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黄河碛口寻迹1 |
[游记]黄河碛口寻迹1 |
2008-05-22 sina.com.cn |
长 河 古 镇——黄河碛口寻迹1 2007-08-08 18:05:51 大中小 标签:文学/原创 一、碛口,明清时期晋陕大峡谷著名的黄金大水道,晋西黄土高原上晋商劲旅大显身手的水旱大码头。 对于碛口最初的印象,是由于那两句在晋西黄土高原乃至东到平遥介休,西去包头宁夏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民谣: “驮不完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 “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 前一句极富情感的张扬和夸赞溢于言表,是描述当年碛口码头上往来货物的巨大吞吐量的,言语中透着做为碛口人的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对往日的怀念;后一句则是加大了夸耀的细节叙述,含着隐隐约约的落寂和悲凉,从百姓日常生活的视角展示了碛口作为水旱大码头和商贸小都会的极度繁忙与繁华。吴城,位于碛口东与汾州府(今汾阳市)陆路的中段,历代在此设驿站,是重要的物资中转站。这两句民谣两句具有典型的临县语言风格,如果用当地土语来讲,那种苍凉和厚重一下子就把你的思绪拉回到当年碛口古渡大码头上的那种帆樯如林、艨艟连翩的壮丽景观和古镇商家店铺林立,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来。 碛口作为晋西黄土高原上著名的水旱大码头,它的辉煌时期并不遥远。 走进碛口,只要你稍稍说明来意,几乎所有的当地人特别是老年人都会对你津津乐道,谈兴最浓的就是古镇曾有的辉煌。人们会象数家珍一样的向你叙述商家店铺如何的名扬四海,船筏如何的云集大河,驼铃如何的山川回响以及豪宅大院的高墙阁楼和充满美好企盼的典故、传说。你顺着他们的指点一路走去,只见浩瀚大河卷着旋涡暗流涌动,二碛波涛冲天、咆哮如雷。那沿河而修,依山就势而建的明清古街上的店铺商号和巷市内的货栈大院接踵而至,此起彼伏、参差错落、各具特点。尽管有的建筑因年代久远而仅存断壁残垣,但这不要紧,断壁残垣印证着它的历史悠久,而历史悠久正是它的价值之所在。走进碛口,就有如走进一个极具规模的明清古建筑和晋商兴衰史的天然博物馆,令人处处惊异地感触到当年驰骋海内外的晋商的大家风范和碛口古镇昔日的辉煌来。 在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明、清两代,山西商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晋商在商界称雄500年,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有的甚至横跨欧亚大陆、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清末票号的创办使晋商活动的中枢地区——平遥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当我们站在平遥古城的高大城墙上,目光越过明清一条街商铺高挑的屋脊和“日升昌”票号的金字牌匾,向西寻觅黄河碛口古镇以及西湾陈家大院、李家山、高家坪、白家山、垣上、寨子山的豪宅大院时,可以相当容易地发现这里的建筑群无论规模、格式和风格都与平遥、介休、祁县的晋商店铺和民居如出一辙,我们可以毫无夸张地说,明清以来碛口商贸发展的辉煌历史就是山西晋商辉煌历史的一个缩影,显而易见,碛口商家的兴衰无疑是研究晋商兴衰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我们长达几个月的寻迹和探访中,发现碛口相当一部分商家店铺的东家或掌柜干脆就是平遥、祁县、介休等东路平川人,无论在血缘上、上下关系上、供求关系上、经济来往上,碛口与这些地方有着千丝万缕唇齿相依的关系。碛口当时的开放程度令人惊叹,它为以平遥为中心的晋商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是晋商向西部、西北、东北乃至俄罗斯、蒙古等地进行商贸活动的一条黄金通道。 我们来看看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平遥、祁县之行后,这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面对平遥古城明清一条街上的被他称之为中国金融业的“乡下祖父”的“日升昌”等票号时,是怎样地发自内心的惊叹与感慨的。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 究竟是什么使碛口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使腰缠万贯的晋商在此前赴后继紧追不舍呢? 我们不妨透过历史的重雾去窥视当年晋商的驰骋天地。 于是人们又将刚刚注视的目光从晋西高原的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游离开来。 奇迹终于还是发生了。那大约是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处于晋陕大峡谷中段的黄河东岸的古镇——碛口在明清时期北方版图上的地理位置。碛口时属汾州府临县、永宁州共管,东连永宁州(今吕梁市离石区)汾州府(今汾阳市),以至介休、平遥、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给我们描述的波涛汹涌的黄河流经晋陕大峡谷的壮丽景观,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极具威力。黄河上游从兰州算起,直至入海口的山东营口,中段大抵从河曲至潼关约1000公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晋陕大峡谷,黄河东岸的临县碛口正好处于大峡谷的中段。发源于兴县黑茶山的湫水河由北向南交汇碛口,注入黄河,千百年来,湫水河每年夏季山洪暴发,大量的泥沙和岩石被挟持着奔腾而下,堆积在交汇处的黄河河道中,形成了一段长达五百米落差近二百米的巨石险滩,乱石怒目峥嵘,暗礁处处林立,河床宽度在这里由400米猛缩为80米,混浊的黄河水象一头被惹怒的雄狮,咆哮如雷地冲向“大同碛”碛盖。 “碛”在古汉语中本义的解释显得过于矜持和柔顺,被注释为“浅水中的沙石,沙石浅滩”,或“水中沙堆”,透露着在皇宫深院里埋头修书的翰林院文官的怯懦心态,不难看出,这些官员大抵是对黄河缺乏身临其境地感受的。湫水河由百里湫川顺流而下,碛口就在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临县志》记载:“县境万山罗列,舟车不通,惟湫水入川出口之处,以及东南山之石门称为孔道,官商来往,必出其途,至东西山径,皆鸟道羊肠”。所谓“孔道”,即由河道形成的河谷要道。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a0fa901000acz.html5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