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石块绘制的油画村庄-樟脚村 |
石块绘制的油画村庄-樟脚村 |
2011-08-30lvping.com |
樟脚墙石美, 村小风景好。 女娲有遗石,“赤壁”何须烧? 村庄座落于闽南泉州惠安、仙游三地交界处,泉港区西北角朝阳大道旁。据传村头有颗700余年的老樟树,人们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樟脚村因而得名。这大樟树如今已倒多年,于今无缘得见。 由福州往晋江的路上,顺路拜访一下这个在福建摄影界极为出名的小山村。 由福厦路转入朝阳大道,行约13公里处。起起伏伏,道路变得有些狭窄。翻过一个山坡车头向下,俯冲入一个小山村。 道路两旁,全是新建的新居。车子顺着村中的村道,辗转盘旋几处弯路,停在一户人家门前的空地中。 带路的张老师:到了,这就是樟脚村。 略带疑惑的我们,随着张老师,转过几个屋角。一个古朴的石头垒砌的村庄出现在我们眼前。 走进这一片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人们不由得把脚步放得很轻很轻,目光游移的很慢很慢。生怕惊扰这一处在喧嚣城市里难得存在的宁静,怕惊动油菜花上,那只在阳光下起舞的花蝶,也不忍打扰这一份安详和谐:那坐在屋旁石阶上晒着阳光静静养神的老人,以及小路边,青草旁守望的土狗......。 古老的石屋,古老的传说连同她的故事一同即将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庄。石头垒砌的房屋已经支撑了数百年。这里的石屋往往建得离地两米些许,石梯由片石第次垒砌而成。楼下做储藏间,楼上做住房。既是冬暖夏凉,又干燥宜人。 房屋随山而建,小路依势而升。 虽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也是“石屋红瓦,古意斑驳,历经百年沧桑”。 彳亍在狭窄的村道,两厢墙壁,触手可及。 一家一家之间,都有石卵台阶相连。一般房子都石砌到顶,也有山墙上面部分垒土坯的。这里砌墙用的石块,全部都是取自附近的山石。 村中很少年轻人,大多是老人与孩童。这里的很多石头房高不足2米,房屋的面积大仅10余平方米。依山就势,连成一片。站在高处,望着这重迭菌集的石屋,虽说色泽斑斓陆离,却不显得扎眼。石屋结构朴实内敛。既赏心悦目,又适合画笔和镜头的描绘。 两只灯笼古色古香,与泥墙上的土坯一样,透出那样的质朴,和民俗的传承。 人们说:拍古建筑,雨后效果最好。几天以后恰逢春雨绵绵,几位朋友相约驱车又进樟脚村。 雨后的村庄,就是不同。湿润的瓦面、斑斓的石墙,色彩分外凝重。 石屋的山墙,参差交错,重叠屏障,色泽鲜艳得犹如油画的调色板似的,更显得五彩斑斓。 同样的场景,被雨湿润之后,的确不同凡响。 历经岁月的洗礼,石墙已是一片斑驳。墙上那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块,呈现出来的红褐、灰白、赭黄、藏青的各种色泽,在散射光下,那么多姿、绚丽、缤纷。这些丰富的色彩加上造型别致、错落有形的石屋犬牙交错,层层重叠,俨然一幅古朴、沧桑的油彩画。 不少地方的美术家、摄影家来过樟脚村古民居之后,都不由自主喜欢上了这个如油画般美丽的乡村。 传说这些石屋始建于清初。 当初村民在山上开山采石,由于石块太大不好运输,当地村民用柴木用火烧上几天几夜。石块烧酥后,再敲成小块搬运到村建屋。 用火烧过的石头,里面含的金属元素一已然充分氧化,加上年代久远,日晒雨淋,才形成我们所看到的五彩斑斓石屋、石墙。村中小巷很是逼窄,窗户、门户也很狭小。道边青草青许许,点染古村焕发勃勃生机。村中地势落差挺大,人工砌就石崖,其上道路逶迤、石屋层叠。 年代久远的标语,还历历在目。显出这里人们性格的平和。 石屋层层叠叠,幢幢首尾相连。间或有阳台挑出,是由石墙里预先砌就的石条铺成。为了加固,下面往往还用石柱顶起。 这样大的场地,在山村里可不多见。 村里的小路,盘旋上下,曲折极致。道路两旁石屋犬牙交错。 村民砌屋时,往往依山就势。因地势陡峭、逼窄,建屋规划时,上下左右都不讲究布局。许多人家,就在一个住宅里,要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还得上几级石阶。 像这样,建在平地。能够围成院落宅院的,也是少数。 红褐色的瓦面为了防止被夏天经常光顾的台风刮起,上面压上一些青砖。这与色泽斑驳的石墙,十分和谐。 像这样用条石搭建的院墙,大多年代并不久远。而右侧的院墙和左侧的耳屋,却是石块磊成。倚在院墙边的石磨盘已磨损得棱角圆滑。这一切仿佛正在诉说这古屋,修缮后的新生。 光怪陆离的村庄,吸引了大批的摄影、绘画爱好者,前来采风。 村中许多小巷,径直就从石屋内穿过。通道上方构筑的空间,俨然成为住宅的一部分。鲜嫩的绿色映衬斑驳的山墙、暗红的屋瓦,古朴之间又显得生机勃勃。 房屋之间实在挨得太挤,上一层的屋门,竟开设在下一层的瓦顶。 年代久远的石屋,已然倒颓。斑驳的石墙,将曲折的小径,围成迷离的石阵。绿藤攀附石缝,青草布满空地,他们肆意向空间伸展。 石墙倒塌之后,遗留的火烧石石块也是宝贝。一它作为基材,加上水泥盖成的新屋,还是保留了樟脚村的建筑特色,却也别具一格。 有些后盖的房屋屋顶,灰瓦演变为藏青色,和着原来石屋红褐色瓦片,却也十分和谐。 樟脚村的窗户和门户,大抵十分狭小,是为了抵御台风?还是防止夏日高温?却已不得而知。 村中的老农妇,依照闽南人的习俗,大抵头戴方巾。红色的头巾和着斑驳的石墙,古朴的土坯,倒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此间,房屋之间的空隙,极为逼窄,除却正午时分,阳光大抵只能照射在屋脊上,巷道中间仍旧阴冷而清幽。 这些用水泥和火烧石构筑的石屋,大抵是改革后的产物。 虽然属于当代的“作品”,但整体风格依然颇为协调。 还是这些原汁原味的“原作”,更具有欣赏价值。 显然,住在这样的旧屋中,是很不舒服的。 因此,村中这种旧屋越来越少,也是符合社会进步的规律,是可以理解的。 你看连这“二手旧屋”,也不受村民的欢迎。颓败、闲置的大有“屋”在。 这是进入旧村的主干道。还是: “壁上石花斑且艳,风景旧曾谙。” “人踪寂灭青草生,石径苔滑绿色新。” 大多石屋门窗紧闭,青苔衻生。 间或有人出入,大多也是老人。 野花、青草虽是茂盛,也掩不住空屋的寂寥。 村里这类古屋,剩余者寥寥无几。村民向往新生活,改变居住环境的愿望犹如春潮澎湃。旧石屋在社会进步大潮的涤荡下,已经来日无多。 这是村中最老的老人,传闻已经年余百岁。 听说当前老人仍独居此石屋,衣食住行,事必亲躬。 村民云云:尽管人活百岁。如此,情何以堪?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2680-r1332324-journals.html20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