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宝石山上晒心情 |
[游记]宝石山上晒心情 |
2010-03-22ctrip.com |
题记一 ……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罗丹:《艺术论》 题记二 景点是一杯开水,文化元素,则是一小撮龙井茶,两者相溶,构成神游! 题记三 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游的就是心情。 小文容量有限,欲睹更多此次杭州之旅的照片及花絮,请您去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rgmao181898踩踩。谢谢光临! ------------- 杭州湖滨。2010年2月23日夜。 一场音乐喷泉结束,人影散去。 沿湖北行,夜色中的宝石山闪烁着淡淡的银光,保俶塔则像一支银剑,直指夜空。 不知自何时起,宝石山有了“灯光工程”。白天,郁郁葱葱的宝石山,入夜,便“银装素裹”! “六公园”快到了,微风从湖面拂来,带着寒意,遥望“银剑”,思绪纷飞,回到了32年之前。 那时,正在杭州大学(现已并入浙江大学)“回炉”,重修被文革所耽搁的学业。当时,我住的寝室,窗户正对着保俶塔,与保俶塔“抬头不见低头见”。 -- 下午无课,何不去登一登宝石山?到保俶塔下,去看看这个每日见面的“老朋友”!望着远处的保俶塔,我想。-- 那是1978年10月的一天。 宝石山不高,海拔七八十米的样子。32岁的我,取道“黄龙洞”登山,不到半个小时,就轻松登顶。 平日需仰视的保俶塔,现在,平视即可。从寝室窗户外望,保俶塔秀挺纤细,身材窈窕,一副淑女模样。走到塔下,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六面七级实心古塔,高达四五十米砖塔,矗立眼前,壮壮实实,“淑女”,顿成一条“壮汉”! 宝石山上,是俯瞰西湖的好地方。白堤,横亘于内西湖和外西湖之间,外西湖,苍苍茫茫,游船粒粒可数。 可惜的是,山上杂草丛生,塔下一片荒芜,古塔愈显破败。周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更无如厕之所。 正沿草径行,“唿”的一声,齐腰的草丛中窜出一只硕大的动物,毛茸茸的,走远了,才看清,是条野狗。受此惊吓,双膝有点发软,游兴顿去。兴冲冲登山,悻悻然下坡。 保俶塔,宜远眺,不易近观也。-- “距离即美”?回到寝室,再望淑女般的保俶塔,我常常这样想。 此次来杭州,投宿“华侨饭店”,住427房。恁地凑巧!推窗可见保俶塔的倩影。 从1978年到现在,32年过去了,西湖发生巨变,保俶塔也应该另有一副模样了吧? 台灯下,铺开杭州地图,发现:从宝石山,过葛岭,再到栖霞岭,途中景点一个接一个,从最东面的“大头佛”算起,一直到栖霞岭下的“岳庙”,景点多达十四、五个! -- 明天,你怎么安排?(正在阅图,杭州友人来电问) -- 天晴的话,去登宝石山。 -- 你每年来杭州几次,没爬过宝石山? -- 是啊。上次登宝石山还是 1978年哩。 -- “西湖新十景”,宝石山榜上有名,叫“宝石流霞”! -- 照你说,宝石山是一条“漏网之鱼”啰! -- 是啊,还是条“大鱼”哩! -- 哈-哈-哈!(友人、我,同笑) 夜半,窗外雨声响起,淅淅沥沥;晨起推窗,居然晴空一片,天助我矣! 从华侨饭店,沿湖北行,20分钟,即到断桥。 -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条路。 过蒋经国旧居,就到断桥旁的“云水光中”水榭,不少市民已在里边翩翩起舞。拐入北山街,即可登山。 且慢!先不妨上断桥去看看。 最爱此桥站不足,观山看湖两相宜! 未登山,先观山。思绪,如湖中涟漪,一层层荡开去。 -- 宝石山,也许称不上“山”,只是一条小“岭”而已。这座小山岭,东起宝石山,中间是葛岭,西至栖霞山。山岭,坐北朝南,是一道西湖绿色的“北屏”。它俯瞰着西湖,山中藏龙卧虎!今年一月,游宝岛的日月潭,我欣赏那儿的碧水、蓝天、船舫、青山……;我惋惜那儿的群三没有宝石山的历史馨香,没有宝石山的文化韵味。 -- 西湖的标志,似乎就是古塔。 -- 除了三潭印月的小石塔之外,就是保俶塔了。伫立断桥看此塔,你不得不心生赞叹,心生佩服。保俶塔的设计者,美学大家也! -- 保俶塔,“胖”一寸,或“瘦”一分,高一寸,或矮一分,皆为西湖之败笔! -- 西湖,不能没有宝石山;宝石山,不能没有保俶塔。缺了“北屏”,缺了此塔,也许,西湖也将要为之减色! 在北山街“两岸咖啡”右侧的山道入,始登宝石山。-- 这是友人昨晚电话的指点。 地图上的所谓“大头佛”,已经名存实亡,空留遗址。“坚匏别墅”,一幢老旧的民居,门外挂着“杭州市文物保护点”的牌子。杭州的每一幢老屋必有其故事,尤其是北山街一带,“坚匏别墅”也不例外吧!西行数十步,即一高大的石砌牌楼,建造于民国初年,牌楼柱子上的石刻楹联,被凿毁。正对着牌楼的是一片岩壁,岩壁上嵌入一块黑色大理石说明。上书: 宝石山造像 宝石山造像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原有摩崖造像20龛28尊。 摩崖题刻6处,延绵50余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遭破坏,现存造像都已残缺不全……。 这时,我才发现岩壁上原来有不少神龛,神龛内的造像或缺首,或缺身,或被夷平,神龛石壁上甚至长满了青苔。没有这块大理石的说明,路人已很难注意到这里曾经有摩崖造像,历史久远的摩崖造像! 造像仅仅一滴水吧,那个年代横遭厄运的历史文物有汪洋之巨! - 念及此,心底生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措辞甚好,仅着眼历史。让后人去考证那个年代吧。 44年前,造像成 “罪人”,横遭“清除”,如今,连一座老旧的“坚匏别墅”,都要挂牌“文物”的牌子! 历史的变迁,如冰河运动,是缓慢的,同时又是那么迅速。 穿过牌楼,一级又一级,我往上走,双腿有点沉,老了?还是心底生哀所至? 1978年,咋就没见到这造像呢?-- 哦,那次,我从黄龙洞上下,走的是北坡。 过一露天茶室,又过一外观就给人舒适感的厕所,哦。山顶到了! 又到保俶塔下。 不见荒芜,不见破败。-- 分明是一座“山顶公园”。 塔下,土地平旷,小径纵横其间,有亭翼然,南侧绿树枝叶缝隙间,可见西湖。山上,有弄拳舞剑的晨练者、手背身后的散步者,还有躲在僻静处的读书人 ……。 当年遇狗处,站立着一四五个人高的铁家伙,用栅栏围着,内竖一小石碑。上书“明代塔刹”。塔刹,乃佛塔顶部之装饰! 1997年维修保俶塔,更换下来的旧塔刹,就“落户”于此,旧塔刹是明代万历七年的老古董了,掐指算来,已有430多岁。 不远处,站一别致小亭,亭内陈列照片及相关文字说明。最耐看的莫过于一幅旧照 --拍摄于1921年的保俶塔照片。旧照上的塔刹,与存放于侧的塔刹外形一致。现在保俶塔的新塔刹,显得更精致,更精神。回望对比之间,尤闻缕缕历史馨香。 保俶塔的说明,刻写在石牌,还是双语的。细读之下,即生遗憾。翻译,断章取“译”,最重要的内容“此塔初建于公元975年”漏而未译。只译出了…rebuilt in 1933(重建于1933年),给英语读者的印象是:塔的历史只能追溯到1933。 汉语的文字说明明明白白地写道:据史载,北宋赵匡胤于公元975年灭南唐后……大臣吴延爽为祝其平安,特建九层高塔于此。 “公元975年”,是保俶塔一个重要的年代,咋就视而不“译”呢? 国内著名景点皆“国际化”了,“双语”介绍,比比皆是;误译,也比比皆是。不料,杭州这座著名的文化名城,未能幸免。 保俶塔左边岩石上,有清代浙江总督李卫主持建设的来凤亭,现在成了碑亭,亭内立碑:宝石流霞。 -- 冒昧地问一句,“流霞”二字怎么解释?(见几位杭州老人在亭内聊天,我问) -- 哦,你看,山上的岩石是不是有点暗红色?(一位老者手指亭旁岩石问) -- 是,是有点发红。 -- 据说岩石里面含氧化铁,所以就成了暗红,在太阳的照射下,红红的,会闪光,就像是天上的流霞。(另一位老者补充) -- 噢……。原来如此。谢谢。 来凤亭旁多奇石。 一卵形巨石,似天外飞来,不偏不倚,“搁”在山石之上,飓风吹来,让人担心飓风会吹落巨石。-- 有几分像普陀山“盘陀石”。 再西行,有巨石“挡道”,往来游客须从巨石下的通道走过,头顶有“累卵”之危。其左侧两峰挟峙,30多米的蜿蜒的台阶就“嵌”在“山沟”之中,肥胖者,需侧身方能过此石隙,活脱脱一个“一线天”。 宝石山的命名,一时难以考证。如此命名,是否缘于山上多奇石,且色泽绛红? 西行前,回望保俶塔,及塔下的“山顶公园”,心生几分“恋”意。今日不能久留,日后再来,一定入茶室小坐。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 历史漫漫若长河,其中兴衰轮回,何其相似。 宝石山上多路标,路标就地取材,就凿刻在小径旁的山石上。沿箭头所指方向行,可达“葛岭”。 山道弯弯,起伏不大。左侧,透过树杈,可俯视西湖,右侧,则是密林。四下静谧无声,一人独行,“悉悉索索”之声,自林中传来,独行的我,竟有点儿骇怕。杭州的生态环境日见改观,当年受野狗一吓,今日不要从树林中窜出一头野猪来。 正思量间,“唿”的一声,两只小动物从林中窜出,一前一后,在眼前的石道上闪电般划过。一惊,又是一惊!转瞬,小动物迅速上树,拖着长长的尾巴,消失在枝叶间。 哦,小松鼠!先“惊”后“乐”,松了一口气,非当年之先“惊”后“怕”,双膝发软。-- 有如此对比,竟笑出声来。接着,又见几只松鼠,“窜行”在路上,在树干上,身手敏捷,神色慌张。哎,这里的松鼠不比湖滨的,最近两年,湖滨樟树上的松鼠数量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游客伸手喂食,松鼠也敢接食。-- 环境决定性格吧。 独行山林,远离尘嚣,闹市就在山下。 山风拂面,树叶啁啾,闻鸟雀鸣叫,看无边安谧,还有小动物作伴。 提及杭州,第一联想是西湖。杭州 = 西湖?连苏东坡也不例外,他的一句名诗至今刻在湖滨的巨石上 --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 年轻时,我在杭州做过译员,对老外介绍杭州,习惯称之为Lake City(湖城),其实,应该补上一个Hill City(山城)才对。 - Lake and Hill City。 身居闹市,步行半个小时,就能进山,就能品尝到“山野之趣”。走远一点,还有城隍山、玉皇山、灵山和北高峰,等等。毛泽东曾写下《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兼得“湖趣”与“山趣”之都市,且如此便捷者,唯杭州也。 忽闻前方鸟雀啁啾,愈近,则愈响。一个拐弯,见五六个老者,在山道旁“遛鸟”。七八个鸟笼,分散地挂在靠湖一侧的树杈上。 -- 这是啥鸟? -- 画眉。 -- 叫得这么好听,一定很贵吧。 -- 人有身价,鸟有鸟价。长得美一点的,叫得好听的,就贵一点。 你看,置身如此环境,说起话来,也格外幽默。 -- 贵的,要多少? -- 比如,我这只画眉,就要千把块吧。 -- 这么贵! -- 老先生,说话声音轻一点。 -- 为啥? -- 你听,这边笼中画眉一声啼叫,就引得那边林中的鸟儿跟着啼叫。 -- 它们在“谈情说爱”哩。(另一位老者也“幽它一默”) 仍不住一笑,却不敢出大声。 侧听,果然,这里正在上演一出“鸟儿互答”哩。 -- 怪不得这儿鸟鸣特别响亮!杭州,人间福地,也是鸟儿的福地啊! -- 上海来的? -- 是。 -- 生活在上海有上海的福分。不过,上海人遛鸟,可找不到这样的福地。 -- 哈-哈-哈!(一起放声大笑,也顾不得“扰鸟”了) 再前行。画眉渐远,鸟鸣趋轻。 意外!前方出现一堵黄色围墙,墙头瓦盖如鳞,围墙顺山势起伏而起伏,墙如一条黄色游龙,歇卧山间。围墙上写四个大字 --“抱朴道院”。 孤陋寡闻!只知葛岭,因东晋葛洪在此修道炼丹而得名,却不知“藏”着如此一个道院。 从侧门入,先见茶室,有茶客三五,在闲聊,在读书。右侧门口摆了一张小桌,桌旁放了10来个热水瓶,有一价格牌,明码标价:门票5元;龙井茶10元;素面10元。 -- 老先生,进去看看吧。门票只要5元。(见我,中年女子热情招呼。原来,她就茶室的服务员,兼售门票) -- 很便宜的,灵隐寺的门票要65元哩!上面有太极阁,是看西湖的好地方。(见我犹豫,又补充道) -- 抱朴与黄龙、玉皇合称西湖三大道院,还是全国二十一道教重点道观之一!(见我掏钱,她的介绍更来劲) -- 谢谢你的介绍。 进门,迎面一块巨大砖雕,上刻葛洪像,左右两侧写道: 一心学道 道无穷 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 缘有份 份外无求 非寻常楹联也!除了上下联的对仗之外,上联和下联还各是“接字句”。接字巧妙:“道”→“道”,“穷”→“穷”;“缘”→“缘”,“份”→“份”; 从对联看,对仗极为工整:“一”→“万”,“ 无”→“有”。最难得的是 -- “有乐”→“无求”。 上句中的一个“穷”字,一字双关,寓意深邃,“穷”,既可是“无穷”之穷,也可是“穷困”之“穷”。 遣词精美,涵义精深,将道教之教义几乎一“联”打尽! -- 修德筑道,修身养性,顺其自然,反本回源,修本心,得自我! 伫立良久,诵读几遍,自说自话了几句。末了,对准砖雕拍摄了两张照片。 西湖风景天下绝,但是,只顾观赏湖光山色,而不知道苏东坡、白居易、白娘子、苏小小……的故事,也不去欣赏西湖的精彩楹联,岂非只见“龙”,而不见其“睛”?-- 我曾经为金发碧眼的老外感到可惜。 “抱朴道院”的几个大殿,层层叠叠,依山而建,面湖而筑,风水极佳。大殿内外,香火袅袅,香客不断,不仅有道士,还有道婆(道婆头顶扎着特别的发髻)。 登太极阁,极目远望,俯瞰西湖,一无遮拦。 太极阁上,有一副楹联: 鸟语花香何处更求阆苑 山明水秀此间便是蓬莱 品楹联,看西湖,楹联为西湖作注,读之有味;西湖因楹联添色,观之愈美! 在道院内两处大殿,还读到以下两副楹联,内容砖雕楹联构成呼应。它们是: 休言万般皆非命 忍让一步即是运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德、善、平等、公正和自由,乃道教的核心思想。这几幅对联,作了形象演绎。 “急功近利,物欲横流,追名逐利”乃当今社会众生相之一面。这些楹联阐述的思想若能被广泛认同并施行,社会将是一块“净土”!-- 我天真地想。 -- 你好!你好! 忽闻招呼声,不过,声音有点怪怪的。 左察右看,不见有人与我对话。 -- 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又是一声) -- 别找了,是八哥跟你在说话呢!(过来一位道婆,笑吟吟地告诉我) -- 哎呦,先生福气不错,我们的八哥很少开金口。(另一位说) 抬头方见一只鸟笼,笼内一只黑毛红嘴的八哥在跳跃。 -- 他妈的!(八哥突然对我喊道) -- 啊?哈-哈-哈。 -- 不得无礼,鸟儿到底不是人啊!(道婆说) -- 上个月,道院请来了一位小青年,来此打工。闲着没事,他教八哥几句脏话,脏话,它一学就会。人学坏容易学好难,想不到鸟儿也一样……。(另一道婆说,面似有怨气) 我大笑,笼内的八哥,得意地朝我点头。 离开抱朴,过“炼丹古井”,欲登葛岭的制高点 – 初阳台。 -- 先生,你好! 身后又是一声招呼。发生刚才八哥的故事,心有余悸,不敢贸然作答。 待我回头,与我打招呼者,一男士也,五十出头,学者模样。刚才好像在茶室读书。 -- 不认识我吧? -- 不认识。 -- 我是你的“好友”呀!(重音落在了“好友”二字上) -- 哦?(心里嘀咕) -- 你当然不认识,我们未曾谋面过。(我心中越发狐疑) -- 你是……? -- 我是“天若有情”,你是“柳岸居士”吧? -- 哦,原来如此!你是我的博客好友。(恍悟,大笑) -- 想不到,今日能幸会于此!(握手) -- 隔三差五,读你的美文!就是没有见到过你的照片,所以,不识尊容。抱歉,抱歉! -- 你博文多,照片也多。刚才,你一进道院的门,就认出了你。在砖雕前,你站了好久,口中还念念有词,接连拍了好几幅照片。就没敢打扰你。 -- 哦! -- 你是“卸磨者”。我没有退休,还在拉磨呢。 -- 在哪儿拉磨呀? -- 在浙大。 -- 教美学的教授吧。 -- 是,副的。 -- 高深的美学理论,在你的博文里有深入浅出的阐述,又贴近生活,美文哟,我爱读。 我和“天若有情”,聊着,走着,来到初阳台,拾级而登。 -- 咦,你怎么空手,书本呢? -- 书本放在茶室。我陪你走一段,上初阳台,散散步。再回茶室。 -- 你真会找地方。我刚才还想,以后一定来此喝茶,坐上半日,中午在道院吃一碗素面。 -- 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来一次。 -- 没想到!好几百博客好友,能有缘见面的,就是你一个。 -- “万事随缘,缘有份”呀。 -- 是啊,虚拟世界不虚拟哦。 初阳台也是一个空旷的山顶平台,平台中央有别致的高亭,亭内竖着“初阳台”的石碑。并肩站在平台的东侧,我们聊着,保俶塔在望。 -- 今天,我从北山街上山,先仰视保俶塔,再平视保俶塔,现在变成了俯视。 -- 有意思。 -- 你每个星期读都来宝石山,我32年没来了。 -- 宝石山上很少有外地游客。 -- 可惜。应该在湖滨竖一块牌子,把宝石山,不,把西湖新十景做个介绍。 接着,跟“天若有情”聊起了今日登宝石山的心情 – 从山麓造像之“哀”到游山顶公园之“恋”;从塔刹之“慰”到英文翻译之“憾”;从林中松鼠之“惊”到画眉之“乐”;从楹联之“叹”到八哥之“趣”;从抱朴道院之“惊”到与你意外邂逅之“喜”。你看看,一路走来,三个多小时,“晒”了一把心情! -- “晒”字用得好,人家在网上晒工资,晒春节的庞大开销。你倒好,游了一趟宝石山,晒了一趟心情。 -- 旅游,重要的,除了风景,就是心情。 -- 不仅是旅游吧。人生重要的也并非是终点,而是一路上的风景与看风景时的心情。 -- 对。 -- 风景是红花,心情是绿叶。 -- 从美学效果来讲:红与绿相配,红的愈红,绿的愈绿,两者绝配,缺一不可。 -- 研究美学的,三句不离本行! “唿”的一声。一只松鼠,窜了下来,就在我们眼前的树干上,一溜烟地不见了踪影。 -- 松鼠下树,我们也要下山了。 -- 嘻嘻,幽默。 -- 我回抱朴,你呢? -- 西行,到栖霞岭。沿路标走,最后到岳庙,坐车返城。 -- 紫云洞去过吗? -- 去过,今日是旧地重游。 -- 也许,你心情还没有“晒”完呢。 -- 此话怎讲? -- 山上见不到梅花吧?还有一个“乐”在等候你哩。 -- 哪儿?什么“乐”? -- 别急!留个悬念吧。现在去,正是时候。我刚从那儿来。 -- 你把美学用到生活中来了。 -- 生活中留一点悬念,有时很美。 -- 哦。 -- 给你提个醒吧,那是一位名人的旧居。主人不是研究美学的,但是,他的美学思想,至今为人称道。 握别。 紫云洞,还是那个洞,比庐山的仙人洞大两三倍,洞外又见露天茶室。 --“杭州遍地皆茶室”。 栖霞洞是紫云洞近邻,洞外居然有一水井,井边放着一只水桶,游客居然能从井中汲水。一位杭州本地游客,见我惊诧的样子,跟我说,这水有点甜,你尝尝。尝了一口,果然! 下山,有一段路,“人迹罕至”。到了栖霞山的山脚,走过一排显得有些破旧的民居,未见“天若有情”所说的名人旧居。 -- 难道我没留心,失之交臂了?(正寻思) 已经快中午12时了,正在此时,一个圆洞门,出现在路的右侧,上面写着“黄宾虹纪念室”六个大字! 走进大门,见一白色的老者塑像,正坐落庭院中央,四周,梅花盛开,红的,白的,甚至还有一株白玉兰,也正值花期。 插入第五幅照片 入室之前,暗香袭来。心中果然一乐。-- “正是时候”哟。 【2010年3月22日初稿】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14-r1279050-journals.html2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