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柬埔寨吴哥窟行

[游记]柬埔寨吴哥窟行

2008-06-27    sina.com.cn

[转]失落的都城——柬埔寨吴哥窟行——秋虫

2006-07-30 10:35:21

大中小

虫子JJ这篇游记,非常喜欢。我的感想保留,请朋友们自己感受……

“吴哥”源于梵语“nagara”,意为都城,吴哥所在地暹粒是战胜泰国的意思,吴哥城(angkor
thom)是中世纪东南亚的一座宏伟都城,也曾是高棉人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从9世纪开始,吴哥王朝便开始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并在洞里萨湖北岸留下了吴哥通城、吴哥寺等统称吴哥窟(angkor
wat)的600多座印度教与佛教建筑风格糅合的寺塔典范。1431年,吴哥被泰国军队攻占并洗劫,从此失落于45平方公里的榛莽之中,成为一片被杂木丛生所淹没的废墟,渐渐被世人所遗忘。
最初对吴哥的认识并非来自任何的文献,而是如大多国人般从电影《花样年华》中认识了这片比邻我国的神秘土地,当那些宏伟的建筑、华丽的浮雕出现在银幕时,当看到那忧郁的男子徘徊在那些残亘断壁中,隐埋自己无法面对的一段感情的时候,便有了去看一看的冲动。在收集了大量的旅游资料后,在这个已是秋凉的十月,我来到了这片失落在丛林中的都城,期盼在这古老的建筑中得以释放心中那些无法解决的困惑。

通往吴哥的水道
从金边去暹粒,水路是由湄公河-洞里萨河-洞里萨湖,金边的朋友介绍说沿途风景优美,很值得一看。为此我们选择了水路,水路的价钱比陆路高出许多,水路费用为22美金,陆路是6美金。
一早当地时间7点(等于我们的6点,时差为一小时,以下全为当地时间)船务公司就派车来接,前一天定票时以为来接的是托托(由摩托车改装成,后面带个载人的兜的出租车,为柬埔寨继摩托车后的较为常见的出租车),谁知当天来接的却是摩托车,神奇地每车可以载2人(后听朋友说载2人是最普通的,他们见得最多的是载4人,最经典的是载了7人),加上我们那么颇多的行李,居然还可以非常灵活穿梭于车流中,不由惊叹柬埔寨人高超的车技。车到码头,坐的是大快艇,就是同时可以坐70人那种,也算是比较好的了。
上船后,发现同行几乎是外国人(自然我们在那里也是外国人,不过这里指的是亚洲人外的人种),由于言语不通,几乎无法交流,只好呆坐看船外的景色。船慢慢开离码头后快速前进,湄公河面越来越宽阔,渐渐只能见到左边还有民居,而右边是被水淹没的树丛。
原来在这里有着世界上最罕见的地质现象之一:河水倒流。每年12月到来年6月属旱季,湄公河枯水,洞里萨湖湖水由北向南流入湄公河,从越南入海,而当雨季来临,湄公河涨水,河水转向,由南向北倒灌入湖。湖水淹没了周围大片的树林和田地,甚至岸边的高脚屋。鱼虾在树洞中繁殖,湖水退去,留下了丰富的矿物质及挂在树上的水草。种出的大米产量更大,味道更香甜。
船沿着湄公河进入洞里萨河,河面比前更为开阔,已经有点不着边的感觉,水面除了几棵被淹没还没至顶的树冠外,也只有那几条晃动在水面的小船和偶尔飞临的白鹭搅动了这近乎寂静的水面,才让人感觉到一种生灵的律动。
洞里萨湖是柬埔寨的命运之湖,吴哥的浮雕上也清晰地看到这湖是怎样影响着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影响着战争和这个国家的兴衰。现在,呈现在我眼里的洞里萨湖一望无际,浩瀚如海,它如一湾自天边倾泻而下的无根之水,如让赖以生存的人们得以享用的自然与神灵恩赐的圣物,润泽着这方苦难的土地。船经过6个多小时的前行后,在下午1点多慢慢靠岸,岸的两旁是一户户栖居在水上的人家,这里的房子大多是建在几个大空桶上面的,人们把空油桶绑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建造房子,这种房子既可以抛锚在一个地方也可以在水上漂流,很多这些由棕榈叶或竹竿编织成的茅屋密密挤挤漂浮在水上,形成了洞里萨湖一道特有的风景线。

充满了期待的日出和日落
吴哥窟建造期间,出动了全国最好的工匠、彩绘师、建筑师及雕刻家,历时37年才完工。整座建筑以大石一块块砌成,没有用石灰水泥,更没有有钉子木柱。吴哥窟最初是为敬奉印度教神灵所建,但是今天已演变为佛教庙宇。也许是出于敬奉神灵的建筑初衷,设计师把吴哥的角度设计得与日月配合得完美而富有神奇,也因此吴哥的日出和日落最为壮观,也为世人所期待。
到达暹粒,我们租了台出租车直奔吴哥宾馆(BEQUEST ANGKOR HOTEL,
这是家华人开的宾馆,对于英语不怎样的我尤其适合),这里的房间为每晚13美金,位于暹粒比较热闹的路段。住下后我们立即定好了下午5点前赶去吴哥看日落的车子(车费为每天8美金)。吴哥的门票分为1天20美金、3天40美金、6天60美金三种,而每天下午5点后只要你购买了第二天门票就可以免费进入参观了。
到达肯巴山寺,这里是看日落的最佳地方,天由于刚下了雨,还是显得有点阴沉沉的,许多人以为看不到日落都纷纷下山了,但我们还是决定上山。山路乱石成堆陡峭、难行,很辛苦地爬到一个平台,才发现要到巴肯山寺还需要爬一段将近90度的梯级,爬这样的梯级必须手脚并用,也许当时的设计就是为了让朝圣的人不论从心理还是身体都要体现出对神灵的尊敬。
爬上巴肯山寺,才发现有多少人已痴痴在等待着那东方的红日渐渐西斜,等待总是漫长的,但美丽总是值得去等待。也惟有在这样的时刻才有心情去欣赏周围的景色,这时才发现巴肯山寺面对太阳座落在巴肯山顶上,由一块块精美雕刻的大石块堆砌而成,很可惜的是这座宏伟建筑已经大部分坍塌,但从留下的这些美丽的石头可以看出,当初的寺庙是如何的豪华而辉煌。当晚霞渲染了天空、为巴肯山寺披挂上金黄佛衣的时候,翘首等待已久的人群开始骚动起来,那些早就占据了有利地形的摄影人纷纷启动各自的武器,咔嚓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这样的落幕虽是千年如一日,但仍是如此动人心魄、让世人迷醉不已。当太阳落下的那刻,人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日落居然是可以如此的激动人心,今天在这失落的都城、日落的刹那,我的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从巴肯山寺下来天已全黑,走在路上,风轻轻地在耳边吹拂,心里好象在想着什么又什么都没有想,思绪漂浮不定,此刻,我相信这里曾是神祗眷顾、停留的地方,要不然这么辉煌、雄伟的建筑又那里是人类能驾驭、居住的地方呢?
凌晨4点半我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约好的托托已经在宾馆外等候,今天的日出应该是从这刻开始了。天黑黑的,只有一丝的光亮,身边飞快而过的是一棵棵树的剪影,我们打着手电向吴哥走去,顺着不知多少人踏过的城门桥上,我们犹如穿越时光之门,从凡间来到圣地,进入这不属于凡间的都城,吴哥窟(Angkor
Wat)的内城。
天渐渐亮起来了,深蓝色的天空,随着太阳的努力变得多彩起来,在吴哥塔的上方如同铺出了一张绚丽的织锦,当东边变得越来越明亮时,水塘里慢慢地荡开了一个一个涟漪,水中的睡莲也悄悄地从梦中醒来,绽出迷人的微笑,每个人的脸上、眼睛里,都能感受到吴哥在朝阳下如有神助般的魔力,大家都在安静地享受着、也许更多的是沉醉在这神圣的氛围中,真恨自己没有一双妙手,把这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

把时光凝聚的吴哥
吴哥窟是皇城与神庙的建筑群,门是人们进出这些建筑的通道。吴哥窟是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为供奉毗湿奴(印度教中原是太阳的化身,后成为保护之神)而建,其面积为1000米×850米,外墙之外的护城河宽190米,因其占地面积比吴哥通城小俗称“小吴哥”。吴哥窟建筑庄严匀称,比例协调,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雕刻艺术都达到了极高水平,是吴哥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而进入吴哥必须通过一条很长的通桥,通桥两旁护栏有着摸样与我国狮子相仿的怪兽,而石上雕刻着精美的石刻。吴哥窟矗立着三座高塔,一主塔两副塔,主塔高达60多米高,共有三层,第一层平台有世界上最长的回廊浮雕,参观回廊浮雕对人是一种综合考验,其一方向感要强,其二对印度教要有粗略的了解,浮雕雕刻精美,叙事性强,看浮雕故事可按图索骥(从西门入口处,顺时针方向)。第二层平台比第一层高出70米,绕平台四周的回廊里摆有许多现代的神像,石柱、门楼上都雕刻着许多精美的阿卜婆罗仙女像以及莲花蓓蕾形石刻装饰。从第二层平台沿着陡峭的“天堂梯”手脚并用可爬上到第三平台,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攀爬,在这里曾上演了一出动人的爱情故事,在西南面的“天堂梯”上一对法国夫妻到此游玩,妻子因台阶陡峭不慎摔下身亡,丈夫为了纪念亡妻也为了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便捐钱在此修建了一条扶梯。第三层平台呈正方形,四周有回廊相连,回廊由柱形雕刻窗棂装饰,平台上筑有五座莲花蓓蕾形佛塔,中心一座四角各一座,中心佛塔高出,佛塔外壁刻有许多阿卜婆罗仙女雕像。
走在吴哥的回廊,如时光突然凝聚在那一刻,神绪自然地回到了那属于过去的岁月,想象着神祗在这些精雕细刻中来回穿梭,快乐无忧的样子,仿佛间听到了那属于天际的神乐再次奏起了欢快的乐章。

高棉的微笑
突然置身于如此之多的微笑佛像群中,心立刻迷失了方向,油然生起一股手足无措的感觉,此刻身在何方、神在何处?恍惚间,自己走进了佛祖的圣殿,在佛祖慈祥、宁静的微笑注视下,我那漂浮的灵魂得到了安抚,前所未有的喜悦和舒畅充满了心灵。这里就是以“高棉的微笑”而著名的巴扬寺(Bayon),一座十分另类的建筑,54座高矮不一的石塔巍然耸立着,中心塔高约43米,每座塔的顶部四面都雕有巨大的四种不同表情的面孔,端庄、安详,嘴角露出似笑非笑的神情,低垂的目光慈爱地注视着人世,这些慈祥的笑脸,被称作是不逊于蒙娜丽莎的“高棉微笑”。
巴扬寺位于吴哥通王城中心,是王城中最主要的建筑,或许是过于重视内部的雕刻,整体结构显得十分拥挤。外围回廊大部分已经倒塌,四周堆满塌落的石构件,但残存在墙面的浮雕依然清晰,在东面的浮雕上可以看到一些装束特别的士兵形象,他们站在高棉人的军队中,但头上的发髻、蓄留的胡须以及身上的装束都显示他们很可能来自中国,但没有任何文字证明他们是中国人。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8e4a8010004dv.html41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