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其实黄河从未离开 踏访古黄河 |
[游记]其实黄河从未离开 踏访古黄河 |
2008-05-22 sina.com.cn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她的血脉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但这条河是一条很任性的河流,再加上历代以来的人为因素,时而泛滥,时而决口,时而改道,如今又断流,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真让人爱恨交织。据记载,历史上黄河因泛滥而改道共26次,大的改道就有六七次。 宁陵县是黄河故道和废黄河流经的地方。悠悠千载,一脉相承。千百年来,古老的黄河孕育出黄河故道、废黄河两岸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从而成为宁陵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2006年初冬,记者沿着宁陵县黄河故道的大堤和废黄河两岸的乡镇,进行了深入采访和调查。在近一个星期的走访中,记者热切的感到:古老的黄河并没有离去,她就在我们的脚下,默默地渗透在土地里,进而渗透到这片土地的每一个生命中。 黄河故道:沃野绿色长廊 滩地大堤“聚宝盆” 公元1855年,即清咸丰五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黄河又迎来了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使黄河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北流入渤海,但从此宁陵境内的黄河就成为故道高滩地。 据《宁陵县志》记载,南宋时期,黄河从新乡东南流经延津西北,至封丘西郭桥镇、陈桥镇、兰考西潘岗、杞县东、睢县城南折转东流,经宁陵县柳河镇北,东经孔集乡北部,进入商丘县南,转东北流经虞城,于砀山西北入黄河主道。元朝,此岔流经疏浚为干流,于开封北分流,到虞城县城南合流。明代,黄河又称之为大河。至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后,宁陵境内黄河故道成为高滩地。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以后留下的宁陵黄河故道位于柳河镇政府驻地东北黄河大堤北侧至民权县、孔集乡交界处。古黄河从民权流入我县,故道内西有柳河镇的孟李、梁庄和北陈庄三村委及北宋庄、二堡、堤湾、五堡、桃园关五村委的部分土地;东有孔集乡的宋胡同、岳柴、刘堌堆、新庄、李八庄、王桥七村委和蒋堂、小孔集、商堤口、尤庄的部分土地,总面积约15平方千米。 宁陵黄河故道现存大堤一条,保护基本完整。大堤由民权进入我县,北头位于宁陵县城北17.7千米,向南跨越柳河镇、向东南跨越孔集乡,在孔集乡尤庄村委进入商丘市梁园区,途经柳河镇的北宋、二堡、堤湾、五堡、桃园关五村委和孔集乡的蒋堂、小孔集、商堤口、尤庄等4村委,全长约15.5千米。大堤底宽28-40米,顶宽8-12米,堤高9-13米不等。 九曲黄河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极目平畴的豫东平原上留下了一条饱含中原文化厚土的长堤故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致富创业的农民百姓。在堤湾采访时,村民逻英领告诉记者,以前大堤上荒草丛生,不利于防风固沙。政府就鼓励和扶持当地村民在大堤上种植、更新观赏树木、果树、花草,他们村很多村民都分段承包了大堤。正说着,堤湾村民43岁的张思启上大堤修剪他承包的果树,记者又和他聊了起来。据他介绍,他承包大堤已经10年了,香港回归那年开始承包的,承包总长为100米,在承包区域内种上了李子、杏树和杨树,并初步见到了可观的效益。记者沿大堤东行,看到大堤由护堤林木、果木、药材等覆盖着,郁郁葱葱,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大堤南侧有古宋河、孔集沟,北侧有朱刘沟,三河伴堤行向东南。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堤北朱刘沟与堤仅举步之遥。说起与大堤伴行的沟河,随行的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与记者谈起了当前黄河改道前“栗大王”栗毓美在宁陵治理黄河的事。他说,这些沟很多都是“栗大王”在宁陵当县令的时候挖的。在宁陵,说起“栗大王”,老百姓是耳熟能详,再了解不过了。至今,宁陵还广为流传着黄河水不淹宁陵县的传说,就是源起“栗大王”。“栗大王”真名栗毓美,山西浑源人,清代治河名臣、著名水利专家,曾在宁陵担任过三年县令。栗毓美到任时,宁陵正遭黄河泛滥,墙倒屋塌,人畜死亡无数。面对汹涌的决口黄水,栗毓美毫不畏惧,他脱下官袍,身着便衣,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决口处查看险情,并果断决策,带领全县人民用杉木杆串铁锅一举堵住了狂荡不羁的黄河决口。河水过后,他一面上书朝廷豁免钱粮,一面组织群众疏通河道,整修农田,使百姓的生产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后来他升任河东(今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还特意在宁陵桃园关设置了巡检司,专门负责治理黄河、管理漕运。栗毓美发明创造了“以砖代埽、抛砖筑坝”的治黄办法,当时河工用的大砖为椭圆形,每块重20斤左右,中有圆孔,可以用绳穿系易于抛修,并可用以砌筑坝体。这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有效地防治了黄河水患。直到解放前后,宁陵在孔集申宋吴等村庄还设有砖料厂,专门烧制河砖,以补石料之不足。 站在黄河故道,夏日登堤远眺,四野碧翠,尽收眼底,河水清清,岸草青青,微风吹来,凉意顿生,令人心旷神怡。人们有的钓鱼,有的游泳。河面无风水平如镜,天上彩云飘入河中,真有“两岸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意境,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堤湾段大堤有乡村联网油路通过,沿堤也有乡村联网油路并行。 据宁陵县旅游局局长徐秋阁介绍,下一步将把黄河故道的旅游内涵进一步开发拓展:把堤北朱刘沟进行拓宽,形成堤河相映,并在树荫下设置石桌、石凳,朱刘沟内养鱼,上置游船,连接带上设立儿童游乐场所,形成儿童乐园、避暑胜地。 “黄河远去百多年,留下故道变桑田。十里凝香游人醉,林森万亩绿浪翻。”这首诗正是对宁陵县黄河故道的真实写照。绿色生态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在这里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被人们誉为宁陵人民的“后花园”。 黄河故道,一个美丽的地方;黄河故道,一个迷人的地方;黄河故道,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废黄河:明代商船昭前世 宋代的诗人韩驹曾写过一首七言律诗《夜泊宁陵》: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这首诗是韩驹陵阳集中的名作,首句起势甚劲,说他直如汴水奔驰而下;次句写顺水扬帆,接得也佳。颔联写船经过杞国(今杞县)到达宁陵,夜里船停泊在了宁陵,情致悠然。其中韩驹所描绘的途经的河流,就是今天流经我县的废黄河。而在宋朝时,还是一条水上交通要道。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d6a4630100075674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