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黄花沟游记 |
[游记]黄花沟游记 |
2007-07-18 blogcn.com |
黄花沟游记 今年8月16日到18日,到呼和浩特开会。会议结束后,会议承办方安排了一次旅游,与草原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虽然说起来我的东北老家离比较近的草原只有几十公里,但一直没有机会看看真正的大草原。家乡的草原都载畜过多,过度放牧,因此严重退化了,据说都只能看见深绿色的草根,最茂盛时草高度不超过10公分。因此对于保存完好的草原,我有着比较强烈的向往,同时也是希望能看到保存得比较好的草场,以缓解我对于我们国家草原退化的担忧,多少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 呼和浩特市区很一般,几个景点都没什么可看的。有个五塔寺,又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很小的一个景点,塔也不高,塔身刻满了佛像,据说有1000个之多。去的比较晚,已经关门了,在景点外面匆匆看了几眼就走了。昭君墓,也就是“青冢”,在离市中心10公里左右的地方,但因为时间紧,也没去。呼和浩特市里有好几个“召”,如席力图召、大召等。“召”在蒙古语中是“寺庙”的意思。呼和浩特整体上象内地一个地级市,整个城市不大,不繁华,街道也不够整洁,感觉上不如我后来去的海拉尔和满洲里。我们也到商店里买纪念品,觉得没什么可买的,都是工业化加工出来的雷同的东东,只买了一点奶制品。 那天中午,吃过中饭后就出发,目的地是辉腾锡勒草原,辉腾锡勒草原是呼和浩特附近保存的比较好的草原。我们要去的是辉腾锡勒草原上的黄花沟景区。辉腾锡勒草原位于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中旗,在呼和浩特东北150公里处。“辉腾锡勒”为蒙语,意为“寒冷的高原”,草原的海拔1800多米,方圆近100公里,据说有99个天然湖泊点缀在碧绿的草原上。一般来讲,每年的6、7月份是当地旅游的黄金季节,到了8月雨水比较少,草就会有些枯黄。幸运的是黄花沟景点的人打来电话说由于前两天我们开会的时候这里刚刚下过一场持续了3天雨,所以草长得特别好。 大约2个小时的路程,一半是高速公路,一半是普通公路,总体上交通还是挺不错的,翻过一些丘陵,总体感觉在爬坡。路边的景色乏善可陈,如东北的普通平原地区一样,路边是大杨树和农田,高高低低的山坡,缺乏绿意,昏昏欲睡。睡了一阵子,忽然停车了,有人喊“草原到了”。睁开眼睛一看,眼前就是绿油油的漫无边际的大草原,我的心一下子雀跃起来,大家一哄都下了车。别人兴奋的大喊:“风车”,我顺着喊声转头一看,车右边山岗上是一个大型的风力发电站,有几十台风力发电机,错落排开,白色的机身,在阳光下分外耀眼。发电机大约有30多米高,叶片大约有7、8米长,叶轮慢条斯理的转着。据导游说,这是内蒙古比较大型的发电站,但没有说到底有多大的功率。我在汕头倒也看过风力发电站,但那个是在海边,规模可能比这个大,不过毕竟风景不同,一个在海边,一个在草原上。我一直比较怀疑风力发电的功率、效率和稳定性,因为在我看来,虽然这些叶片虽然很大,但以其当时的风速来看,其输出功率不会大到哪里去,风力发电场似乎更像一个形象工程,在草原景点附近建设一个风力发电站似乎是为了吸引游人,也许也可以供给附近的旅游景点的用电。 导游说这就是景点的入口了,大家争相站在风力发电场前拍照留念,我也让同事给我照了一张,后来发现我是嘴歪眼斜,丑不堪言。可能是刚才睡着了,忽然醒来,弄得面部肌肉僵化,眼光迟钝。罢罢罢,老子本来形象就不佳,难看也就算了。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是来看草原的,可不是来看自己的,俺可不是极度自恋的人,只要别人不抗议,也就不管他。 上车,继续向景点中心进发,路上两边都是绿油油的草场。草场的地势非常平缓,长满了20、30公分高的青草。草原上风很小,青草也像悠闲的牛羊一样微微的摇晃着,那种碧绿,真的是无边无际,让人神清气爽,似乎能嗅到青草的气味。远处起伏着一些山峦,将那种纯粹的绿色像幕布一样延展在我的视野中。山坡上散落着大群的牛和羊,都在悠闲的吃着草。还有一个牧民赶着一个大马群,从我们眼前的草原上奔驰而去,马奔腾的方向传来“哒哒”的蹄声和“恢恢”的马鸣。在草原上绿色的山峦的上边就是蓝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白云如同地上的白色的绵羊一样悠闲的漂浮着,分不清是羊像白云还是白云像羊。这种纯净的蓝天和白云与我童年在家乡看到的夏日的天空是那么相似,让我觉得非常亲切。看到这样的美景,大家都欢呼雀跃。我戏称:“我真想变成一直绵羊,伏在草原上啃那青嫩的草。” 很快,远远的就看到几十个白色的蒙古包――景点到了。早有十来个身着蒙古袍的姑娘站在景点大门口在迎接我们。她们手捧哈达,拿着银碗和酒瓶。我知道,这是来献下马酒了。我曾经有过几个内蒙古的同学,知道一些蒙古族同胞的风俗和酒量。蒙古族人个个海量,而且都善歌舞,他们敬酒的方式就是唱歌,如果你不喝,他就会一直唱下去直到你喝下去。虽然我对白酒是唯恐避之不及,但入乡也得随俗。姑娘们唱着嘹亮悠扬的歌,然后将哈达和银碗捧到每个人的面前。我学着导游的样子,双手接过银碗,用左手的无名指在斟满白酒的银碗里蘸了一下,然后借助拇指弹向天空,这叫“敬天”;接着再次用无名指在银碗里蘸一下,弹向地面,这叫“敬地”;最后用无名指蘸了酒后,在自己的额头上摸一下,这是敬自己,然后端着银碗一饮而尽。瞬间,从喉咙到胃都充满了一种火辣辣的感觉,让我一下子就感觉到了蒙古族的热情。 喝完下马酒,就进入蒙古包。蒙古包的墙是用一寸多粗的长长的柳枝编成骨架:柳枝分内外两层,每层的柳枝等间隔的斜立,内外层柳枝的倾斜方向相反,在两层柳枝的交汇点以铁钉将内外两层固定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由菱形空隙构成的篱笆墙。蒙古包的顶也是由弯成弧形的柳枝做成,几十上百根柳枝以放射状覆盖在蒙古包上边,并固定在篱笆墙上,上端所有柳枝固定在一起,并留有一个大大的天井,应该是用于通气的。因为牧民们在蒙古包里烧饭取暖,需要排烟。蒙古包外面覆盖着帆布(以前的蒙古包应该覆盖的是牛羊的皮),蒙古包里铺着一层地板,不平整,有点潮,放着一个吃饭用的方桌。 我们放下行李,脱鞋坐好拍照留念,然后就迫不及待的三三两两去草原玩了。我和同事踏着青草,向着山坡上走去。山坡上开着星星点点的不知名的野花,有黄色的、有蓝色的、有红色的,很好看。当然,地上也散落着一些牛粪,走路要小心。偶尔也有小鸟飞过天空。据说这里是草原百灵鸟的故乡,不过我们并不认识也无缘见到百灵鸟。山坡上有一些裸露的大岩石,显示着地壳变迁的强大力量,也为草原增加了一些点缀。从这个山顶上向更远方望去,起伏的山峦,均是青草覆盖,绿色无边无际,让人感慨草原的辽阔和山河的壮美。如果可以,真的想策马一直跑过去,去探索那些山峦沟壑、去欣赏那些鸟语花香。往东望去,还可以清楚的看到远处的风力发电场。大家兴奋的拍照留念。一些同来的团友在玩草地摩托,一些在骑马,尽情的玩乐着。 远远的对面山上有一大一小两个石头堆,就是传说中的“敖包”。“敖包”是草原人为了辨别方位而发明的。因为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景物是雷同的,人极为容易迷路。聪明的牧民在山顶将大小石块垒成堆,并在中间树一根涂上红漆的木桩,以作路标。敖包也是姑娘和小伙子谈恋爱的好所在,歌曲“敖包相会”说的就是姑娘和小伙子在敖包谈情说爱的故事。每个路过敖包的人都要垒上几块石头,这样敖包会越来越高。传说路人在垒石时许下自己的愿望,这些愿望就会实现。我们几个人走下山,向对面的敖包走去。在两山之间有条小溪,也许是刚下过雨,有些溪水。沟底长着一簇簇的草,可以判断这是一小条湿地。这里的空气有一些牛粪的臭味,可能是因为牛来这里喝水的原因。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泥泞的草地,看着空中的蚊蝇飞舞着,我们向高处的敖包爬去。看着那敖包距离不远,实际上却很远,而且爬坡也很累,用了将近半个多小时才到得山顶,看到了敖包。在大敖包4个方向各有一个小敖包,由于山体的遮挡,原来我们只看到一大一小。敖包都是是尖尖的圆锥型,石头完全是堆起来,所以有些岌岌可危。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极目四望,牧人们已经驱赶着牛羊回家了,可以听到远处牛“哞哞”的叫声。太阳已经在地平线上了,红彤彤的晚霞映衬着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在山顶捡起一块大大的石头,小心翼翼的尽力放到敖包的最高处,同时我也虔诚的许下了心愿,希望我的心愿能够早点实现。 下了山就去大蒙古包吃晚饭,桌子上已经摆好了奶茶、一些酸奶块和煳米茶。奶茶是用牛奶和砖茶熬制而成,味道与加了牛奶的红茶味道接近,喝起来香香的、烫烫的,身体暖和了很多,一路的疲惫顿时无影无踪。然后上菜上酒。菜有手扒羊肉、蒙古血肠等等。手扒羊肉是蒙古特色菜,羊肉煮的不是很烂,然后带着骨头一起端上来,给客人一把蒙古刀,用刀子把羊肉慢慢的割下来,然后蘸着调好的汁吃。那羊肉很鲜嫩可口,不一会就风卷残云的吃个精光!那蒙古血肠是用羊血灌制,有些渣(可能是羊血未经搅动,直接灌入羊肠),不如我们老家的猪血肠嫩滑,不过也不错。接着身着蒙古族服装的青年男女开始献歌敬酒,是高度数的草原白酒。敬酒也要首先敬天敬地敬祖先,然后才是敬每位客人。悦耳的歌声伴随着火辣辣的白酒,每人一杯白酒是不可避免的。当地的蒙古族陪同人员唱起了蒙古族祝酒歌。由于我们这个团来自全国各地,平时也都相熟,喝着喝着各桌就开始搞笑起来,唱歌、敬酒,热热闹闹的。 吃完饭,在蒙古包外面举办篝火晚会。先是蒙古族歌舞表演。蒙古族个个都能歌善舞,悠扬的马头琴伴随着他们嘹亮的歌声和热情潇洒的舞姿,真是令人陶醉,也让我们感觉到了这个民族的坚强和热情......歌舞表演结束后点起篝火,大家围着火堆转圈蹦跳,都很开心。火堆燃烧殆尽后,广播里开始播放舞曲,一些团友纷纷进入舞池,跳起了疯狂的Disco。特别是某个在我们领域以夫妻档高产著作而有名的哥们,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跳得非常投入。俺可是舞盲,只能在旁边看热闹了。 深夜时分,尽兴之后,回去睡觉。蒙古包里面比较冷,地板有点潮,只好和着军大衣盖着薄薄的棉被入睡。伴随着隔壁包里团友们(每个包里住8个人,够挤的)兴奋的玩笑声,我进入了梦想。 半夜里被强烈的尿意憋醒,极不情愿的摸索着起床,也找不到电灯的开关,好不容易推开了蒙古包的木门,来到了外面。呵,立刻我就被天上的满天繁星所震惊,睡意全无。当时应该在凌晨2、3点钟左右,碧蓝的天空缀满了明亮的星星,星星布满了地平线以上的所有天空。每个星星的亮度都出乎我的想象,连我这个散光加近视的眼睛都能把每个星星看得清清楚楚。熠熠的星光照亮了地面,我可以看清楚地面上所有的景物,远山的轮廓、巨石的形状、伸向远方的道路,都是那么真切。想想平时在都市里,已经见不到真正的自然,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工的,污浊的大气和地面发出的噪光(术语叫“散射”)掩盖了所有的星星,再晴朗的天空也看不到几颗星星。而我们每天为了生计在奔忙着,只关心着工作的事情,就像一个丧失灵魂的机器,无形中忘记了大自然本来面目,也无暇欣赏自然赐给我们的美妙风景。刹那间,我感觉到幸运降临到我的头上,因为那泡尿让我欣赏了这罕见的美景,而其他那上百号人还在瑟瑟的被窝里昏睡。嘿嘿,他们亏大了! 我离开蒙古包群,走到一个较远的高处,尽情的释放着。心中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一个人能够自由的撒尿该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呀,不用去冰冷的洗手间,更不需要躲在每一个隔间里,广阔的空间让我自由的尿吧,这种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属于我的!希望这里的草能够在尿素的作用下长得更茂盛!嘿嘿! 第二天早早的起来,我们几个人要赶在太阳出来前骑着马去黄花沟。我选择了一匹纯种的蒙古马,翻身上马,由马官带路,向黄花沟走去。纯正的蒙古马体形较小,肚子也小,善奔跑,耐力佳。而西方的马虽然体形威猛,但耐力差。也许优良的马匹也是成吉思汗能够远征到地中海的原因之一吧。初次骑马不习惯,感觉身体前倾,所以腰弯着,腿和脚用力也会去夹马肚子。正确地姿势是放松地用手拉着缰绳,身体坐直,脚蹬着脚蹬子,让身体尽可能站起来,让身体随着马跑的节奏而上下起伏。这样才不会是尾椎股受到摩擦,避免骑马后地屁股疼。在马奔跑地时候,身体可以适当前倾,用脚蹬磕马肚子就可以使其加速。脚不要伸到马镫里太深,以便于在奔跑过程中无法掌握平衡时顺利脱扣。 一路上翻过几道山岗,经历了上坡和下坡的不同路程,欣赏着路边的风景,很快就到了黄花沟。黄花沟是一条2、3公里长的沟壑,两边都是花岗岩的山体,沟底有一小溪,溪水很清彻,潺潺的流着。山体上有很多岳桦树,矮矮的,枝杈弯弯区区,一个个像饱经沧桑的老人。岳桦是北方高寒地带特有的树种,其耐寒能力特别强,生长的特别慢,一棵一人高的小树要几十年才能长成,而且岳桦最高也只能长到2米高。山上还有些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为了开发这个景点,当地还请艺术家们在沟底的大石头上刻了一些仿照印第安土著风格的“石画”,颇有意境。沟底有很多大小石块,溪水就穿行在石块之间。整个黄花沟的风光让人想起了南方的山水,很有“塞外江南”的味道。我们沿着水流的方向爬过一个又一个的大石块。走着走着,眼前一亮,沟的对面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山坡,花岗岩山体逐渐消失,眼前的风光从高山夹峙的塞外江南又变幻成了起伏的草原,这就到了黄花沟的尽头,溪水蜿蜒着向远方流去,也不知道会流到哪里。 返回营地的路上我们策马奔驰,真正体会了在平坦的大草原上奔驰的乐趣。呼吸着清新的空隙,体会着马背上颠簸的快感,每个人都兴奋的吆喝着,完全没有了平时的矜持。很快我们就回到了所住的蒙古包,然后吃早饭,吃完早饭就上了大巴返回呼和浩特。短暂、美好的黄花沟之旅就这样结束了。 再见,辉腾锡勒大草原!希望你能永远保持着这份纯净、这份自然!希望能够永远保留下她那世间少有的碧绿的草原、湛蓝的天空和繁星闪烁的夜色(听说,当地已经规划在景区建设一个4星级的宾馆,将极大改善景区的住宿条件,但这会不会影响现有的自然景观呢?过多的游人涌入会不会带来生态灾难呢?我们在景点附近的草地上也发现了一些塑料袋),也应该保存好蒙古族特有的人文风情。美丽的草原,我会永远牵挂你! 后记: 早晨骑马将我的尾椎骨附近的皮肤磨破了,屁股疼一直伴随我很多天。一周后回到上海,屁股坐在椅子上还会疼。 后来也听说,在第一天的草原游戏活动中,有一个深圳来的人驾驶草地摩托时不幸翻了车,跌坏了尾椎骨,被紧急送往呼和浩特的医院(当时我们全然不知)。在我们 |
转自:http://www.blogcn.com/u/14/10/cheops/blog/28614118.html63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