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阳小城美如画 |
阳小城美如画 |
2011-08-30lvping.com |
万山叠翠,济桥烟柳,山川秀媚,如诗如画。索河畔的小城更有一番迷人的丰采。阳春三月,万花吐香的美好时节,我和朋友乘车,穿过井渠纵横、田连阡陌、绿树新房的农村新景,首先来到了古荥阳城的遗址。这座故城位于郑州郊区的古荥镇西北隅。荥阳,战国秦庄襄王元年伐韩国后,始称荥阳邑,因位于荥泽荥水之阳而得名。它东有鸿沟沟通淮泗,北依广武山、濒临黄河,南面遥望京、索,西过虎牢关接通洛阳,地势险要,为南北之绾毂、东西之孔道。历史上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曾鏖战于此;战国时,秦拔荥阳遂置三川郡,并设敖仓于广武;秦末农民大起义,假王吴广曾奉命监攻荥阳;楚汉之争,双方更是屡据荥阳,争夺激烈,最后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成为结局。 登上故城墙俯视迹貌.古荥阳城早已面目全非了,但它那雄伟的气势仍足以使你感到当年激烈战争的氛围。故城现存城垣略呈长方形,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500米,周长7000多米。残存城墙最高处加米,上宽10米,基宽30米。城墙系板筑而成。城墙西有三处缺口,当为西门遗迹。 现在的古1693旧荥泽县城,只有古荥阳城的四分之一,系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为避水患,从东北8.5公里处的黄河南岸迁来的。 车回路转,我们抓紧时机,又来到了素有“东连吴越,西控秦蜀”美称的当今荥阳城。这座城位于县境中部、索河之滨,东距郑州27公里。很早以前,索氏兄弟居此,故有大索城、小索城之称 (小索城是春秋战国的古城,位于老城北2公里处张楼村)。春秋名大索城,东晋称大栅城。元嘉二十四年、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豫刺史崔白,自虎牢关移州于荥阳,改筑荥阳城。北魏太和17年(公元493年)为荥阳郡,县移治于此,称荥阳城。地势中高四面低,形如大龟,有金龟戏水之称。玄武中镇,蛇道四达,是个地灵人杰、钟灵毓秀的宝地。从北魏到中华民国历代年间,相继设置州、府、郡、县。其中唐武则天时荥阳更名,为武泰县。1948年至1954年设郑州专区,荥阳设县,1994年4月5日县改市至今。 我奋力爬上东街的古炮楼眺望,远山如黛,沃野似脂,好一幅美好诱人的山水风光画卷;眼下小城,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看下去真有点绿树城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花园秀色呢! 从城南绕东到城北,历代建筑修葺的城垛、烽火台,随着战争的狼烟早已逝去,而沿河修建的古城墙有的还在。人民大石桥和索河大桥中间的青砖垒砌、白灰勾缝的古城墙,虽已斑驳陆离,蒿 草丛生,苍凉萧瑟,仍不乏威严壮丽、古朴雄伟之气势。从人民大石桥到二仙祠的古城墙虽脱去了青砖白缝的外衣,但夯土层层,板筑块块,依然坚固地支撑着壁立的黄土高墙,更显得森严壁垒,蔚为壮观。 我抚摸着城墙上的古砖、瓦砾,回忆着历史在这里刻下的深深痕迹。明末农民起义浪潮风起云涌,席卷全国。崇祯八年(1635年)初,一部分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30万人的领袖们,集会荥阳县城蚂蚱庙(今南街市印刷厂),共商作战大计。会上,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作战方案,打破了明朝军队的进攻计划,在政治和军事上给明朝统治者以沉痛的打击。三百多年过去了,神州历史已经证明,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为历史变革所作的贡献名垂千古,永照人间。 环绕古城的索河,傍着雉堞逶迤的古城墙,斗折蛇行,蜿蜒北去,好似一条白色的绸带顺风飘曳,浮光耀金,静形沉壁;两岸花红柳绿,碧野凝翠。岸边不远处的桃林,暗香浮动,蔚若锦霞。早春时节,落花缤纷,流水潺潺,满河的鲜花飘浮,索河如火似霞,恰似一条美丽的“胭脂河”,的确是一处恬淡、清静、野趣盎然的“世外桃源”。 “济桥烟柳”,由唐朝尉迟敬德亲自监工所建,原是荥阳的十大胜景之一。该桥虽已荡然无存了,但可给人们留下细细的思索和玩味。一条丹壁百尺,波光动容的索河,把县城划了个一分为二。人民大石桥和索河大桥,像两条横卧的彩虹把县城又巧妙地连贯起来,水陆交融,浑然一体。当我置身在桥上俯视时,索河两岸风光尽收眼底。闲暇时分,邀几位好友,把盏河旁树下,浅斟慢饮,纵论春秋、诗文、天地,甚至文苑的风流,可谓是极难得的享受。 倘佯于城郭,内外,我似乎闻出一种馨香的文章味来。寻常陌巷、书香门第,以及那些颇具特色的文庙、关岳庙、城隍庙、忠义祠、 节孝祠、罗公祠、二仙祠、纪公祠、魁星楼和聚远亭、皇华亭等建筑,组成了一部丰厚的小城历史。可是战争的浩劫摧毁了朴素典雅、气势雄伟的庙、阁、祠、亭,飞舞的狼烟吞噬了绿色的山河。现在小城古建筑物虽所剩无几,但也各具特色。曾为中国封建政权统治全国的基点,民呼“父母官”的县衙,仍保存比较完整,这座建筑群,按照“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的传统礼制规格建筑而成。近看,院落整齐,厅堂轩敞,青砖铺地,廊道相接,古柏掩映,修竹托衬,更显得古朴幽雅;远观,飞檐凌空,翘角卷云,高低错落,浑然一体,给人一种肃静、威严之感。但这里也不知有多少冤鬼被带进了阴曹地府。 原来古城老街很有特色,一色的青石板路由低到高,好似一匹匹绿色锦缎铺在街中,潮润润的,起明发亮。街道两旁,是密集的古老旧式房屋。现在的青石板路早已被明净的柏油马路所替代。斑斑驳驳的老式旧房,有的也谦让给窗明几净的现代化建筑了。 但城里古风犹存,丹桂飘香,浩渺迷离,整座古城都弥漫在一派氤氲的香韵里。怪不得历代文人雅士前来探胜、寻觅、赋诗、作画。仅唐代就有李商隐、刘禹锡、王维、李白等大诗人前来荥阳游览,留下了许多名诗佳章。白居易在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在《夜宿荥阳》诗中日:“生长在荥阳,少小思乡曲;迢迢四十载,夜到荥阳宿。当时一十二,今年五十六;追恩儿戏时,宛然犹在目。归去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可见诗人从小就长在荥阳,十二岁外出,五十六岁又故地重游,他是多么留恋荥阳小城啊! 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一方热土造就一方人才。小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始终充满着灵气。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626年)间,县城小西街先后有五人中举,因名“五桂街”。以后历代在朝和地方为官的就更多了。近代和现代的文官名将层出不穷,闻名于世。如韩风楼、董天知、丁云青、楚端庆、张永其等。韩风楼,1904年赴日留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任贵州督署参谋长兼贵州卫戍司令、讲武堂长;1924年任西安卫戍司令;1927年任张学良总部顾问。抗日战争中期,蒋介石曾派人来荥邀请风楼出任“长江要塞司令”时,他以年高荒疏婉言辞绝。1944年荥阳沦陷,日寇再三来荥邀请,均遭拒绝。同年,朱德总司令驰书风楼,要他协助抗日工作,韩以绅士名义,巧妙掩护我过境人员。1951年被邀为省人大特邀代表,后又任省政协首届常委、省政府参事等职。董天知是荥阳学生中投身革命最早、斗争最坚决、牺牲最壮烈的革命英雄人物。1940年8月20日,在百团大战中牺牲于山西石坪岭,安葬在平顺县的卧龙山下。1954年天知的遗骨从山西迁葬邯郸时,杨尚昆亲笔为纪念碑题词:“英雄横贯比千岭,壮志常存鸭绿江”。矗立在漳河之滨的墓碑,可与山河永寿、日月增光。这些文官、武将的名字永远离不开故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们的英灵将永照荥阳古城。弹丸之地的“人才摇篮”,为什么荟萃人才,名闻于世?有些人归功于文庙风水,也有些人则归功于小城地占金龟、龙脉。其实,实实在在倒应归功于荥城兴盛的教育之风和丰厚的地方文化积存。位于古城的荥阳第一高级中学,为我们的祖国输送了很多人才,作为荥阳人,应引以骄傲和自豪。 穿过长桥,来到小城新区。这个区始建于1978年,1983年底,县政府由老城区迁入新址。看上去,新老城区好似两个天地。新区似乎与古老无缘,全是一派风姿万种的现代新潮。笔直宽敞的长街,竞相媲美的高层建筑,星罗棋布的工厂,新开发的科技园区,以及由街树路灯谐趣而成的现代气派,给你一种错觉,似乎不在小县城,而是置身于大都市。在历史与现实如此迥然有异,而又相得益彰的氛围之中,竟然迷失所在,不知自己是今人还是古人,或许应该说:“不识小城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了。 岁月嬗递,光阴如梭。小城胜景的消亡残留,使我无限忧伤、无限怅惘。但我愿这里的名胜遗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以修葺再现、重放异彩,永远为祖国增姿添色,永远为人类增趣造福。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842-r1332332-journals.html2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