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柳泉茶座 |
[游记]柳泉茶座 |
2007-09-02 zbinfo.net |
保和殿,明时称谨身殿、建极殿,清代始称保和殿。殿名出自《周易》,意为保持好事物间的协调关系。殿深五间,广九间,建筑上采用减柱法,殿内柱子极少,显得一场宽敞,是全木结构的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 清代皇帝常在此殿大宴群臣。如公主下嫁皇帝要在保和殿赐宴,宴请额驸(驸马爷)及其族中做了官的人和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每年正月初一十五,还要宴请蒙古、新疆王公大臣以及京中文武大臣和侍卫。保和殿宴席每每达几十桌,每年耗费的酒、肉等食物,数量惊人。以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例,保和殿筵席全年共用羊10227只。 乾隆五十四年开始,此殿成为举行殿试的场所。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要措施之一。殿试的仪式十分隆重,举行时间有过几次变动,清初曾规定在四月初,后改在五月初。乾隆十年曾改在四月二十六日,乾隆二十六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定制。 当日,捧题官及内阁官由内阁经中左门至保和殿,将皇帝钦命之题陈于殿内东旁黄案上。新贡士由鸿胪寺官引导至丹陛两旁排列,按会试中所种名次,单数者列东,双数者列西。皇帝御殿,作乐鸣鞭,众贡士和王公大臣皆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礼。礼毕,皇帝回宫,礼部官员散题,贡士跪受,然后入殿,在殿内两旁试桌答卷。殿试日给二餐,早餐,每人馒头四个、汤一碗;午餐,每人饼四张、梨二个、茶一巡。 试卷所采用白宣纸,每份考卷的第一页,填写应试者的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履历。考毕交卷之后,首页由弥封官折叠成筒,密封后加盖关防。其余卷面、卷背及骑缝之处,则加盖礼部之章。考卷由皇帝任命的八名读卷官评阅。读卷大臣认为答得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画一个圈,最佳试卷就画八个圈。试卷以画圈多少排名次,然后将前十名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名次。 进士甲第的选定也并非全都出于真才实学。有时是凭皇帝的一时高兴。 如明嘉靖二十七年殿试,吴情中了状元,因“吴”与“无”同音,嘉靖帝便说,“无情”岂宜得第一。当天夜间,嘉靖听到雷声轰鸣,不假思索,决定让秦鸣雷做状元。这真是会写文章不如有个好名字。 再如光绪二十九年殿试,名列前十名的有个叫王寿彭的,读卷官对寿彭两字大加赞赏,传说中的彭祖活了七、八百岁,为了博得西太后的欢心,并且庆祝她十月初十的寿辰,于是认为“寿彭”两字富有吉祥喜庆之意,因此主考官破例把王寿彭提拔为状元。 五月二十五日,公布考试结果。新科进士们由午门进入太和殿广场向皇帝行礼,尔后,出宫。这时,顺天府尹已为状元准备好了伞盖仪仗,府尹给状元披上红带,戴上大红花,并向状元、榜眼、探花各敬酒一杯,扶状元上马,送状元回府第。第二天,礼部设宴款待新科进士们,称为“恩荣宴”或“鹿鸣宴”。 我国最后一次殿试是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共取过进士150人。从此以后,在中国推行了一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了 2楼
|
转自:http://bbs.zbinfo.net/dv_rss.asp?s=xhtml&boardid=2034&id=2519877&page=786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