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幸地去了一次呼和浩特,而有幸的拜谒了昭君墓。大黑河,这条从母亲河(黄河)分出来的古老生命之河,到这里已柔静如镜,象一匹长长的白练,把辽阔的冲积平原划成两半。在大黑河南岸,相距呼和浩特十公里处,昭君墓,犹如一颗耀眼明珠落在草原上。 昭君姓王名嫱,西汉秩归人(今湖北兴山)元帝时被选入宫为侍诏。据《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载“竟宁元春,正月(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愿婿汉化以和亲,帝以后宫良家女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以休天子人民。”又有传说,汉宫中画工毛延寿为入宫女子画像,供帝选幸。因其贪贿,其他入宫女子均有金铂与他,独昭君不与,便故意丑化昭君容貌。元帝选幸时又紧凭毛所绘画像取舍,怎知宫中有昭君如此美人。及至赐予单于后,才觉追悔,待想把昭君留下,无奈君言已出,不可更改,遂迁怒于毛延寿欺君不道,将毛斩首了事。 昭君墓为人工堆筑而成的一座土山,座北朝南,形状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颇多相似之处。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约七八十米,高有四十米左右,一条人工石砌阶梯直通墓顶,古木参天,给人无限神秘的寂静和幽雅。密林丛中,相隔不远便建有亭子,供游人休息。站在墓顶,迎着猎猎寒风,极目草原,冥冥蒙蒙,又不免使人升起一股地老天荒的苍凉来。二千余年的历史烟雨,由昭君缔结起来的蒙汉两族人民情谊,仿佛随着昭君那崇高与圣洁的灵魂,一起溶进这黄土之中。在墓旁文物陈列室里,面对着栩栩如生的昭君画像和有关文物,不由使人想起,古代曾有多少帝王将相为追求永恒,都想为自己身后能留下不朽的业绩和辉煌。然而,那一朝朝,一代代所修造的宫殿般的帝王陵墓,到如今不是被盗便是被掘。那初时的繁华印记,随着历史风雨的洗劫,大都灰飞烟灭而荡然无存了。却有昭君墓,虽经二千余年的沧桑演变,朝朝代代的烽火战乱,仍完整无损的耸立在草原之中。生前她只是个弱女子,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却世世代代接受草原人民的景仰和拜谒。这才是真正刻在时间长河里的永恒和不朽。董必武主席曾挽有《谒昭君墓》诗一首,被当地政府刻于石碑立在墓前,供人凭吊和怀念——“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