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2007年11期)漂浮在洞里萨湖上的"吉普赛人" |
[游记](2007年11期)漂浮在洞里萨湖上的"吉普赛人" |
2008-05-22 sina.com.cn |
从金边到暹粒,这趟全程只有40多分钟的短途飞行,其中大约有20多分钟,飞机都是在洞里萨湖的上方穿梭翱翔。透过麦道DC—9的玻璃窗,我看见它形如葫芦,东西窄、南北长。亚热带的骄阳下,湖面波光似平静的镜面点点闪辉,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块巨大翡翠。 大地上的天然弹簧 在高棉文中,洞里萨湖意为“大湖”。关于此湖有个流传久远的传说:相传在湖底住着一尊NAGA七头蛇神。有一天,蛇神的女儿要嫁给印度王子,但苦于没有嫁妆,心急如焚,七头蛇神便大嘴一张,把所有的湖水给吸干了,转眼间,在河床上变出了一大块肥沃的土地,成为女儿丰足的嫁妆。从此,NAGA蛇神一直驻守此湖,平时任凭湖水高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他便张开大嘴,用力吸尽湖水。 这“一呼一吸”带来的变化与影响是有趣的:当雨季水涨时,湖畔码头离暹粒市区只有区区9公里长;可旱季一来,湖面急遽缩小,码头离市区的距离又拉伸成为17公里远。当天下午,我坐上了从暹粒到洞里萨湖的旅游专车。汽车就在这尘土飞扬的17公里黄泥土路上颠簸摇晃,柬埔寨方面配的华裔导游小何半开玩笑般介绍说,这条路当地人叫“马沙鸡路”,“马沙鸡”在东南亚地区意为“按摩”。 一个多小时后,我站在了洞里萨湖畔,眼前是一片简陋而贫困的景象:近乎原始的黑乎乎的吊脚茅草屋,一大堆报废的木船横七竖八堆放在岸边,衣衫褴褛的儿童成群结队四处伸手向游客乞讨,一股股鱼腥味随风袭来。但是,他们的脸上似乎并没有哀伤。 水上的吉普赛人 大苟的机动船开行在沉静的水面上,我耳边除了马达的轰鸣声外,只有风声与水声的交响,水上人家一栋栋的破烂的竹房或茅房在我身边一一滑过:学校、餐厅、杂货店、警察局、诊所,甚至还有一间顶着十字架的基督教堂。这些功能齐备的建筑物,在波浪中竭力保持沉稳与宁静。水上人家似乎早已习惯自然地进行自己的活动,刷地、洗澡、理发、修船等等,犹如看不见外来者的注视。一些飘浮的猪笼子紧挨着人们住的竹房子,几只肥头大耳的猪正你拱我攘,随着水波的晃动哼哼唧唧、摇头摆尾。幼小的儿童成群结队在水中戏嬉玩耍,全然不顾四处用英语、柬语书写的红色警告标志:“小心鳄鱼!” 这就是我到访的仲克烈村,一个主要由柬埔寨人与越南人混居的村落。“这个村子有500多只漂在水上的船房,居住的全是越南难民,人数约有4000多人,柬埔寨有8000多人,他们大多定居于陆地上。”通过翻译,大苟边开船边想了好一会儿,才为我拼凑出这个国际村落人口分布的大概。我知道,这些飘在水面的房屋,下面全都绑着竹子,想要固定的时候就抛下锚,想走了,就拉起锚,随波而去。所以,在当地,所谓的村子其实只是一个方便的称呼,实际上没有任何行政上或者宗族上的约束。在任何聚居地,随时有船家加入,也有船家离开,自由来去。村子本就是漂泊的。一户人家,甚至几十户人家,一个时候在这个地方,一个时候又在那个地方,而一切,全取决于洞里萨湖水位的高低。 “难民”,不过是我们给予的称谓。看上去,他们更像水上的吉普赛人:随然漂泊,依然快乐。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8718901007uro.html32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