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总攻略

[游记]北京总攻略

2007-07-16    52nv.com

北京总攻略
北京市简介: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800多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为1381.9万人。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铁等多种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良建筑材料。
地理地貌: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土地面积: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90.3平方公里,占38%。山区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62%。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近郊区面积1282.8平方公里,远郊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县的面积 12239.9平方公里。市区规划范围:东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 河,面积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区(即旧城区,东西以二环路中心线为界,南北以护 城河中心线为界)面积62.5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人口、宗教、民族
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户籍人口1159.5万人,其中男性5853824人,女性5741161人。非农业人口849.5万人,农业人口310万人。城近郊区人口为704万人,远郊区县人口为455.5万人。每年北京新生儿约5万人,外地来京入户人口约16万人。2004年本市自然增长8000人,机械增长11.4万人。另外,据公安机关统计,目前全市暂住3日以上在公安机关办理暂住证登记手续的流动人口已达到364.9万人。
北京地区的宗教有:佛教(其分支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道教、伊斯兰教、 天主教、基督教。它们对各自的信教群众产生不同的作用。特别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 教,还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有过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北京市共有各种宗教徒近5万名。其中,天主教徒人数最多,有3万余名;伊斯兰教徒 12000名(“开斋节”时的统计);佛教和道教的教徒,仅据寺庙道观的统计有600多名,藏传佛教雍和宫一处就有87名。宗教职业人员共有440名,其中天主教 100名,基督教106名,伊斯兰教78名,佛教67名,道教2名,藏传佛教87名。
北京市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有40多处,著名的教堂有:天主教有东堂、南堂;基督教有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清真寺有牛街清真寺、东四清真寺、花市清真寺。属于佛教的有:广化寺、通教寺;属于喇嘛教的有:雍和宫、西黄寺。道教有:白云观。
北京的寺庙观堂是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其中的多数还是人们向往的游观览胜地。
建国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北京宗教界人士逐渐开展了同各国宗教界人士的友好往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的宗教人士与世界宗教界人士的 友好往来日益频繁,据统计,1982年至1987年各爱国宗教界团体共接待来自亚、非、欧、美各洲许多国家宗教界领导人、学者、穆斯林朋友13万人次,市伊斯兰教协会 接待的各国穆斯林朋友近4万人次,天主教接待的外宾有74000人次,基督教先后接待的国外宗教界宾客18000人次,北京宗教界自1985年至1987年16次组团 去国外朝觐,访问或参加宗教界的学术会议。
民族:北京市有56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为480384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84。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此外,人口在千人以上的还有朝鲜族、壮族、维吾尔族、苗族、土家族、藏族。
全市共有少数民族干部32127人,占全市干部总数的3.86。其中党员干部40.62,女干部占47.6。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54人,占代表总数的7.08,市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委员62人,占委员总数的8.88。
全市有5个民族乡,109个民族村,13个民族工作重点街道。共开设国营、集体清真饮副食商业网点(专柜)和维吾尔族、朝鲜族、蒙古族、傣族等风味餐馆2000余家,清真食品生产企业100余家,还有10家民族用品生产企业。
全市有民族中学10所,民族小学43所,民族托幼园所31所,在16所大学办有民族班,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学龄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民族教育体系。全市有1所回民医院,基本建立民族乡村医疗卫生网络;有1座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民族乡村、街道还兴办了一批敬老院和文化馆站。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先后挖掘整理了珍珠球、蹴球、绫球、斗凿、夹包等50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自1984年以来,我市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市召开了四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涌现出468个民族团结先进集体、825个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评选出16个市级民族团结文明院、16个市级民族团结文明村、7个民族团结进步车队,还创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军警民一条街等,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正在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方向发展。民族联谊会是群众性组织,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联谊活动。
行政区划
全市总计:16个市辖区 2个县 (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辖区:东城区 西城区 宣武区 房山区 崇文区 海淀区 朝阳区 丰台区 门头沟区 石景山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区 大兴区 怀柔区 平谷区
县:延庆县(延庆镇) 密云县(密云镇)
历史沿革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自然地理
北京市简介: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800多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为1492.7万人。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铁等多种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良建筑材料。
地理地貌: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土地面积: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90.3平方公里,占38%。山区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62%。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近郊区面积1282.8平方公里,远郊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县的面积 12239.9平方公里。市区规划范围:东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 河,面积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区(即旧城区,东西以二环路中心线为界,南北以护 城河中心线为界)面积62.5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市树:侧柏
市树:国槐
市花:月季
市花:菊花
本市盲道发展到781条 总里程达1171公里
14年前,在海淀区的蓝靛厂地区出现了北京市第一条盲道,14年后,北京市的盲道发展到了781条,全长达1171公里,相当于27个马拉松赛程的长度。北京的无障碍化已经得到了全国的认可,日前,北京与国内另外12个城市一起,被命名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
20年前北京市开始将西单、王府井商业街改造成无障碍商业街,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城市无障碍改造之路。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实现坡化的路口达到了20500处,1、2号地铁中已经有4辆爬楼车投入使用;去年年底,开通了北京市第一条无障碍公交专线,25辆低底盘公交车开上了北京的大街。
据悉,“无障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出行、就医、购物、娱乐休闲。目前,北京的无障碍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04年北京市境内道路里程情况简介
2004年底北京市境内道路总里程达到19009公里。
在道路总里程中:城市道路4010公里(含3.5米以上街街坊路);小城镇道路527公里;公路里程为14630公里(其中包含158公里与城市道路重复段)。
北京市国土面积为16807.8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路密度达到113.1公里/百平方公里;按人口计算公路密度达到16.55公里/万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5平米/人。
一、城、镇道路里程:
城、镇道路里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城市(城八区)道路;二是郊区小城镇道路。
1、 城市(城八区)道路为4010公里。其中:城市快速路165公里;主干道834公里;次干道638公里;支路1622公里;街坊路(胡同)751公里。
2、 郊区小城镇道路527公里为各远郊区县内的市政道路。
二、 公路总里程:
1. 北京市公路里程中,高速公路达到525公里;一级公路560公里;二级公路2198公里;高等级公路占总里程22.4,比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三级公路4073公里;四级公路7048公里;等外路226公里。四级以下公路里程比去年减少356公里。全市平原地区全部达到等级公路标准,少部分等外路存在于个别深山区。
2、截止2004年底,北京市行政村总数为3985个,通油路的3770个,占94.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
总则
八十年代,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贯彻实施1983年****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适应新的形势,对原规划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总体规划修订的重点是:
(1)调整城市发展规模,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2)优化城市布局,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
(3)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创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4)完善市域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凋发展。
(5)改善城市坏境,建设完整的城乡绿化系统。
(6)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1991年至2010年),若干重大问题考虑到21世纪中叶的长远发展需要。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本世纪末。
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是: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成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最发达、道德风尚和民主法制建设最好的城市;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高效益、高素质的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到20l0年,北京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科技的综合实力,达到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中等发达国家首都城市水平,人口、产业和城镇体系布局基本得到合理调整,城市设施现代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城市环境清洁优美,历史传统风貌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扬,为在2l世纪中叶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基础。
城市性质
北京是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北京的建设,要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要为首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方便的条件。
要充分利用北京深厚的文化基础,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
北京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北京作为首都,要积极为全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并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质的要求。
经济发展
北京的经济发展,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推向新水平。力争在2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适应国际经济运行的能力,为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运转灵活的市场体系提供发展空间。
集中力量发展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办好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建设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丰台和昌平科技园区以及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带动各区、县经济技术开发事业的发展。
9.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服务首都、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适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需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商务中心区和现代化的商业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发达的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技术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同时把北京建设成第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
工业要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进行调整,广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改造,形成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电子、汽车工业,积极发展机械、轻工、食品、印刷等行业,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积极治理污染,在控制总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求发展。
逐步改变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的状况。20年内在防止污染转移和产生新污染的条件下,基本完成市区内污染扰民工厂和车间的改造和迁移。进一步调整改造通惠河两岸、铁匠营、宋家庄等工业区,腾出部分用地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远郊工业,建立各县(区)的工业区,集中建设建制镇或乡的乡镇工业小区,努力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状况。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结构和布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使农村经济走上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在服务首都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积极开发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强公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造林绿化,把山区建设成首都的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发展林牧副业、旅游业和符合山区特点的乡镇企业,尽快改变山区落后面貌。
利用首都的科技、人才优势,按照自愿互利、平等协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针,促进和加强与津、冀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社会发展
北京的社会发展要与首都的地位和加快改革开放的形势相适应,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进一步发挥首都的科技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攻关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发展科普事业,建立各种类型的科技博物馆。加强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使科学技术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一些科技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切实加强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人才。积极鼓励社会办学,充分发挥首都作为全国高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快地方高等院校调整与建设的步伐,为全国培养、输送高级人才。健全幼儿教育体系,在全面实施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10%左右提高到20%以上。
进一步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扩大国际文化交流,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在市区重要地段,逐步建设国家大剧院,国家艺术宫、青少年宫及各类博物馆等国家级和市级大型文化设施,为开展国际、国内各类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场所,增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在区、县和街道、镇(乡),要普及和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以及各种游乐设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继续完善大中型体育设施网络,新建一批体育场、馆,努力发展基层体育场所,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继续建设各级医疗设施,完善市、区(县)、街道和镇(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发展休养、疗养事业。
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改变“单位办社会”的现象,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发展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各种新兴服务行业。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社会养老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和住宅的建设,要充分重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
城市规模
今后50年北京市人口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2040年前后,北京常住户籍人口(简称常住人口,下同)将出现1400万左右的高峰,流动人口将达300万左右。
对北京的人口,实行有控制、有引导的发展方针,尤其要严格控制市区的人口规模。
(l)计划生育要严格依法管理,使自然增长率从八十年代的平均9‰逐步下降到2‰至4‰。
(2)人口的迁移增长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经济手段严格进行管理,逐步实行总量控制。
(3)适应郊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市区人口迁往郊区城镇。
今后20年北京市的人口控制规模为: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1032万增至1160万左右,流动人口从127万增至200万左右:2010年常住人口1250万左右,流动人口250万左右。全市的常住城市人口,2000年从1990年的640万增至750万左右,其中市区从1990年的520万控制到600万左右;2010年全市为850万左右,其中市区控制在650万左右。
城市用地规模要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贯彻紧凑发展、节约土地的方针。根据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估算,200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将从1990年的600多平方公里增至75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达到900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将从1990年的420多平方公里,增至2000年的50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的610平方公里左右。这是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可能达到的上限。
今后20年,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仍将维持在1000万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共新建房屋约2亿平方米。除去每年拆除的房屋,城市拥有的建筑量(不含农村建筑)将从1990年的1.9亿平方米,增至2000年的2.8亿平方米,2010年的3.6亿平方米。随着市区产业的疏散和远郊城镇的开发,远郊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占全市新建房屋总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0%逐步增加到40%。
城市总布局
北京城市规划区即北京市行政辖区,包括规划市区和远郊地区,总面积为168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市区的范围,东起定福庄,西到石景山,北起清河,南到南苑,方圆1040平方公里。市区中心地区的范围大体在四环路内外,面积近300平方公里。
城市总布局的基本方针是: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从现在起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大力发展远郊城镇,实现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强与首都周围的城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
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形势下,以市区为中心,沿京包、京榆、京津塘、京石以及京承、京开等对外交通干线两侧的城镇,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要根据各县(区)的地理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促进城镇建设的发展。
城市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向东有高速公路、铁路通向天津新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晔港等出海口,向南又有主要铁路、公路干线通向广大中原腹地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优越条件,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沿京津塘高速公路是城市主要发展轴。
北京城市规划区按照市区(即中心城市)、卫星城(含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级城镇体系布局。
(1)市区是城市的主体,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各项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方,是按“分散集团式”布局原则,由市区中心地区和环绕其周围的北苑、酒仙桥、东坝、定福庄、堡头、南苑、丰台、石景山、西苑、清河10个边缘集团所组成,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10平方公里左右。2000年,规划常住城市人口为600万(其中中心地区460万,边缘集团140万),2010年为650万(其中中心地区450万,边缘集团200万)。旧城区的常住城市人口要逐步向外疏散,将从1990年的175万降至2000年的160万,2010年的150万以下。到21世纪中叶,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和人口逐步向远郊区疏散,市区人口将逐步减少,城市绿化用地将大量增加,城市环境质量将显著提高。
(2)卫星城既承担由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又大部分是远郊县(区)政府所在地,是其所辖县(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确定14个卫星城,即:通州镇、亦庄、黄村、良乡、房山(含燕山)、长辛店、门城镇、沙河、昌平(含南口、捻头)、延庆、怀柔(含桥梓、庙城)、密云、平谷和顺义(含牛栏山、马坡)。
2000年卫星城规划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108万增至160万左右,其中城市人口从80万增至120万左右,城市建设用地从1990年的155平方公里增至200平方公里左右。20l0年规划常住人口增加到200万左右,其中城市人口约160万左右,城市建设用地250平方公里左右。21世纪中叶,卫星城的总人口可能增加到300万人以上。
(3)建制镇是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市现已设有建制镇77个,今后20年规划增加到140个。其中除卫星城外,根据各建制镇的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水源和土地资源以及对于周围乡、镇的辐射作用,选择30个左右建制镇确定为中心镇,平均每县(区)2至3个,其他为一般建制镇。2000年中心镇的常住人口共约20万人,建设用地约30平方公里:2010年共约30万至40万人,建设用地45至60平方公里。21世纪中叶,中心镇可能发展到50个左右,人口达到100万左右。
(4)建制镇以下的乡、村为农村地区,也将容纳一定数量的城市人口。28.各县(区)要在城市总布局的指导下,按照立足全市、充分发挥本县(区)优势的原则,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县(区)域规划,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
县(区)域规划要确定各城镇的性质和功能,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纲要以及城乡人口、产业和各项建设的空间布局。
昌平、延庆、怀柔、密云、顺义一带,发展工业要防止污染城市水源。在各风景名胜区开矿、发展建材工业,要防止破坏自然景观。
确保城市总体规划中公路、铁路、航空港、电力、电信、广播、煤气、供水、污水处理、河湖水系、引水和排水渠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和场、站用地。
星城和建制镇的建设
卫星城的建设要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形成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城。20l0年以前各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一般在10万至25万人左右。从长远看,保留发展为15万至40万人的可能,有条件的卫星城规模还可以更大一些。
每个中心镇的人口规模视具体条件为1万至5万人。
今后20年,各卫星城都将有较大的发展。确定位于公路二环与京榆、京津塘、京开等对外公路干线相交处的通州镇、亦庄和黄村,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要加大综合开发的力度。其中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近期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
卫星城及建制镇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调动市、县(区)、镇(乡)各级积极性,加快建设伐。
(1)要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各方投资,大力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比较完善的交通、通信、能源和各项市政公用设施,使卫星城与市区之间有方便的联系,有良好的环境和企业发展条件。
(3)卫星城和建制镇的建设要节约用地,紧凑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完善城镇功能,安排好住宅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
市区的调整和改造
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从以新区开发为主转向旧区调整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坚持“分散集团式”布局,加快旧城区的改造步伐,调整土地使用,改建危旧房屋,加强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环境。新区开发的重点将从中心地区转移到各边缘集团。
继续完成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复兴门至建国门)两侧的改建,主要安排国家重要行政机构和大型文化设施,适量安排商业服务设施,形成庄严、美丽、现代化的中心广场和城市东西轴线。
旧城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两侧,主要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用地。中轴北延长线两侧及其北端,除己安排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外,要慎重选择合适内容,建设能代表21世纪中国首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中轴南延长线两侧的工业、仓库区,部分调整为公共建筑用地。东、西二环路两侧,主要安排大型公共建筑。
在建国门至朝阳门、东二环路至东三环路之间,开辟具有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业、文化和商务办公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商务中心区,要广开投资渠道,加快建设进程。
加快调整改造王府井、西单、前门外原有的三大市级商业中心,建设成高水平、高档次、现代化的商业文化服务中心。按照多中心格局建设朝阳门外、公主坟、海淀、木樨园、马甸等新的市级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在旧城内的鼓楼前、西四、新街口、北新桥、东四、东单、花市、珠市口、菜市口,以及在旧城以外的北太平庄、五道口、甘家口、三里河、酒仙桥、望京、六里屯、定福庄、南磨房、方庄、西罗园、丰台、古城、鲁谷等合适地点,通过调整用地,成街成片地建设70个左右地区级中型商业文化服务中心或商业街区,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网络。
进一步完善位于海淀区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建立科技贸结合的科技市场和科技服务中心。在上地、丰台以及石景山、望京等地安排科技园区。
实行危旧房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与房地产经营相结合、与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古都风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20年内完成旧城及关厢地区的危旧房改造,改变落后面貌,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继续进行新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宅需求。
中心地区内的工厂不再增加用地,通过调整改造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把不适合在中心地区发展的工厂、仓库和施工基地等设施有计划地迁移出去,腾出用地发展第三产业或其他公共设施。
加强对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现代化水平。通过调整土地使用功能,增加公共绿地和停车场地,提高环境质量。
注意地下空间的开发,特别是城市繁华地区要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建筑容量,疏散地面人流,改善购物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边缘集团是市区的组成部分,要分别不同情况逐步进行综合开发,安排一定的住宅和配套设施以及部分产业,分散中心地区建设的压力。在酒仙桥集团的望京新区沿机场路一侧,安排部分驻华使馆等涉外设施用地。
依据乡域规划,调整市区范围内农村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
(1)划定绿色空间地带(包括公园绿地和各种绿化隔离带以及菜地、粮田、果园、水面等)。在公路一环以内,各乡的绿色空间地带不少于乡域总用地的60%;四季青、花乡和公路一环以外各乡不少于乡域总用地的70%。在规划绿化隔离带内,尤其是中心地区与各边缘集团之间,以及边缘集团之间的隔离带内,要以植树绿化为主,适当安排公园、游乐等设施,加快建设步伐。
(2)大力节约用地。乡镇企业要逐步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把分散的厂、点集中起来,建设各乡的工业小区。农村居民点要相对集中,逐步由无规划的分散建房过渡到各乡、村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提倡建农村楼房住宅,修建必要的市政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形成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新农村。
(3)保证城市规划确定的各项交通、市政设施场站的用地,确保城市对外交通干道的畅通,以及城市干道两侧绿化隔离带和城市水源保护区的实施。
(4)乡镇企业要积极治理三废污染,纳入全市环境保护统一管理的轨道。
(5)适时改变行政管理体制。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及时撤并一些实际已无耕地的乡、队,由农村建制改为城镇建制。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以保护北京地区珍贵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建筑物、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达到保持和发展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对于新的建设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使新旧建筑、新的建设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融为一体,形成当代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要妥善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城市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区特别是旧城的调整改造,要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相结合,使北京的发展和建设,既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色。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对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万里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加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进一步加强对地面和地下文物古迹的调查、发掘与鉴定,公布新的保护单位;继续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对地下埋藏区内的建设,坚持先勘探发掘、后进行施工的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具有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己确定的国子监街、南锣鼓巷、西四北、什刹海、陟山门街、牛街、琉璃厂、大栅栏、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山东西街、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东交民巷等25处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要逐个划定范围,具体确定其保护和整治目标。保护区内新建筑的形式和色彩,要与该区原有风貌协调一致,与之不协调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要加以改造。
要继续在旧城区和广大郊区增划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的分散的好四合院,在进行城市改建时也要尽量保留,合理利用。  47.要从整体上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尤其要从城市格局和宏观环境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1)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必须保护好从永定门至钟鼓楼这条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特点。继续保持天安门广场在轴线上的中心地位,要在扩建改建中增加绿地、完善设施。鼓楼前街和前门大街要建设成为具有传统特色的商业街。
中轴南延长线要体现城市“南大门”形象;中轴北延长线要保留宽阔的绿带,在其两侧和北端的公共建筑群作为城市轴线的高潮与终结,突出体现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
(2)注意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平面。沿城墙旧址保留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形成象征城墙旧址的绿化环。原城门口的建筑应体现“城门旧址”的标志特点。
(3)保护与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长河、护城河、六海等。
(4)旧城改造要基本保持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
(5)注意吸取传统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点。保持皇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凋。
(6)以故宫、皇城为中心,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旧城要保持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由内向外逐步提高建筑层数,建筑高度除规定的皇城以内传统风貌保护区外,分别控制在9米、12米和18米以下。长安街、前三门大街两侧和二环路内侧以及部分干道的沿街地段,允许建部分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个别地区控制在45米以下。旧城以外,一般不超过60米。
从生态环境考虑,由市区西北部风景名胜区至东南部,应留出一条“通风走廊”,以保持中心地区良好的大气环境,建筑高度低于相邻地区。市区南部的中轴南延长线两侧,是从景山南望故官、显示古都传统天际轮廓线的重要背景,建筑高度相对低一些。
市区的东部、北部的适当地段,可按城市设计要求建设个别较高的建筑物,丰富城市轮廓线。
(7)保护城市重要景观线。保护“银锭观山”和从市中心区往西的几条干道遥观西山的重要景观线,以及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妙应寺白塔、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天坛祈年殿、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各景点之间几条主要的传统景观线。景观线保护范围内新建筑的高度,应按测试高度控制,严禁插建高层建筑。
(8)保护街道对景。对于历史形成的对景建筑及其环境要加以保护,控制其前景和背景的建筑高度。对有可能形成新的对景的建筑,要通过城市设计,对其前景和背景建筑的高度、体量和造型提出控制要求。
(9)增辟城市广场。除天安门广场是城市中心广场外,旧城各城门口附近,旧城市内环路上的各干道交叉口附近,以及重要公共建筑地段,要增辟城市广场,搞好景观设计,增添小品设施,处理好建筑形体与广场、绿化的关系以及广场的交通问题。
(10)保护古树名木,增加绿地,发扬古城以绿树衬托建筑和城市的传统特色。
住宅和社区建设
今后20年,要大力进行城镇住宅和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逐步提高居住水平,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
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平均每年500万平方米左右,20年共新建住宅1亿平方米左右,并相应建设各类生活服务设施2900万平方米左右。按这个目标实施,2000年北京城镇居民住宅总量将从1990年的近1亿平方米增加到1.4亿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从1990年的11.6平方米(居住面积7.7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左右(居住面积9.5平方米左右),解决住房严重困难户。2010年住宅总量为1.9亿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6.5平方米左右(居住面积11平方米左右),基本实现每户有一套住宅,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市区居住区的建设,要由新区开发为主,转向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并重,加快对危旧房的改造。按照就近居住原则,在旧城外围的国家机关、工厂、科研、高校等工作用地附近开辟新居住区,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随着卫星城建设以及市区人口和产业向远郊区迁移,要逐步增加远郊卫星城住宅建设的比重。
住宅标准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住宅商品化的发展,住宅标准和住宅设计要增加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住宅层数以四、五、六层为主,在旧城区严格控制高层住宅的建设,在旧城外合适地段可以建设部分高层住宅。住宅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要满足日照、通风、绿化、停车、消防等要求,既要节约用地,又要为以后居住条件的提高留出必要的余地。住宅造型要丰富多彩,避免千篇一律。居住区环境要精心设计,创造风格各异和方便、宁静、舒适、优美的居住条件。
把居住区建设成为组织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新建居住区的规模一般为1万多户、3万至5万人,由若干小区组成。在建设住宅的同时,根据居民生活和社区管理的需要,进行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居住区的建设要与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等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基层政权区划尽量与居住区划分相一致,形成能行使各项城市管理职能、设施比较齐全、居民日常生活要求基本满足、相对完整的社区。
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先行的方针,努力提高居住区开发建设的水平。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实行住宅商品化,使住宅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城市交通
北京城市交通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在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网和轨道交通网,建立一个以公共运输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功能完善,管理先进,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的综合交通体系。要坚持优先发展社会化公共运输的政策,积极调整城市客货运结构,加快公共运输体系建设,使城市交通进入供需趋于平衡的良性循环轨道,力争在2010年前城市交通状况有较大改善。
2000年市区各类交通工具(含自行车)承担的客运量,将从1990年的68亿人次增加到82.6亿人次:2010年为94.4亿人次。2000年和2010年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出行量的比重将分别达到47.4%和58.4%。
2000年城市货运总量将从1990年的3.1亿吨(其中汽车货运量为2.3亿吨)增加到4.6亿吨(其中汽车货运量为3.5亿吨);2010年为6.2亿吨(其中汽车货运量为5亿吨)。
今后20年,民用汽车将有较大增加,预计在采取适当调控措施的情况下,2000年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可达到70万辆左右,2010年将达到130万辆左右。20年内全市自行车仍大体保持在600万辆左右。
市区道路系统由4条环路、10条主要放射路、15条次要放射路,以及贯通旧城区的6条东西方向干路、3条南北方向干路,并辅以次干路和支路组成。
(1)市区道路网包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结构层次。
(2)市区规划路网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2.44公里,规划道路用地率为11.1%。三环路以内道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64公里,规划道路用地率为21.18%。旧城区规划道路用地率达到25.85%。
(3)市区快速路系统由环路和若干主要放射干线组成。主要放射干线在公路一环以内的市区段为城市快速路,以外为高速公路。
(4)市区道路红线规划宽度:主干路60米至80米,次干路40米至50米,支路30米左右,快速路不小于80米,特殊干道还要宽一些,如东西长安街为120米。道路横断面的布置,除了为合理组织车流与人流创造条件以外,还要为街道绿化、地上杆线,地下管线以及各种道路附属设施留下合适的空间。三环路以外地区的主干道及部分次干道,要保留远期发展地面轨道交通的可能性。
(5)立交形式应力求标准化,就简避繁。平面交叉路口应按规定拓宽进口车道,并相应拓宽红线。各类交叉路口周围建筑应按规定后退红线。
郊区卫星城的道路一般分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级。主干路宽30米至60米,次干路宽25米至40米,支路宽15米至30米。
无论旧城改建或新区开发,都要安排足够的停车设施。除配套建设自行车库外,新建居住区要预留小汽车的停车用地,机关事业单位、旅游设施和其它大型公共建筑,还应按规定配置社会车辆停车场。在市区主要交通集散点,开辟相应规模的地上和地下公用停车场(库)。2000年市区拟安排公用停车场(库)201处,车位2.3万个:2010年停车场将增至219处,车位达3.4万个。
贯彻以发展公共客运交通为主的方针,在20年内初步形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客运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客运体系。
(1)从长远看,快速轨道交通网要覆盖市区城市用地范围和通州镇、亦庄、黄村等卫星城,形成有12条线路、30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网络。2000年运营路线预期达到70公里,2010年达到120公里。
为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三环路以内地区采用浅埋地下线,三环路以外尽可能修建地面线或高架线。
(2)要充分利用公共电、汽车现有优势,努力提高公共客运服务水平。通过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体制,完善线路网络结构,调整车辆构成,既满足干线交通走廊的快速大容量客流要求,也照顾中心地区小街小巷的支线客流需要。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条件,发展地面准快速客运交通系统。
(3)按大修和高级保养场、运营场、枢纽站(含首末站)三个层次安排好场站用地。2010年以前新建和改建10座高级保养场,新建20处运营场,在市区范围内布置22处换乘枢纽站。各类场站尤其是首末站的建设,一定要纳入新区开发规划,同步实施。
(4)统筹规划小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场站,加强运营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公共客运的辅助方式。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继续完善交通指挥、控制与实时监视系统。进一步完善道路标志标线以及安全诱导和保障设施。优化市区道路行车组织方案,合理使用道路空间。
对外交通
北京地区公路网系统由国道、市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组成。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接点在公路一环。
(1)国道系统是国家公路网和战略性快速通道系统的组成部分,京包(至包头)、京榆(至山海关)、京津塘(至塘沽)、京石(至石家庄)4条公路为国道主干线,规划标准均为高速公路。京承(至承德)、京唐(至唐山)、京济(至济南)、京开(至开封)、京原(至原平)、京兰(至兰州)、京丰(至丰宁)7条公路为一般国道,规划标准除京开公路及京承公路的北京至密云段为高速公路外,其它均为一级或二级汽车专用路(山区段例外)。
(2)市道系统是市区与远郊区之间、北京与邻近省市之间的主要通道,由京津(至天津)、京张(至张家口)、京平(至平谷)、京怀(至怀柔)、京易(至易县)、京黄(至黄村)、颐南(颐和园至南口)7条放射线和3个公路环组成。公路一环、二环规划标准为高速公路,公路三环为二级公路,其余市道均为一级或二级汽车专用路。
(3)县道和乡道系统是远郊各县、乡之间以及县城、乡中心与各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之间的地方性道路,还包括国道、市道之间的联络线、辅助环线、放射线和专用公路,技术标准均为二级或二级以下的公路。
6l.建立统一机构对长途客货运市场实行统一管理。
(l)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货物运输,逐步建立以专业运输公司为骨干、小规模分散经营为辅的多层次综合经营体系。对货运车辆的购置和使用实行宏观调控,鼓励专业化运输的发展。
有计划地逐步建设全市公路运输主枢纽体系。按照长途货运的主要流向,在市区东、北、东南、西南4个方位布置一级货运枢纽站,承担跨省市货物运输的编解转运作业。在公路一环附近布置若干个二级枢纽站(含集装箱货运、零担货运和货流中心)。此外,在市区及远郊卫星城设立货运业务受理网点,组织集约化运输。
(2)长途公路客运站原则上和市区公共客运换乘枢纽结合为一体,把主要客流方向布置在市区周边地带。除继续保留北郊、莲花地、东直门等现有长途客运枢纽外,还要新建鹅沟、菜户营和十里河等一批新的长途客运枢纽站。
北京铁路枢纽设施,将随着城市对外交通需求的增长,进行逐步改造和不断完善。
(1)引入铁路新干线。近期将建成北京至九江(远期延伸至九龙)的铁路干线,2000年以前力争完成京沪高速干线京津段的建设。预期未来还将有京广、京哈等高速干线引入北京枢纽。
(2)完善客运站。2010年以前,枢纽内将由两个主要客站(北京站和北京西站)、两个辅助客站(北京南站和北京北站)承担222对至290对列车的接发任务,继续保留和平里和五路两个市郊客运站。2000年以前利用现有铁路干线富余运力开辟市郊通勤列车,着手建设与市区轨道交通网相衔接的市郊铁路(或轻轨)线。今后随着高速铁路干线陆续引入,北京枢纽内的客运站布局还会有新的发展,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客运需求。
(3)修建地下直径线。2000年以前,应建设连接北京站和北京西站的东西直径线,同时要研究建设南北直径线的可行性。
(4)调整铁路货场布局,明确各货场专业分工,尽可能与公路货运枢纽结合。改建石景山南站、三家店站及怀北站,分担丰台和双桥两个编组站的压力。保留魏善庄和三河两个规划编组站的位置。
城市能源
根据预测,北京的能源总需要量(折合标准煤)将从1990年的3100多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近4000万吨左右,2010年的5000万吨左右。北京能源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大量调入天然气,增加电力供应,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少市区的煤炭消费量,以确保首都市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考虑到煤在全市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所以应努力争取从神府地区调入较多的低硫、低灰分的优质煤。同时,严格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大力开展节能工作,努力把北京建设成节能型城市。
尽早实施从陕甘宁气田大量调入天然气的规划,改变北京长期以来气源严重不足的状况。
(1)2000年以前,除新建焦化厂两段炉和首钢煤制气厂及其相应配套工程,使人工煤气供应能力达到5.7亿立方米(折合天然气)外,要着重建设陕甘宁天然气田至北京的输气管道,以及相应的市区管网工程和地下储气库,抓紧完成国家已批准立项的华北油田至北京的天然气复线及相应配套工程,使每年调入的天然气达到16.5亿立方米(陕甘宁气田15亿立方米,华北油田1.5亿立方米),城市管道煤气年总供气能力达到22.2亿立方米(不包括15万吨液化石油气)。争取在本世纪末,市区大部分地区将供应天然气,人工煤气主要供应石景山和市区东部地区,平房区和零散楼房居民区使用液化石油气,除首钢、焦化厂及发电厂等一些耗煤量大的工业企业外,在非采暖季节市区基本上不再直接烧煤。
(2)2010年以前,根据气田勘探情况,争取建设陕甘宁天然气田至北京的第二条输气管道及相应配套工程,扩大地下储气库的容量,使每年调入的天然气达到30亿立方米以上,除充分满足市区民用和一般工业生产用气外,还能顶替部分市区的采暖用煤,使三环路以内基本变成无煤区。
采取多种供热方式发展集中供热。
(1)2000年以前,在市区建设石景山热电厂的配套热网和双榆树供热厂、高碑店热电厂、宋家庄热电厂及其配套热网以及第一热电厂改造工程,并建设若干集中锅炉房,使市区集中供热的民用建筑面积比重从1990年的22.5%提高到50%左右。
(2)2001年至2010年,在市区西南部和北部建设两个热电厂以及一个低温核供热厂及其配套热网等工程,加上新发展的集中锅炉房,使市区集中供热的民用建筑面积比重达到70左右。
根据预测,北京2000年用电量为300亿至370亿千瓦小时,供电负荷600万至700万千瓦;20l0年用电量为600亿至650亿千瓦小时,供电负荷1200万至l300万千瓦。采取依靠河北及山西、内蒙能源基地向北京输电与在本地区适当建设电厂相结合的方针,建设电厂和输电网络。
(1)2000年以前在本地区建设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容量为80万千瓦)、高砷店热电厂、宋家庄热电厂和平谷电厂,并改造第一热电厂。同时,在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合资建设电厂,向北京输电。
2001年至2010年,在本地区建设遥桥峪或板桥峪抽水蓄能电站(容量为100万千瓦),以及市区的西南部和北部的热电厂,并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房山地区建设凝汽式电厂。同时,要更多地在外地特别是山西、内蒙等能源基地合资建设电厂,向北京输电。
(2)逐步建成北京地区500千伏双路环形电网和相应变电站,建设远郊地区220千伏、110千伏和35千伏电网,以及深入市中心区的220千伏和110千伏电力线路和变电站。注意防止高压电力设施对通信设施的干扰和危险影响。
(3)城市配电网和住宅户内线路,应适应家用电器发展的需要。
因地制宜地解决远郊卫星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发展所需的能源。
卫星城根据用电需要,一般可考虑建设一座220千伏变电站,用电量大的企业可建设专用220千伏或110千伏变电站。对于天然气管线经过的卫星城可考虑就近供应天然气,其他城镇有条件的可发展人工煤气或部分使用液化气。同时要结合卫星城镇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集中供热。
69.根据“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积极解决农村能源供应问题。除努力增加电力、煤炭和汽、煤、柴油供应外,要积极推广节煤节柴灶,开发利用小水电、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推广应用沼气,发展薪炭林。
城市水源和供排水
北京2000年总需水量:平水年43亿立方米,枯水年46亿立方米;2010年总需水量:平水年49亿立方米,枯水年52亿立方米。北京地区的可用水量,2000年平水年为41亿立方米,枯水年为34亿立方米;2010年平水年为39亿立方米,枯水年为32亿立方米。
供需对比,缺口很大,必须按照“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积极解决城市水源问题。
(1)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节水,把北京建成节水型城市。20l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力争达到80%以上,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电厂全部改为闭路循环用水。城市民用建筑要使用节水型设备,提高空调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农田要大力发展喷灌、滴灌。加强对自备井的管理,杜绝浪费用水现象。
(2)采取污水资源化措施,综合利用部分城市污水,争取在2000年城市污水的年回用量达到4.8亿立方米左右。
(3)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联调措施,在市区西部利用水库弃水和雨洪进行人工回灌,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实行平水年多用河水、少采地下水的调度措施以养蓄市区地下水,争取在枯水年每年多采地下水1亿立方米左右。
采取上述措施后,2000年枯水年尚缺水6亿立方米左右,20l0年枯水年缺水12亿立方米左右。
实现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北京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北京年平均将可获得12亿至13亿立方米水量,可基本适应北京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家尽早组织实施,以期在2000年引水入京。张坊水库既是城市的重要水源,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蓄水库,必须于2000年前建成供水。
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规划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开辟京津运河。
搞好水源保护。营建山区水源涵养林,保持水土,削减洪峰,增加地下水补给。加强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和京密引水、永定河引水两条输水渠的水源保护与管理。搞好地下水源的保护,在水源补给区内禁止污水灌溉,消灭污水渗井、渗坑,防止市区及城镇地下水厂水质继续受到污染。
73.2000年全市自来水年需水量8.7亿立方米,其中市区为7.3亿立方米(高日供水量290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和公共用水标准为315升;2010年全市自来水需水量为11.9亿立方米,其中市区为9.2亿立方米(高日供水量将达到360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和公共用水标准为360升。
(1)2000年前要充分利用第九水厂潜力,使其供水能力达到120万立方米/日。在建成张坊水库的基础上,在燕化区新建供燕化用水的水厂,把位于田村山的燕化水厂改造为市区供水厂,增加城市供水能力34万立方米/日。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措施,使第三水厂供水能力恢复到42万立方米/日。2000年市区自来水厂总供水能力达到305万立方米/日。如果改造燕化水厂不能实现,则应提前建设第十水厂。
(2)2010年前建成第十水厂,供水能力100万立方米/日,使2010年市区自来水厂总供水能力达到405万立方米/日。
(3)配合以上水源建设工程,相应配套建设市区供水管网。
逐步改变城市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在市区要按雨污分流的原则建设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市区内各乡、村的污水应就近纳入城市污水系统,不能纳入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建设相应的排污系统。
根据预测,2000年全市污水总量14亿立方米,其中市区9.6亿立方米(264万立方米/日);20l0年全市污水总量17.5亿立方米,其中市区11.9亿立方米(327万立方米/日)。
(1)根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把市区划分为16个污水排除与处理系统,建设污水处理量为10万立方米/日以上的大中型污水处理厂8座,其他小型污水处理厂8座,配置相应管网。
(2)2000年市区城市污水管普及率达到7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工业有害废水处理率达到75%,基本控制住水污染。20l0年市区城市污水管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工业有害废水处理率达到80%至90%,还清市区主要河道,大大改善水环境质量。
(3)远郊卫星城宜集中建设各自的排污系统和污水处理厂。要优先建设城市水源上游地区的密云、怀柔、顺义、牛栏山、昌平、延庆等地的污水处理厂,还要修建黄村的水源保护工程。
逐步完善雨水排除系统。城区旧沟除少数经整修可继续利用外,大部分合流旧沟结合危旧房改建和道路拓宽改造为雨、污分流管道。重点解决低洼地区的严重积水问题,更新改造排水能力低的雨水管,疏挖下游排水河道。新区建设必须配套建设雨水排除系统。2000年市区雨水管道服务面积率达到70%左右,20l0年达到90%以上。
城市通信和广播
大力发展北京的电信事业。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加速改造和发展电信网络,建成具有现代技术装备、多种通信方式、多功能、安全可靠、优质服务的数字化电信网,基本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1)2000年基本建成以光缆、数字微波和程控交换为主体的电信网。市话交换机容量(不含用户交换机)达到300万门,长话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19万路端,长话业务电路达到14.95万路,全市电话普及率从1990年的8.1%提高到28.8%以上,其中市区从1990年的13.6%提高到44%左右,平均两户居民拥有一部住宅电话。
(2)20l0年市话交换机容量(不含用户交换机)将突破500万门,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0%,市区将达到60%以上,平均每户居民拥有一部住宅电话。
(3)保证电信局、所合理布点,满足发展市话、长话、国际电话、移动通信、无线寻呼、数据通信、微波传输等多种业务的需要。2000年前在市区扩建、新建39个电话局;2001年至2010年主要将在己建局增加装机容量,并根据发展需要适当增加新局。同时相应建设电信主干线和配线管网。
(4)发展与完善无线电通信,扩建卫星地球站,逐步建设市区至各远郊县(区)的微波通信网。
发展广播电视。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提高制作水平,改善收听、收视效果,建成第一流的广播电视体系。
(1)开辟多路微波电视,建立有线电视台,20年内完成10个至12个频道播出,发展百万用户,完善有线电视管制体制。
(2)巩固4套中波广播,扩建3套调频立体声广播系统,大力发展调频多功能广播技术,完善传输系统。
(3)远郊10个县(区)建立各自调频立体声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并建立市区双向微波信息传输网。
(4)发展市内各台之间无线通信、传呼和计算机图文联网,并与全国各省、市台站联网。
加强无线电空域管理,合理规划各类台、站的电波通道和各类电磁波辐射设备的建设地点,建立有良好电磁秩序的空域,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空域环境,保障公众健康。
(1)市区无线电通信逐步要向共用网过渡,原则上不再新建独家专用网。合理利用市区高层建筑的顶层和顶部平台,建立干线微波通道,严格限制在市区内树铁塔建立地面独立天线。
协调好市区内新建高层建筑与国家微波干线、共用微波链路通道之间的关系。
(2)市区三环路内应严格控制设置超过100瓦功率的发信设备,不得设置500瓦以上的非通信电磁辐射设备。
(3)保护海淀区的上庄、丰台区的云岗和门头沟区的冯村卫星地球站场区,以及重要通信、广播发射台、塔的空域和场区。
79.逐步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方便群众、四通八达、优质高效的全国一流的首都邮政通信网络。
(1)20年内全市建成北京站和北京西站两个综合邮件处理中心、国际速递邮件和机要通信两个专业处理中心和5个邮件转运站,基本实现邮件处理转运机械化。远郊各县(区)建成各自的二次邮件处理中心。此外,要建设报刊博览中心、集邮展品中心和4个大宗邮件直封收寄局。
(2)逐步完善区邮电局、邮电支局和邮电所三级邮政分支机构网。2000年全市邮电支局总数将从1990年的118个增至161个,2010年达到196个。新开发或改建的居住区,大体上1万人左右设一个邮电所。
城市环境和绿化
北京市环境保护的目标是:2000年市区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控制并有较大改善,市区主要输水河道还清,非采暖季节市区民用建筑和一般工业基本上不再烧煤,郊区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农业和自然生态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201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使全市环境状况全面好转,逐步达到国家各项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市区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密云、怀柔水库及引水渠等饮用水源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官厅水库力争达到二级标准,市区河湖达到三级标准,规划市区以外城市下游水体保持农田灌溉标准。
城市环境卫生: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主要有害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5%。
环境噪声: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及市区交通噪声低于国家标准。
此外,控制电磁辐射污染,实行有关防护规定和卫生安全标准。
经过20年努力,基本控制垃圾、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推行密闭清洁站,恢复垃圾分类收集,达到90%以上的垃圾、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
(1)在市区周围建设5个垃圾填埋场、6个堆肥场、4个焚烧厂,2000年垃圾处理能力达到7500吨/日,2010年达到11100吨/日。
(2)在市区周围建设3个粪便处理场、4个粪便排放场,2000年形成粪便处理能力3100吨/日。分期分批改造和新建公共厕所,根本改变公共厕所的卫生条件和面貌。
(3)20年内在市区建成8个清洁车辆场,在远郊每个县(区)建设一至两个清洁车辆场。
以大环境绿化为中心,大力治山治水,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和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到2000年,全市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平原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0%,并进一步扩大城镇和乡村绿地面积,建成全市比较完整的绿化系统。2000年以后,重点提高林木质量和绿化美化水平,逐步把首都建成花园式文明城市。
83.加速山区绿化,基本完成“三北防护林”北京段,即北京西部、北部宜林荒山绿化,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55%,形成首都防御风沙的屏障。
(1)深山、远山建设好松山、百花山、灵山、云蒙山和雾灵山5个自然保护区。
(2)浅山、丘陵地带,基本实现西起房山区张坊、东至平谷县金海湖的前山脸地区绿化工程。规划建设好八达岭��十三陵、十渡、上方山��周口店、潭柘寺��戒台寺、龙门涧、小西山、龙庆峡��康西草原、慕田峪、黑龙潭��京都第一瀑、司马台��古北口、金海湖、潮白河、团河行宫等风景名胜区。结合造林搞好193条山沟的治理和开发。
(3)继续搞好密云、怀柔和官厅水库上游的水源保护林建设。
搞好平原绿化,使平原林木覆盖率达到18%,其中村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
(1)基本完成康庄、南口、大沙河、潮白河、永定河五大风沙危害区的绿化和治理。
(2)建立公路一环与二环之间的环市区绿色生态环,控制城乡建设用地,保证绿色空间用地占总用地的70%以上,其中应有不少于占总用地30%的绿色空间进行植树绿化。
(3)各级公路、河道、铁路两侧按规定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此为骨架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林网,林网完好率达到90%。
(4)在搞好四旁绿化的基础上,远郊区所有的卫星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都要建设环城林和村镇片林,建设一批公园绿地,逐步提高环境质量。
重点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科学和旅游价值的周口店、石花洞、十三陵中上元古界剖面、丁家滩��下苇甸寒武系剖面、大灰厂、上方山云水洞、牛栏山水源涵养地等地质自然历史遗迹。
对自然保护区和地质自然保护区,要经过审定,逐个进行综合评价,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级别,明确保护和建设目标,制定管理法规。对风景名胜区,也要进行评价,界定范围,制定景区建设和景观保护规划,切实加强管理。
市区绿化要与“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相结合,加快绿化隔离地区的植树进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森林公园、防护林和苗圃、花圃,扩建、新辟公园和街头绿地,搞好四旁绿化,加强居住区绿地和单位专用绿地的建设,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平的市区绿化系统。
(l)2000年规划市区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包括绿地内水面,下同),规划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其中旧城区公共绿地总面积近6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近4平方米。2010年规划市区公共绿地总面积6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其中旧城区公共绿地总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
(2)在市区外缘建设环市区绿化系统:西部进一步完善西山风景区;北部和东部沿清河和温榆河两岸建设滨河绿带,开辟西三旗、北苑、黄港、孙河桥、金盏、楼梓庄、黑庄户等森林公园南部、西南部建设三海子、大葆台、卢沟桥、鹰山嘴等森林公园。
(3)在市区中心地区的四角保留楔形绿地,形成通风走廊。坚持中心地区与各边缘集团之间已确定的安家楼、太平庄、大郊亭、南磨房、南苑北、菜户营、小瓦窑、六郎庄、清河等9片绿化隔离地区,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建设,逐步增加绿化比重,发展成为大面积片林。要尽快建设好环绕市区中心地区宽100米以上的绿化环带。
建设市区公路、铁路、河湖水系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形成绿化网络。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精心绿化长安街、前三门大街、南北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以及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等主要干道,形成乔、灌、花、草结合的花园式道路。
(4)在市区新建、扩建朝阳、玉渊潭、金钩河、莲花池、洼里、南湖渠等大型公园,整建圆明园遗址公园,结合新区开发建设地区性公园,不断提高现有中小型公园的园林园艺水平。
(5)扩大天安门广场的绿地面积,重点完善和发展景山、六海绿地系统,以及由南护城河绿带串连的龙潭、天坛、先农坛、陶然亭和大观园绿地系统,由北护城河绿带串连的汇通祠、六铺坑,钟鼓楼、国子监、地坛绿地系统。结合保护文物古迹和各项建设,开辟各种小型绿地,弥补旧城绿地的不均和不足。
(6)扩大市区湖泊水面,补充清洁水源,加强河湖管理,进行绿化美化,提供娱乐、游憩场所。建设好昆明湖--玉渊潭;南护城河;通惠河,以及长河;北护城河;亮马河;水碓湖;二道沟;通惠河这两条贯穿市中心区的风景观赏河道,并进一步研究部分河道通航游览的可能性。其他河道凡有条件的也要综合开发风景资源,绿化美化环境。
(7)各单位的绿化用地,旧城区不低于25%,旧城以外地区不低于30%。新建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2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区绿化用地不低于20%,人均公共绿地不少于1平方米。
(8)在工业区、水源井群周围以及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周围建设防护林带。
(9)完善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和北京植物园,扩建北京动物园,保留东北郊和大黄庄苗圃,发展岳各庄苗圃和黄土岗花圃,满足城市绿化美化需要。
城市防灾
北京是一个重点设防城市,又是地震、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等人为灾害时有发生的地区,必须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城市总体防灾系统,确保首都安全。
(1)疏散旧城区过密人口,留出足够的绿地、广场和疏散通道,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灾。
(2)加强对易燃、易爆和剧毒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输送设施的管理,防止出现一种灾害引发多种次生灾害。
(3)交通及市政公用设施要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灾时的应变能力。
(4)建立城市灾害预测和应急报警系统,健全城市防灾组织机构。
(5)加强对军事设施和城市要害部位的保护。
要从北京的战略地位出发,加强首都人防建设,提高整体防护能力。
(1)按人防要求安排好掩蔽工程、疏散手段和后方基地的建设。用20年时间,基本完成×××万平方米左右人防工程的建设,形成总建筑量为×××多万平方米的人防工程系统。
(2)要逐步建立起市、区(县)和各系统的地下指挥、通信、医疗、消防、物资保障系统以及水电供应和交通系统。
(3)各类建筑应按规定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并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新建居住区按建筑面积3%的比例建设掩蔽工程,并尽可能与公共建筑或绿地相结合,以利平时充分利用。
搞好抗震设防。北京市区新建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均应按地震基本烈度为八度的抗震要求设防。新建重大项目建设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断裂带和沙土液化区。重要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都要做好工程地质和抗震工作。继续完成抗震加固工作。
改善城市消防环境,加强消防水源建设,均匀设置消防站点,改进报警手段,努力提高消防能力。
(1)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确定防火等级,健全消防设施,保留消防通道。
(2)充分利用河湖水塘作为消防水源,并建设必要的消防设施。
(3)20年内,全市消防中队从现有的35个增至147个,建设5个特种装备消防中队和1个直升飞机消防中队,并建成西直门消防指挥中心,健全6个消防支队,增加装备,加强灭火指挥。此外,完善消防报警、转信、调度等有线和无线通信设施。
城市防洪继续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确定防洪标准,并与流域规划相协调。城市防洪要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河湖治理要与美化城市、保护环境相结合。
(1)防洪标准:永定河卢沟桥以上左堤,按官厅山峡可能发生最大暴雨洪峰流量16000立方米/秒(万年一遇)作为防御标准。南旱河左堤按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南、北护城河及通惠河高碑店以上河道,按20年一遇洪水不淹没城市主要雨水管内顶设计,按100年一遇洪水校核。通惠河高碑店以下河道和凉水河、清河、坝河按20年一遇洪永不淹没城市主要雨水管内顶设计,按50年一遇洪水校核。卫星城的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中心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市区防洪采取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措施,以减轻城市中心区河道排洪负担。利用西郊砂子坑、玉渊潭调蓄洪水,加固南旱河左堤,增加南旱河调蓄能力,削减市区西部上游洪水下泄量。疏挖整治通惠河、坝河、清河等市区河道,扩大排洪能力。在南护城河西南城角向凉水河分洪,在北护城河东北城角向坝河和水碓湖分洪,以减轻护城河的负担。
充分利用现有窑坑、洼地和新辟的湖泊水面蓄洪,消纳部分地面迳流。20年内,使规划市区湖泊由26处增至43处,水面由600公顷增至1250公顷。充分利用绿地滞水,减少不透水地面铺装,努力削减地面迳流。
(3)为控制永定河官厅山峡洪水,要抓紧开展修建陈各庄水库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继续做好永定河三家店以下河道综合整治,完善河道堤防和有关排洪工程。为控制拒马河、大石河上游山区洪水,修建张坊和黑龙关水库,加快西峰山、钻金岭、西水峪和拴马庄等水库的可行性研究。此外,加固一批有隐患的中小型水库。
疏挖整治承接城市雨洪的北运河以及潮白河、沟河和东南部平原地区的排涝河道。
(4)搞好山区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重视远郊城镇的防洪工程建设,对地处水库和河道分洪区下游的城镇,要认真调整建设用地,采取有效防洪措施。
(5)加强气象和洪水预报,完善防汛报警系统,加强对分洪和滞洪区的安全建设,减少洪灾损失。
93.要对北部和西部山区泥石流灾害易发地区进行测定,有计划地迁出泥石流易发区的居民,重点做好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工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和减少泥石流灾害。
近期建设
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前实现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市区的调整改造和卫星城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水源、能源供应和交通的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城市通信能力大为增强,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历史传统风貌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扬,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建国50周年。
近期建设的重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1)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工程。
集中改建长安街和东、西二环路,完成外交部、文化部、交通部及国家银行等国家重要行政机构办公楼,以及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全国妇女活动中心等若干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
完成北京西站及其与北京站之间的地下直径线工程,同时扩建改建北京站、北京南站和北京北站;完成首都机场扩建;完成机场高速路以及京石、京开高速公路北京段的建设。
建设市区北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西部五棵松21世纪体育中心和其它场馆,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
(2)加快市区中心地区的调整改造步伐,基本建成首都市场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发展。
以集中改建朝阳门外大街为起步,建设商务中心区,适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需要。
基本完成王府井、西单商业文化服务中心的改造,并建设前门外、海淀、马甸、木樨园、公主坟等大型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同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菜市口、东花市、东四等地区级商业文化服务中心。
办好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加快建设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以及丰台、望京、石景山和昌平等地的科技开发区,进一步完善和推动北京的产业结构向高层次、高效益转换。
(3)大力搞好重点卫星城镇的建设。
集中力量加速开发建设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首先要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搞上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资金,把亦庄建设成为以技术密集型和外向型工业为主的综合性现代化新城。
为加快黄村、通州镇卫星城的建设,吸引市区外迁人口和产业,建设市区至通州镇的轨道交通和市区至黄村的准快速客运设施。
其他各县(区),依据不同的资源和建设条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开辟县级工业区和乡镇工业小区。
(4)加紧旧城及关厢地区危旧房改造和相应的新区开发。
以西直门内外、广安门内外、东直门内外、崇文门外、德胜门外关厢、右安门外关厢等街段为骨干,以街带片进行旧城及关厢地区的危旧房改造,从二环路逐步向旧城内推进。
完成安慧北里、芍药居、六里屯、南磨房、马家堡、八里庄、鲁谷等一批新居住区的建设,并开发建设望京、垡头、丰台桥南及北苑等新区,为旧城改造、满足住宅需求提供条件。
(5)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和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工程。
力争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并于2000年前建成作为城市重要水源和中线引水工程调蓄水库的张坊水库,以及相应的输水管道。
落实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工程,修建输气管道,力争1996年投入使用,同时建设相应的市区管网和地下储气库工程。
继续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首位,10年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跃上新台阶。
(1)进一步完善市区干路网系统。
在完成二环路改建后,改造完善三环路,建设开通四环路,打通旧城若干堵头、卡口,有计划地建设人行过街设施,疏解中心区的交通。
(2)发展快速轨道交通。
完成复兴门至八王坟地铁线路,并建设八王坟至通州镇的地面轨道交通,形成石景山至通州镇横贯市区的公共客运大动脉。建设通往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南北地铁线。
(3)加强能源建设。
完成华北:油田天然气复线工程、首钢煤制气厂新建工程和焦化厂的扩建工程。
完成高碑店热电厂和双榆树供热厂的建设,进行第一热电厂和第三热电厂的改造和扩建,完成各供热厂配套热网的建设。
建成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继续建设北京地区500千伏和220千伏输电网及相应的变电站。
(4)加快供水工程建设。
完成第九水厂扩建工程,供水能力扩大为120万立方米/日。
改造田村山燕化供水厂为城市水厂,增加城市供水能力34万立方米/日。
恢复第三水厂的原供水能力(42万立方米/日)。
(5)搞好防洪排水。
在全市范围内,综合治理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和北运河等河道,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在市区治理通惠河和坝河水系,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和利用湖泊水面调蓄洪水。  结合危房改造和道路展宽,改建城区旧沟和更新排水能力不足的雨水管道。结合新区开发,配套建设雨水管道系统。
(6)发展通信、广播。
完成39个电话局的扩建或新建,保证市话、长话、国际电话和各种通信业务的发展,以及各项事业对外开放的需要。
建设北京西站邮件处理中心等一批邮件专业处理转运局站,增建43个新邮电局和一批邮电所。
发展调频广播和微波多路电视,开办远郊县(区)广播和电视台站,建成市区和远郊区的双向微波信息传输网。
(7)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
完成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筹建清河、郑王坟、吴家村、肖家河污水处理厂和小红门工业废水处理厂(一期工程)。
建设、完善市区主要排污系统的污水截流管及相应地区的污水干线,基本控制水污染,使南、北护城河等输水河道还清。
增加天然气供应量,达到16.5亿立方米/年;发展集中供热,民用建筑集中供热比重达到50%;汽车尾气达标率不低于80%,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加强市区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使90%以上的城市垃圾、粪便以及85%的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主要有害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处理。
积极进行交通噪声和环境噪声的治理,建立一大批噪声达标区。
(8)搞好大环境绿化。
基本完成全部宜林荒山和五大风沙危害区的绿化。
在市区要集中力量建设中心地区外围的公园和绿化环带,完成城乡结合部的9片隔离带的植树造林任务。
建设好小月河、南中轴(小红门��南苑段)、建国路、阜石路、京密引水渠的昆明湖至玉渊潭段、永定河引水渠北侧等处的道路和河岸绿化。
实施措施
逐步实施城市建设两个战略转移,尤其是城市建设重点从市区向远郊区的转移,是实施总体规划、控制市区规模、适应加快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必须从现在就开始起步,抓住促进两个战略转移的重点工程,集中力量付诸实施。
(1)要大力加强亦庄以及黄村、通州镇等重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水源、电力、电信、煤气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发展卫星城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2)制定和颁布吸引各方投资、支持发展经济、促进卫星城建设和吸引市区居民外迁等各项政策,尽快实现首都人口和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3)在今后年度建设计划中,逐步增加远郊地区建筑量占全市建筑量的比重。
(4)市区建设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也涉及面较广,必须抓住重点,捏成几个“拳头”,吸引资金,打好几个战役。
通过深化改革,以经济手段推动郊区的开发建设和市区的调整改造,开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渠道。
(1)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积极推动城市建设。
根据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计划的部署,选定开发建设地段,由市政府或各区、县政府直接组织土地的统一开发,根据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原则,吸引各方投资,把房地产业作为首都地方财政自我积聚的重要手段,开辟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的主要资金渠道。为此,必须在完成土地分等定级和评估地价工作的基础上,按不动产性质和收益标准制定土地使用税标准,对行政划拨的土地征收土地使用税。编制北京市基础地价和标定地价,制定土地有偿出让、转让的有关法规,通过清理整顿,防止土地投机的收益流失,逐步形成发育健全的房地产市场。
(2)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引导按规划进行土地使用功能的调整。
对于政府鼓励的开发地段与建设项目,采取一定优惠政策,促其实施;对于政府控制发展的地段与建设项目,则采取必要的限制政策。
(3)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绿化隔离带。
要把市区各集团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分片划归所属区、乡和街道负责管理。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在京单位在绿化隔离带内成片植树造林或建设公园,允许公园、绿地的建设者按规定建设一定比例的经营性项目,发展文化娱乐等设施,形成不同功能、各具特色、效益显著、环境优美的市区绿化系统。
(4)城市基础设施实行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原则,建立基础设施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加强城市建设的宏观控制,进一步深化规划,强化规划管理。
为了加快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步伐,在实行简政放权,加强各区、县政府建设管理的权限和实施规划的职责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城市建设的宏观控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要抓好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对重要地段和重要建设项目的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应由市规划部门向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市政府直接负责。加强对各区、县规划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和管理程序,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贯彻群众路线,加强法制建设。
进一步健全法制,保证依法实施总体规划。经市人大审议,报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北京城市建设的法定文件和进行建设管理的基本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非经履行法定程序都无权做原则性的改变。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根据总体规划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修订原有的规定、办法,依法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严格查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
加强对总体规划的宣传,增强全市人民的规划意识,自觉地执行总体规划和有关法规,积极支持和参与城市建设的管理。
同时,加强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组织协调职能,同北京市政府一起

转自:http://www.52nv.com/thread-144248-1-1.html62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