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秋日徒步十三陵读明史2:概况 |
[游记]秋日徒步十三陵读明史2:概况 |
2009-11-19cncn.com |
明十三陵目前开放的仅长、定、昭三陵,其中以长、定二陵的公交最为便捷。这次徒步从定陵出发,经过十二座明代皇陵,接着到十三陵水库看日落,最后到“朝凤庵”站乘坐345快车返回,全程步行25公里。中途可在长陵下撤,乘坐314路原路返回。行程中的所有皇陵均过而不入,所以不发生任何门票费用。
(地图来自网络)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北京西北郊昌平区的天寿山麓,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明代宫廷术士经过数年踏勘方才选中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十三陵东、西、北三面山立,犹如天然屏障;南面虎峪、蟒山东西相对,是中国传统风水中起护卫作用的左青龙右白虎。陵区占地约40平方公里,中间为洪水冲刷而成的盆地,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是背山面水、风光秀丽的风水胜境、绝佳吉壤。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皇陵以长陵为中心,扇形分列于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明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因此即是全国文保单位,又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十三陵除了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外,还有七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 明朝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开始,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为止,享国祚276年,历经十六帝,为何只有十三陵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死后葬于南京“明孝陵”。 第二帝为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后其叔父朱棣(永乐,朱元璋第四子)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攻破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成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个悬案,所以他并没有陵墓。 第六帝明英宗朱祁镇(正统)被瓦剌所俘,因子嗣尚小,于是由其弟朱祁钰(景泰)接任皇位。后英宗被放回,乘朱祁钰病重之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不承认朱祁钰是皇帝,死后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 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盆地,所以称“明十三陵”。 实际上最后一位朱由检(崇祯),是清朝入主中原后为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延效力,将其贵妃的陵墓改建成为安葬崇祯的思陵,正因如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这样,以明朝皇帝的名义在北京修建的陵墓其实总共只是十二座,就是今天我们要看的内容。 更多精彩请看我的博http://blog.sina.com.cn/shenyuxiaozhizuo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31352/14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