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吴哥如歌——吴哥浮雕围廊精解之二 |
[游记]吴哥如歌——吴哥浮雕围廊精解之二 |
2010-03-02ctrip.com |
西南角亭阁内部 浮雕围廊的西南角的亭阁的四角处的壁凹(Bay)的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另一个伟大的神话史诗《罗摩衍那》。假如你是按照前面介绍决战俱卢之野的路径由北向南进入这处亭阁的话,我们就从你的右手方向,逆时针介绍这里四个壁凹上八个浮雕的内容。 西侧壁凹,北面: 这幅浮雕中有一个天神似的人物形象站在门廊内,他的四周围绕着向他订立膜拜的众多妇女。一种解释说这个形象是湿婆(Shiva),他来到在喜马拉雅山的一个小树林拜访在这里苦行修行的众神。他化妆成乞丐,赤身露体的在众神的妻女面前跳舞,湿婆是舞蹈之神,他的舞姿深深的吸引这些隐居修行的神仙的妻女。另一种解释说这个形象是天帝因陀罗(Indra),他在他的宫殿中接受众人的膜拜。这个解释的依据是在因陀罗所站立的门廊之上有一支两栖类的爬行动物形象,它是魔王罗婆那(Ravana)变身而成的变色龙,企图潜入因陀罗的王宫。 第一种解释关系到湿婆以林迦(Lingam)或生殖器的形式受到崇拜的起源和原因,因此这里详细叙述一下: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山之巅,众神和他们的妻子们居住在一片松树林中刻苦修行。一天,湿婆化装成乞丐,赤身裸体出现在这里。他时而大笑着歌唱,时而疯狂的舞蹈,时而放声长啸,还时不时地展示他强大的性能力。众神的妻女一开始对这个人的疯狂行为感到有趣,继而被他的舞蹈所深深吸引,她们也开始围着他兴奋得跳起舞来。众神的清修被扰乱了,自己的妻子对这个乞丐的深深迷恋更是使他们又妒又恨。他们开始使用他们的所有法力和宗教权力诅咒这个陌生人,但在大神湿婆面前一切都无济于事。他们对这个乞丐诅咒说,如果他想得到尊敬,就应该盖上他乱颤的林伽或者切掉他。湿婆对他们和颜悦色地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迫使他扔掉他的林伽,但他可以自行去掉他。众神听了以后很高兴,就邀请他住下。湿婆为了让这些神最终认识他的大神通,切掉了自己的林伽,然后消失无踪。这时突然天塌地陷,宇宙的所有秩序全被打乱,众神的宿命动摇了,修行时也不再有信心。他们跑到梵天(Brahma)面前祈求帮助。梵天听了众神的诉说,沉思良久,然后告诉他们,这个乞丐就是大神湿婆。如果要得到湿婆的宽恕,须造一个林伽用于祭祀,一旦湿婆再次现身,他们就会摆脱无知,秩序也会恢复。众神谢过梵天,回到松林,修造林伽供奉起来,宇宙运行的秩序恢复了。一年后,湿婆再次现身,众神拜倒在他的周围,祈求宽恕。湿婆告诉他们圣水中有他的精子,可以涤荡他们的身心,使他们可以找到他们想找到的大神的联系。众神非常感激,沐浴时把林伽放在水中,这也是后面要介绍的高布斯滨(Kbal Spean)的设计思想的根源。 西侧壁凹,门框上方, 这时一幅描绘克利希那(Krishna)幼年情景的浮雕,浮雕的外围装饰成那伽(Naga)的形象。浮雕中一个小孩在地上爬行,这就是克利希那,也就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他的养母耶输达(Yashoda)受不了他的淘气,就将它绑在一个大石头上,大石头又拴在两棵大树上,这两棵大树是两位天神的化身。结果小克利希那拽着大石头将两棵大树连根拔起,天神也因此不得不恢复了原形。 西侧壁凹,南面 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多臂多头的人在晃动着一座山。这个“人”其实是魔王罗婆那(Ravana)。纳迪沙阿(Nadikeshvara)接受湿婆的指令阻挡罗婆那登上凯拉萨山(Mount Kailasa),因为当时湿婆正和乌玛(Uma)一起在那里隐居修炼。罗婆那被激怒了,一下子举起凯拉萨山摇晃起来。 根据这段神化故事的原文,迦摩是被湿婆烧死的,而且烧成了灰烬,并没有留下尸体。那么这两位仙界同仁因何相互仇杀呢?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 魔鬼塔拉卡要求梵天赐予他不可战胜的能力,只有湿婆的儿子可以杀死他。由于这个魔鬼的苦修境界极高,梵天只好答应了他。从此塔拉卡肆无忌惮的攻击众神,就连毗湿奴也无法战胜他。于是梵天就告诉众神,只有将湿婆结束他的苦行,和他的妻子——女神帕尔瓦蒂——生一个儿子,才可以除掉这个魔鬼。于是爱神迦摩接受了这个任务,因为只有他的箭才可能是湿婆尽早结束苦修回到妻子身边。迦摩有五支箭,代表爱的五个阶段------对某人产生好感,感兴趣,不由自主的追求,狂热的恋爱直至无法自拔。迦摩来到湿婆居住的凯拉萨山上,见到湿婆正陷入冥想中,于是向湿婆射出了爱神之箭。湿婆果然对在自己身边的妻子萌生了爱意,但是这也妨碍了他的清修,于是他的第三只眼中喷出一团烈火将迦摩烧成了灰烬。湿婆对帕尔瓦蒂又充满了爱意,帕尔瓦蒂对迦摩的死十分悲伤,湿婆也颇为悔恨。但迦摩已被烧成灰烬,因此无法复活,只能转世再生。后来,迦摩转世,湿婆和帕尔瓦蒂的儿子塞建陀(Skanda)也出生了,他长大后杀死了魔鬼塔拉卡。 南侧壁凹,门框之上 这里再次描绘了克利希纳生活时的场景,左边一幅,克利希纳和一个出现在火焰中的隐士坐在一起,右边一幅,他正和一个不知道什么身份的人在战斗。这两幅浮雕在印度宗教或神话经典中找不到与之相关的记述,可能是古代高棉人自己发展创造的。 南侧壁凹,东面, 这里的浮雕描绘的是《罗摩衍那》中的一个重要的篇章------猴军大战。 猴军交战的双方本是兄弟,波林(Valin)和苏格里瓦(Sugriva),罗摩(Rama)是苏格里瓦的朋友,因此与波林作战。在浮雕的上方是罗摩正在用箭射杀波林。浮雕的下方描绘的是波林中间后躺在床上,他的妻子多罗(Tara)怀抱着他哭泣。旁边是波林的猴军部下跪倒在病榻边哀号。在这幅浮雕中,众猴表情刻划得极为生动传神,极度悲伤的气氛得到了充分表现。 东侧壁凹,南面 这幅浮雕是描绘湿婆端坐着陷入沉思冥想中,大部分已损坏而无从辨识。 东侧壁凹,门框之上 刻划着四臂毗湿奴正在接受朝拜者的供奉,仙女们(Apsara)在他的头顶盘旋飞舞 东侧壁凹,北面 这组浮雕分为上下两层,生动地再现了德瓦拉瓦蒂(Dvatavati)的泼水节(The Water Festival)时的情景。浮雕中,成排的船只航行在无数条鱼翻腾着的河水中,上层的船中人们正在下棋,棋子依然清晰可见,下层的船中妇女正和她们的孩子玩耍。 北侧壁凹,东面 这组浮雕仍是关于表现克利希纳的神性的著名生活片断之一。这里他头戴有三个尖头的头饰,双臂托着的是格瓦尔坦山(Mount Govardhana)。旁边站着他的兄弟大力罗摩(Balarama)。这是因为克利希纳与放牧人在一起生活时劝说他的同伴们放弃供奉因陀罗而激怒了因陀罗。于是因陀罗招来狂风暴雨袭击这些牧羊人。由于克利希纳是毗湿奴转世,毗湿奴是保护之神,以仁德著称。因此克利希纳并不反击,只是举起了格瓦尔坦山以保护同伴躲避风暴带来的洪水灾害。一直举到因陀罗认输,向他俯首称臣。在这幅浮雕中还可以看到隐士们在山上的树林里祈祷,放牧人和他们牛群也躲在里面。 北侧壁凹,门框之上 这幅浮雕取材于《罗摩衍那》中的情节。浮雕中的女性是罗摩的妻子悉多(Sita),悉多要丈夫罗摩射杀一头金鹿,这头金鹿实际是魔鬼罗婆那(Ravana)的兄弟马利杰(Maricha)所变,为的是引开罗摩,从而让罗婆那掳走悉多。在后面我们将要介绍的西北角亭阁中的浮雕和西廊北翼的兰卡之战浮雕都取材于《罗摩衍那》,到时候再进行详细介绍。 北侧壁凹,西面 这里描绘着印度神话中最著名的篇章------搅拌乳海(The Churning of the Sea of Milk)。以此为题材的建筑装饰形式在吴哥景区随处可见,这里只是一座微缩景观,浮雕围廊的东廊南侧满幅描绘了这一情景。 浮雕的底部,鱼群随着巨浪翻滚,巨浪之上,阿修罗(Asura)在左,天神(Gods)再右,正在奋力拽拉着大蛇瓦苏吉(Vasuki)。瓦苏吉的身体缠绕在曼达拉山上(Mount Mandara)。为了保持曼达拉山的平衡,毗湿奴的化身之一,龟王库尔马(Kurma)在山下稳稳地托着。毗湿奴的原身站在山上指挥着这个艰巨的行动。天帝因陀罗也坐在山上保持它的稳定,日月同时升起,分踞左右两边。 搅拌乳海在印度神话中的知名程度基本上和我们的大闹天宫或者哪咤闹海,但是由于这个神话在印度教中的经典地位和隐喻了许多宗教含义,因此他的历史地位要比我们的那两个神话高出许多,在吴哥景区,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与此相关的建筑装饰。下面讲讲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因陀罗(Indra)从其降生之日起。即成为天地空三界之主,也是风暴之神。(但其影响和神力还是远不足以和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相提并论的,他们三位才是印度教中最崇高的神),但其所取得的英雄业绩的神力来自阿姆里塔(Amrita),这是一种神奇的液体,被认为是神苏摩(Soma)的化身,无论人神,喝了就可以长生不老。神魔两界都想得到苏摩,于是在大神毗湿奴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他们展开了神魔史上唯一一次的合作------搅拌乳海。 神魔们将曼达拉山(Mount Mandara)搬到海边作搅拌的棒子,用大蛇瓦苏吉(Vasuki)做牵动大山搅拌乳海的绳索。为了不让神山在搅拌过程中倒塌,他们请来神龟库尔马(Kurma)。这神龟来头极大,乃是大神毗湿奴的十种化身之一,他稳稳地托住了曼达拉山。同时,大神毗湿奴现原身在山上指挥神魔双方的行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了,神魔们开始奋力搅拌大海。(注意,一开始并不是乳海,而是一般的大海)他们搅动了成百上千年,曼达拉山上爆发了了森林大火,作为掌管雨云的风暴之神因陀罗用雨水将大火熄灭后,从树和其他植物中流出了乳液,将大海变成乳海。这时出现了各种神迹:先是日月同时升起在天空的两边,接着出场的是毗湿奴的妻子,女神室利,然后是毗湿奴的白马和因陀罗的白象埃拉瓦塔(Airavata)。伴随着这么多好神好事,灾难也降临了。一股蓝色有剧毒的洪水从海里涌了出来,但在它毁灭掉众神魔的辛勤劳动果实之前,大神湿婆显圣,一口将蓝色毒水全部吞下,并保留在喉咙里,弄得喉咙变成了蓝色,从此以后,湿婆也被称为尼拉坎塔(Nilakantha),意即“蓝喉咙”。最后大功告成,神医托纳婆多利(Dhanvantari)端着苏摩从海里升了起来。 搅拌乳海的任务圆满完成,本来神魔可以分享胜利果实,实现双赢。但是魔鬼就是魔鬼,这帮心怀鬼胎的家伙,打起了神水的鬼主意------他们偷走了苏摩。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毗湿奴变作一位美丽的妇女,将众魔迷惑的神魂颠倒后,又将神水取回归还众神。魔鬼当中倒也有高手,魔鬼罗睺(Rahu)差点偷盗神水成功,但是被日月发现并通知了毗湿奴,但这时罗睺已经喝到了神水,但神水刚到喉咙便被毗湿奴砍下了头颅,于是罗睺不死的头颅升到了天上。为了报复日月,便一直追逐他们,经常吞下他们然后又吐出来,造成日食和月食。 再后来,神魔之间为争夺和保护神水展开了神魔大战,最后当然是正义战神了邪恶,众神取得了胜利,毗湿奴成为苏摩的监护神。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599-r1276225-journals.html15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