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上海三日 |
[游记]上海三日 |
2007-07-16 sina.com.cn |
上海三日 爱上一座城市,会想要搬到那里去。那座城市也搬进了我的身体:它的桥、高架路和地铁连通我的心与想像。 这是我第三次到上海,见到的与前两次有很大差异,因为上海太大,颜色太多。另外的不同在于,我是跟爸爸一起。父子出游,别有韵味。 在我看来,上海不应该被看作一个机会满地的地方。虽然一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都是冒险者的天堂,但经济大潮带来的文化与思维的变化,已经令毫无准备的赌博者失去在这里玩游戏的基本保障。现在到上海寻找机会的人,都是有准备的人。他们在这片大舞台上积极地展示自己,发掘身上的各种潜力。上海太丰富,以至于自卑没有任何发挥的空间,人们总是有些长项可以找到发挥的空间。 我是一个热爱行走城市的人,但每次到北京和上海都还是自然地带着朝圣的态度。如果说北京的权威与神秘算是祭坛中央庄重屹立的一尊塑像,去上海朝圣则是在一边行走一边寻找神的足迹。 出发之前我作了相当周密的计划。首先拼命完成几天中以及返回之后可能会急迫的任务,然后收集了大量在上海可以去的地方的信息。跟爸爸简单接洽之后,还要计划和老三、印子的聚会。和以往的历次旅行一样,我早早买好火车票,每天都上网在图行天下为我想去的所有地方定位并安排行车路线。这一次总共可以在上海呆三天,时间不长不短,需要好好安排。旅行这件事情,往往是真正前往的时候显得行色匆匆,准备阶段反而要花更长的时间。 爸爸这次休假是我去上海的直接动因。我本来是希望能尽量多地陪爸爸出游,帮助他安排路线,和他的朋友们聚会,了解很多城市的信息。我以后参加工作了一定很少有机会陪爸爸一起出去玩。最起初我是想跟爸爸一起去广州、珠海、深圳,爸爸还让我争取办理出境证件,跟他一起去澳门转转。我去 11月23日星期四,我在下午出发,到武昌火车站去坐火车去上海。11月27日星期一下午我和爸爸从上海南站登车返汉。卧铺来回,甚是潇洒,更为我对火车旅途的热爱增添了悠闲的味道。在去的火车上,众人高谈阔论,关于历史,关于社会问题,老少旅客皆有观点,谈笑过后,我出上海火车站,与爸爸江南会师,爷俩感受了瞬间兴奋。 舅舅的朋友安排了我们的住宿,并且带车接我们回住处。这一次我住在张华浜,是上海城区的北部,位于宝山区的南端。这一代是港口物流区,到处是货场,抬眼可见堆积如山的各色集装箱,上书“锦江快运”、“台塑海运”之类,还有些写着英文字,眼花缭乱。高架路上畅通无阻,下面的普通公路则行车不易,大量运输着集装箱的拖挂卡车飞驰来去。街边不高的楼房背后,是巨人般的集装箱货物装运塔吊,并且排列成行,十分密集。我们住处的旁边就是名为“张华浜”的运河,数艘驳船满载货物缓缓航行中张华浜在不远处汇入黄浦江,后者奔流不远便自吴淞口与长江汇流。这一代便利的水利条件使货物海运十分发达,我也第一次真正地有机会目睹繁忙的海运贸易是什么样的场面。 我们就住在舅舅朋友的公司所在地,是新华工业贸易园区内的一栋四层小楼。舅舅的这位朋友吕舅舅是一位很温和又很热情的老乡,他和几位朋友创立了一家小公司,专门从事废品处理和出口贸易,他们在这片园区中租用了这座楼以及边上的小货场。在小楼的一、二两层有他们的办公室,三楼则是居住和休息的区域,楼层之间是完全开放式的钢制楼梯。这里环境虽然不新,但很有工业味道,已经酷似SOHO的模式,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从三楼的小阳台可以看到不远处大片空旷场地上堆积的足有六层楼高的红色集装箱,全部属于锦江快运。由于相机故障,我没能仔细拍下这片贸易区的景色,尽管工业摄影的目标不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但这些工业风景、城市风光往往能有另类的神秘吸引力。 吕舅舅和他的家人以及伙伴们亲自下厨做了一大桌饭菜款待我们,他们在这里快乐地工作和生活,虽然风险随时都要应付,但收入还算可观,工作条件也比较悠闲,他们之间一直洋溢着温暖的气息,与难得的冬日晴天相互晖映。短暂的休息之后,我和爸爸联络了姑姑,准备去她家里看看。于是,开始了这次在上海的第一串城市旅途。 我对城市的喜爱并不容易简单明确地概括。在桥梁、楼房、通道之间,我很容易让心沉浸在这些看起来纷乱其实颜色很丰富的景色中。我擅长在城市中辨别方向,这帮助我避免迷路的无助、独行的孤单。我可以游走在人潮中,观察人们的共同表情;我能够用脚步检验街道是否足够吸引人。一路上狂读《巴黎,19世纪的首都》让我认识到自己有成为一位“闲逛者”的潜质。伟大的诗人波德莱尔认为,闲逛者是城市的文化群体,他们拥有足够的空闲和足够专业的视角,可以把一座城市轻松地解剖。很多人为19世纪的巴黎撰写各种“百科全书”,还有很多人在做城市调查者,甚至“间谍”。上海的颜色是20世纪末的,与19世纪末的巴黎虽然不同,但精神上似乎有着同样的意旨。一座城市在飞快的发展中,现代化成果随时可能被迅速抛弃,如同本雅明笔下的巴黎拱廊。但这样不可思议的淘汰能力也正论证了城市作为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学意义的整体,拥有难以描述的奔驰向前的能力。上海在我的眼中,不仅仅是经济的龙头、文化的剧场、思维的展览会,更是一首文艺的曲子,一个可以令人借助环境来重新阐释自己的气场,一座让人情愿带着疑惑祭拜神灵的庙宇。上海还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人、地点都一样,是一个被拉长的本体,需要分段去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姑姑夫妇两人三年前离开家乡到了上海,依靠自己的能力寻找立足的机会,姑姑活跃在平面媒体行业,姑父与他人合作从事会展工程设计和施工。去年我到上海的时候,在他们租住的小屋住过一夜,当时他们以及完全成功扎根,并且把儿子接到上海来。今年他们换了租屋,比去年的大了一倍,还把姑父的母亲也接过来了。现在一家四口人在上海很快乐地生活,信心十足,充满希望。爸爸已经三年多没见到姑姑了,这一次非常期待亲人团聚。 我和爸爸从张华浜附近逸仙路高架路下面的公路边坐上公交车,经过约半个小时到达地铁三号线的北端起点江湾镇站。附近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小的城市中心,与我们住的张华浜地区完全不同,充满了生活气息。地铁是超大城市的大动脉,连接起城市的高级中心点,将人群输送到各个城市次中心,分散和收集出行的市民。人的流动背后是发展动力和注意力的流动,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相当于有了一种新的加速资源配置的方法。地铁带来的地产增值惊人,普通居民选择住处的时候也尽量争取靠近地铁站点,姑姑租住的房子也因为距离地铁三号线虹桥路站很近而比其他地方的租金要高。从江湾镇站到虹桥路站在轻轨列车上又经过了半个小时。地铁车站已然成为商业热点,大站都设有巨大的商铺群,还有各种通道与街边的商业大楼相连。即便是人流不多的小站点,也都会有两家左右的报刊杂志店面、两个左右的西点、饮食店面和一两个出售其他商品的小书店。在上海很有名气的季风书园、明君书屋也在地铁站中多有布点。我很喜欢坐地铁,这里的地铁泛指所有城市轨道交通。尽管经常有很多拥挤现象,但大段的非上下班时间里,地铁的气氛还是很不错的。地铁毕竟是大城市远距离交通的产物,说整天在地铁上享受似乎也太多了点小资心理,无论怎么说我也是一个游客而已,市民与我的体会自然不同。如果我居住在一个有地铁的城市,我完全可能会选择一周找一天花点时间专门坐上去找感觉。通道是城市的血管,人们有理由把自己当作巨大身躯中的一枚红血球。 姑姑从中山公园方向也坐地铁回来,我们在出站口就见面了,热烈拥抱。她现在在上海法制报社做记者工作,上海法制报好像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报纸。沿我去年走过的旧路穿过一个小区,再横跨一条马路之后,就进入了姑姑现在租房所在的小区,这里很有点温馨的感觉,草木颇有绿意,令见惯了北方冬日枯枝的爸爸有点惊喜。姑姑家搬离了原来的单元,现在房子面积比以前大了近一倍,姑父的母亲现在和姑姑的儿子一起住一间屋子。姑父也在家,刚从苏州完成会展设计的监理工作返回。我们四个人坐下就聊,聊了有两三个小时。姑姑给我看了她因工作关系认识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团队出版的《市长》杂志,是一本装桢华丽、很有噱头的刊物,对我来说不值得一读,但该杂志的编制方式很有意思,能把全国各位市长、副市长作为专门的采访对象,确实具有比较高的规格。不过说实话其中的城市专栏那些文章真是写得不怎么样。可能全国众多的杂志当中就是存在这么一种杂志,其目的不在文章本身,而是追求整体的观感,并且不是专业的艺术观感或者媒体观感,而是有杂志之外的高妙含义。 爸爸和姑姑聊了很多关于艺术实现价值的问题,我听了有些认同也有些担忧。但从爸爸的角度来看,这几个小时聊天打开了他的思路,爸爸发现,艺术创作完全可以借助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价值的发现。他和伙伴们从事的甲骨文艺术研究和创作,如果经过足够的商业包装,形成稳定的信息渠道,完全有可能一炮打响。毕竟上海是一个信息爆炸中的城市,这里是注意力的天堂之一。姑姑几年来在报业摸爬滚打,结实了很多经营各种形式的商业的朋友,还与相当多的官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她的了解来看,在上海可以有爸爸的新舞台。她面带笑容地劝爸爸早日放弃枯燥无聊并且不再有任何发展余地的党务工作,来上海创业。爸爸确实受到了触动,这一次出行使他在艺术创作之外解开了很多题目,这些题目都是对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否被认同以及能否可能被认同的怀疑。 姑姑说艺术品需要炒作。这句话使我有隐忧。其实这句话本身一点也没有错,但我更希望爸爸从事的艺术可以形成商业模式,而不是仅仅交给一家所谓的文化顾问公司去炒作而已。艺术本身需要信息沟通,需要吸引注意力,换句话说是需要解释,但这种解释并非夸张的描述,尽管很难区分是否做得夸张。从我几年对商业管理以及奢侈品、艺术品行业的少许了解来看,无论如何,离开牡丹江才可能为甲骨文书法艺术提供更大的空间。姑姑则在经验上告诉爸爸,这完全可行而且十分必要。我想,姑姑可能也了解我的忧虑,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在没有不可预见性的机遇出现之前,我们可能必须要借助职业炒作渠道。 上海是个能够改变人的地方,与此同时,这座城市也在迅速地被人们改变着。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淘金的人们不经意间形成了一股合力,人们积极创新,联络,建立信息网络,使观念汇聚并产生聚变。这里最能震撼人心的便是意识,这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灵动的一部分,它指引人们以敏锐的眼光看到其他人不曾看到的东西,进而使人们为了实现追求而义无返顾。爸爸感觉得到,姑姑浑身充满激情地在工作,她日夜赶稿,白天在偌大的城市中东奔西跑,采访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学者、政府经济与法律部门高级官员。人在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时,毫无疑问地干劲会加倍,在工作中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全部力量。正如姑父的母亲说的,全家到上海来工作比在牡丹江要快乐得多,因为他的儿子夫妇两人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一起吃了一顿精致的上海本帮菜以及忘我地推杯换盏之后,我们暂时告别。我和爸爸坐地铁返回张华浜,姑姑的极其有教养的小儿子和我们说再见,一手拿着我给他的SUGER糖。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没有糖,我的旅途会少一半的韵味。我和爸爸返回张华浜时错乘了一趟只走高速路的公交车,两人只有在距离住处还有15分钟步行路程的一个站点下车。这里俨然是附近地区的中心,有商场和宾馆,一家国美电器门店已经打烊。因祸得福,多走的十几分钟路程,使我和爸爸饱览繁忙的张华浜运河以及不停工作的岸线货运塔吊组成的工业风景。吕舅舅公司的房子不新,但是旧到正好让人觉得可爱的程度。走上层次交错的钢铁楼梯,在我们住的三楼先会看到一片开阔的小房厅。如果我是这里的老板,我会喜欢在透明玻璃桌子上面摆一杯摩卡,然后读一会儿书。身边的小阳台投进工业区里特有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7f855d010007dz30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