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绵山与寒食文化 |
[游记]绵山与寒食文化 |
2009-05-21cncn.com |
绵山与寒食文化 寒食节是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节日,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按国内最具权威的词典《辞海》与《辞源》的释义: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而设,春秋时期,介之推经历磨难辅佐重耳回国后,隐于介山(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与母抱树而死。后来,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国人在之推忌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将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一、寒食节为介子推而设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按国内最具权威的词典《辞海》与《辞源》的释义: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 最早的是西汉末年桓谭《新论》中记载: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稍后的《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三国时魏武帝(曹操)曾颁发《明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载述寒食俗为介子推而设更不乏例举。东晋人陆翙撰《邺中记》: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晋书·石勒传》载“……之推历代攸尊,请普复寒食,更为植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北魏时《齐民要求·煮醴酪》中也记有“介子推抱树而死,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而食,名曰寒食”…… 寒食节相沿持续两千多年,大量的寒食诗歌中也可证实寒食节系为介子推而设。“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诗人卢象《寒食》诗句);“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唐诗人王昌龄《寒食即事》句);“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晚唐诗人胡曾《绵上气节》句);“绵山经月火不灭,留于千年作寒食”后明代李东阳、谢榛、吕解之、黄洪昆等皆有寒食为因介子而设的词句。 二、清明与寒食,实为同一节 清明节为我国二十四节令之一。大约在汉代,二十四节令基本确立使用,但只限用于农事季节活动。清明节别于其它节令为民间看重,得益于同寒食节结合,清明节赋于寒食节得以沿续生存的生机勃勃的阳春时节,寒食节又赋于了清明节诸多神奇的传统内容。南北朝以后,清明节的各种活动一般都冠用寒食二字。明清以后,尤其是清代以来,寒食逐渐被清明二字所替代。但期间交替使用和混用也不乏事例。五代后晋出帝祭显陵用语为“寒食”,辽代致祭景宗御容也用“寒食”,宋代为诸陵献食则为“清明”,到金代又为“每岁寒食”,明清时期又使用“清明致祭”;又为介休西关介子祠原有数十通吊介子推碑碣,有的“寒食吊介推”,有的“清明祭介子”。唐宋以来文人们对寒食与清明的用词更具随意性。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作题目为《寒食杏园》,首句又说“雨洗清明万象鲜”,宋苏轼在黄州写寒食诗,一首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另一首又曰“三见清明改新火”。又如唐道士施肩吾诗句“去岁清明霅溪口,今朝寒食镜湖西”;元诗人何梦桂诗句“清明上塚行人在,寒食开门宫使无”;明代诗人高叔嗣诗句“清明寒食愁江路,逢人乍问棲泊处”因此清代《燕京岁时记》作者曰:“清明即寒食”。 三、寒食节为天下第一祭日 寒食节所以能相沿持久,几千年不衰,还得益于节日期间增加了拜扫亡灵坟墓的内容。百姓们这一天除禁火冷食外,还对各自亲人亡灵的扫墓、祭供结合在一起。“四海皆寒食,千秋为一人”。寒食节神奇般地成为天下第一祭日,其奥秘全在于此。 寒食扫墓俗盛行于民间,所涉区域也相当辽阔。中华大地“千家皆展墓,九原飞纸钱”,“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地处边陲的云南、广西、海南以至宝岛台湾皆不例外,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明日,人家展墓,舆步壶浆,络绎郊原。祭毕,籍草衔杯,递为酬劝,薄暮乃归……”。 唐代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敕令将寒食上墓野祭编入开元礼中。从此,每逢寒食皇家“以亲王或驸马主祀。天下无事,天子清明日亦或一行。藩王有来朝亦许拜谒……”。 明清以后,寒食清明活动更为普遍和热烈,据记载清康熙癸丑(1673)清明日期间,由于游人失控,结果发生了“拥挤践踏,踏死九人”的残悲事件。 寒食节历经两千余年,最终发展演变为四海同祭,九原焚帛,生者展孝,鬼神享食之盛大节日。如今改革开放,中华同胞遍布世界各地,然每逢国人清明寒食期间,华侨从四海回乡扫墓祭宗。千年不息之绵田香火被称作天下第一祭日,实不为过也。 四、寒食文化及殊风异俗 (一)寒食节插柳之俗遍及中华大江南北。据明清年间出版的各地府州县志记载,湖北、广西一带插柳是为了纪年;河北一带是为了防衰老,“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广东和河北冀州的说法是为“明目”、“防盲”;安徽、江西的一些府州是为了“避邪”;山东的一些县是为“迎元鸟”;湖北应山县的说法是“供家神”;苏州府是谓:“闹春”;山西一些地方用柳条在屋乱摔,谓“摔蝎子”…… (二)寒食节踏青是古代国人主要的旅游与休闲方式。踏青又名踏春,古代寒食节踏青普及地域亦相当广泛,如南方地区的广西柳州府、福建的兴化府、台湾府志书中都有记载。 (三)有奇特功用的寒食食品。寒食节焚火戒烟,期间必然产生独具特色的节日食品。寒食食品种类繁多,主要有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寒食汤和青精饭。节日供品有面燕、蛇盘、枣饼、神餤等。饮料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其中粥、饼、面、青精饭又各有多种品牌。 (四)寒食诗歌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内诗坛高手差不多都有寒食诗作,经初步整理,自南北朝以来的寒食清明诗词已有三百余首。 此外,历史上寒食节期间,唐中宗组织满朝将相驸马拔河,唐玄宗调教六军小儿五百人寒食节斗鸡,苏东坡寒食节杭州赏花酒醉后插花……,这些鲜活的故事无一不是寒食文化中的千古佳话。 五、介推封田及绵山寒食(一) 据介休旧《县志》记载:“之推,邑人矣,寒食之风实始此乡,旁郡县因而效之,竟成习尚。虽非典礼攸宜,亦追悯昔贤,不忍忠贞之泯没,风好所在,人心系焉。”由于人心所系,自汉代以来,介休地区内先后在石屯、神林、绵上、西关、抱腹岩、小宋曲、龙凤等地建介神庙十数处,仅西关介庙内当年就存有历朝往来朝官在寒食清明节祭吊介子推诗文碑碣二十多通。寒食之风由介乡始,寒食俗也当数介休盛。寒食节食品饧(稀糖),曾是古代寒食节必备的食品和供品,唐宋诗人的寒食诗中反复说到寒食节与饧的特殊关系:“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粥香饧白杏花天”;“箫声吹暖卖饧天”……至今,饧的改制产品贯馅糖,依然是介休独一无二的传统名优产品,歌唱家郭兰英《夸土产》中便有“介休的贯馅糖最有名”一句。介休地区值得一提的另一个寒食遗风是清明节至今家家要蒸蛇盘面食。该面食形似蛇和燕两种,当地人有称“之推燕”,又称蛇盘,清明节上坟后,有人将蛇盘插在柳枝或疙针上,回家放置在阴凉干燥处。据传,该食品专治小儿积食和腹泻。介休地区清明节还有一个乡俗是乡民们视清明节为忌辰日,讲究这一天一定要脱换掉棉衣,尤其是年内需要动工修建的家庭,清明节祭扫完毕后要先期破土,意思为这一天介休人特殊受到介子推庇佑,可免却日后动工另选吉日。 为了满足游人瞻拜介子推这位千古先贤,传承源于绵山的寒食文化,近年来绵山重新整理修缮开放了自春秋重耳焚山后命人拣拾介子推遗物,依山而建介公墓;恢复修建了自南北朝后赵皇帝石勒敕建的介公祠,被游人称为“天下第一石窟祠”;开放了介子推及寒食文化展厅和寒食特色饮食长廊;新建了介公岭下由国内百名著名书法家撰写的介子文化暨寒食文化碑苑;在龙脊岭北宋宰相介休人文彦博始建的遗址上,恢复雕塑了介子推子母巨型塑像,成为绵山乃至介休的标志性建筑;挖掘推出了寒食文化表演系列活动……。 寒食习俗和寒食文化源于绵山,这已是两千多年来人所共知的事实,成为绵山独特的文化遗产,也使绵山独具魅力而享誉四海,因而绵山旅游必将久盛不衰。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17694/36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