刻割股奉君,这一忠节行为被后世历代道家所敬。 三、是君主重德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德经》曰:“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道“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当重耳看到介子推血染衣袍时,感动地说:“我日后拿什么报答你呢?”子推慨然而言:“我不求什么报答,但愿您今后能做一位为政清明的国君”。 四是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行为。《道德经》云:“金玉满堂,莫能守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介子推割股奉君,功高盖天。但他却功不言禄,悄然而退。 五是守志守节始终如一的行为,《道德经》云:“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介子推正是这种思想的先躯。当重耳焚山时,子推守志不出,与母抱木而亡。 以上阐述,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为什么先于老子的介子推的言行与《道德经》中阐述的思想有许多一致之处呢?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呢,还是介子推的言行对老子撰写《道德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介子推的言行与《道德经》的思想一脉相承,因而介子推历史地成为绵山道教文化之祖。同时证明,绵山道家活动和道教文化的历史要比其它地方早得多。 二、绵山历代道教文化简述 先秦两汉时期,从《列仙传》和历代介休县志可以清楚地看出,春秋时期,绵山道家人物除过介子推外,还有他的好朋友赵成子和老师伯子常。
东汉之前,绵山一带已经出现了子推庙。《后汉书·周举传》载:“举既到州,乃作吊书置子推之庙。”这便是最早见诸于史籍的“子推之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人王肃《丧服要记》载:“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贸于地,故作桂树焉。”晋王嘉《拾遗记》载:“晋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有白鸦绕烟而噪,或集之推之侧,火不能焚。晋人嘉之,起一高台,名曰思烟台 ”。后把介子推奉为威烈天神,把介母奉为介山圣母;把介子推的追随者解张奉为清远正神。 《晋史·石勒传》:后赵建平三年,皇帝石勒下诏曰:“……之推历代攸尊,请普复寒食,更为植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绵山介公祠即始建于此。 唐王朝建立以后,太宗李世民曾宣布“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官名,老子曾为“柱下史”)。李世民在雀鼠谷大战后为感谢神恩敕建了天桥洞神宫;后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二年(651)敕建一斗泉洞真宫;开元十一年李隆基的南出雀鼠谷后敕建大罗宫。 绵山李姑岩庙观亦为唐代所建。相传太宗李世民义妹入山礼佛至此,“结庐焚修有年,卒登觉岸,后人即其庐肖像祀之”。(见清嘉庆《介休县志》)
文彦博崇尚道教,“自号南极真子”(见清嘉庆《介休县志》)。庆历八年(1048),文彦博贝州平叛后,为感九天玄女助战之恩,于故里建玄神楼。后文彦博屡上绵山,研究道教养生,其长寿秘诀为“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酌中恰好即止”。 金代介休人马天来,曾为国史院编修。曾数次游历绵山,其“波澜口颊谈元駃,土木形骸与世违。畴昔麻鞋见天子,只今道服胜朝衣”。天来善塑神像,绵山一带多有其佳作。 元代介休人梁志通,号达眩子,从小爱道。至元丙子年(1336),慕道西游,终秦之玉泉观,后封为烟霞真人(见清嘉庆《介休县志》)。玉泉观曾为北宋著名道士陈抟隐修地。志通得陈抟之嫡传,入玉泉观后常往返于秦晋之间,对绵山道教发展的影响深远。 明清民国时期:据传明太祖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曾游食到绵山,于后来叫朱家凹的地方修行。明王朝建立后,朱氏后裔朱元璋第三子晋恭王朱棡、第十七子朱权,以及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等,都相继朝绵山,修寺庙。洪武十五年(1382)介休道会司建立,绵山道教科仪日臻健全,活动更加规范。 范荣,字子兰,(介休)涧武里(今涧里)人。明永乐甲午年 (1414)举孝亷,任江西兴国令,遇仙人张三丰并赠诗。张三丰认为“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主张“三教同源”。在张三丰及范荣影响下,绵山众教相融,一直沿袭至今。
两千多年来绵山以人间仙境称著于世,许多道家人物慕名而来,仅龙脊岭就留下了陈祖、彭祖、吕祖等十余座修行洞;水涛沟成为历代高道辟关辟谷的首选之地,先后有张良、雷隐翁、王贾等著名道教人物在水帘洞内辟关辟谷修行养性。 绵山的祈雨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太宗祈雨后,有金大定祈雨、明洪武年间太原百姓祈雨、清光绪年间山西巡抚曾国荃祈雨等大型祈雨活动,现仅保存的祈雨灵验牌位就有一百余尊。 绵山独特的道教文化当数自汉宋昌始的大罗宫求运挂云牌,自唐李世民始的抱腹岩祈雨还愿挂铃,自宋文彦博父始的天桥求子挂灯等,因其灵验而久盛不衰,沿袭至今。 三、绵山道教文化方兴未艾 1940年侵华日军烧山以后,绵山庙殿毁圯,道士被逐,道教活动一度处于停滞状态。1995年,山西三佳煤化公司董事长阎吉英投巨资开发绵山,使绵山道教获得新生并迅速发展。 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为发展绵山道教文化和绵山道教对外联络工作,1997年绵山设立宗教事务联络部,由靳维俊、靳玉鹏先后担任部长。从1997年以来,恢复后的介休市道教协会三届会长、副会长相继由绵山道士邹通玄、韩通义和居士靳维俊、靳玉鹏、曹桂香(女)等担任。 二是恢复了道教庙观:绵山开发以来对全山的道教建筑进行了恢复性修建,开发出龙头寺、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李姑岩等道教景观游览区、建成了大罗宫、洞神宫、洞真宫、洞玄宫、介公岭石窟祠等许多雄伟奇特的道教宫观。仅大罗宫建筑群就有一万平方米,为全国之最。绵山所供道教之神从最高的三无、三清、四御到山神土地、四值功曹、金童玉女应有尽有。大罗宫近300平方米红木镌刻《道德经》以及英、日、俄等数国译文《道德经》汉白玉石刻,540余平方米的众神朝拜洪钧老祖布画等均为绵山道教文化的精品。
四是1997年11月组织了100余人的绵山宗教乐团,下设道教分团和佛教分团。数年来,道教分团曾先后应邀参加了关公故里运城市常平村举办的关帝1838年大祭演奏活动;陕西宝鸡邱祖创建龙门山道场820周年纪念法会;沈阳普庵观的开光法会;北京白云观方丈升座及修缮竣工、神像开光庆典,并协助北京白云观录制《中国全真道教音乐赏析》光盘。2001年8月,应邀参加新加坡九大宗教迎国庆联谊会。 此外还在全山安装了60余座星座灯图,既是绵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成为绵山的特色夜景。 绵山的道教活动和道教文化引起了国内宗教管理部门和道教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与鼎力支持,2001年5月罗天大蘸期间,全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即兴为绵山挥毫题写了“道教名山”“人间仙境”等题词,中央及地方各新闻媒体对绵山道教活动和道教文化进行了持续宣传报道,使绵山的道教文化闻名海内外。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17589/17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