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五欧元背面的图案-加尔桥 |
五欧元背面的图案-加尔桥 |
2011-08-28lvping.com |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加尔桥(Pont du Gard,嘉得水道)位于尼姆城北边20公里,从阿尔勒开车过去需要40多分钟,这也是我们今天“一日游”最后的一个景点,路上迷迷糊糊地睡了一小会儿,也为最后这个目的地养精蓄锐。 加尔桥因跨加尔河(Gard River)而得名,它是尼姆(Nimes)到于泽斯(Uzes)50公里引水道的一部分,也是古罗马时期建造的最高和保护最完好的引水桥。1985年加尔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1月1日发行的5欧元采用的就是法国的加尔桥作为背面图案(也有人说只是相像,不真是加尔桥)。 加尔桥共有3层,49米高,当时每天输送20万立方米的泉水到尼姆城中的公共浴池、喷泉和私人住宅。虽然从于泽斯到尼姆的直线距离只有20公里,但中间有一些难以跨越的山丘和谷地,只能修建引水渠绕道而行。全长50公里的水道只有17米的落差,用以保证整个水道中泉水能自然流淌,而无须其它额外的动力设施,其工程设计的复杂和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引水渠的整个坡度是3000:1,即3000米落差为1米;而加尔桥的坡度竟达18241:1。 像大多数罗马引水道一样,它绝大部分(35公里)是在地下,地上部分占一小部分。泉水从源头流到尼姆城需27个小时。 下车后我们走了好一阵才到河边,大太阳当空,暴晒无比,路上没地儿躲没地儿藏的,也没一点儿树荫,见到清凉的河水那亲切劲儿就甭提了,真想一猛子扎进水中。 据出土文物考证加尔桥大致建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公元40-60年(相当于我国的东汉时期),由800-1000名工人花了15年建造完成的。下宽(9米)上窄(3米),梯形结构。3层中每层的拱洞数各不相同,下少(6个)上多(35个),能够分散压力。 1743-1747年在加尔桥最底层新建了这座能过马车的跨河大桥,这一举措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批评,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1870年)就是其中一员,他愤愤地说:“这是为18世纪保留的、让其丢脸的‘纪念碑’”。 从最底层的公路桥上仰望由石块垒砌成的引水道。据记载,大桥建设中没有使用灰泥和固定夹具,完全是靠精确的切割和石块间的摩擦力支撑起了大桥,有的石块重达6吨,整个大桥共用5万多吨石头,真佩服当时罗马人的施工水平,堪称是举世无双。 墙上凸出来的石块是用来支撑脚手架的。 从公路桥上向下张望,下面有划船、游泳、跳水的游客。看到旁边的人都趴在矮墙上往下看,这条狗也着急了,想看看下面是不是有什么好吃的。 站在桥上举目远望,湛蓝的加尔河水,湛蓝的天。游泳、避暑的人都在远处水较浅的地方,桥下多是游船和勇敢的跳水人。 桥下深蓝色水中的游船。看到几个十来岁的小孩站在悬崖上轮流往下跳,下去后又游上岸,爬上悬崖接着跳,勇敢无畏。 下到河沿,仰望加尔桥,在暴晒、逆光的条件下照了几张,效果都不是很好,也算是应付地“交了差”。 加尔桥建好后也吸引了不少名人来此一睹其风采,法国思想家、政治家、作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1738年参观后曾说:“我看到的是一座用双手建造的丰碑,它的伟大超乎了我的想象,这是我生命中唯一一次,只有罗马人才能建造出这么完美的杰作。在如此荒野孤寂的山谷中呈现出如此宏伟的建筑使它更加令人钦佩。我斗胆地漫步在这座建筑上,我脚步的回声仿佛让我听到了建造它时千万个敲凿石块的声音,感觉自己渺小的就如同广袤大地上的一只昆虫。我对自己叹息道:‘为什么我没出生在罗马’。” “巨大的、坚实的、难以想象的建筑矗立在你眼前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凝视着它,体会它的高贵、完美和伟大。”这是英国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年)1884年参观后发出的感慨。 在这儿逛了大约45分钟,如果不游泳的话时间差不多够。看到有些游客爬到桥的第二层引水道上行走,那得需要些胆量和时间。 4点半离开加尔桥,结束了第一天的“南法小镇一日游”。上车后让司机“可乐”把我们直接拉到阿维尼翁城中,想再去感受一下戏剧节的气氛。 更多照片请访问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750-r1332095-journals.html22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