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转]北京古观象台

[游记][转]北京古观象台

2008-06-27    sina.com.cn

黄道经纬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的西南角,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2752千克,仪高3.492米,是我国第一架独立的黄道坐标系统观测仪器。外圈正立的是子午圈,两极安有铜轴,用半圆契合,使它固定。里面为极致圈,连接在极轴上。距黄极90度,横置着黄道圈,和极致圈相直交。两圈的交点,靠近北极者为夏至点,靠近南极者为冬至点。最里面是黄道经圈,用铜轴贯于黄道南北极。支撑子午圈的是一个半圆形云座,座下用两条相背升龙支撑,下接斜十字交梁。此仪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黄道经度和纬度以及测定二十四节气。由于我国历代天文学家对黄道坐标系统并不十分重视,因此该仪制成后使用较少。

天体仪

天体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的西侧正中,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3850千克,仪高2.735米。此仪用一个直径为六尺的铜球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着大小不等的镀金铜星1876颗,并把它们分为282个星官。球面上刻有赤道圈,与钢轴垂直。铜球外边南北直立的是子午圈,其上最高点代表天顶的的铜制火球。球面外与地平平行的是地平圈,四根立柱托着地平圈立于底座上。该仪用途有60多项,但它主要用于黄道、赤道和地平三个坐标系统的相互换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视位置等。该仪曾于1900年被德国侵略者掠至柏林,1921年才重新安放在北京古观象台上,至今球面上还留有侵略者打下的弹痕。

象限仪

象限仪又称地平纬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西北角,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2483千克,仪高3.611米。主要部件是一个90度的象限环,环中间以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作为装饰。象限环竖边上指天顶,下指地心,横边与地平线平行,横竖两边相交于圆心。仪器的背面正中是数轴,轴两端是圆的,象限环固定在数轴上,可做360度旋转。东西各有一立柱,立柱上端、下端都有一横梁相接,梁中心凿有圆孔用来安装竖轴。象限环的圆心,伸出一根横轴,其上挂窥横,窥横下端有立耳,背面设有夹螺子(现已折断),旁边有游表(已遗失)。该仪主要用于测定天体在地平上的或天顶距。1900年曾被法国侵略者掠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内,1902年归还我国,重新安置在古观象台上。

[游记]虔访北京古观象台 作者:
森青

时值年末,年底加倍繁忙的工作终告一段落,迎来了好爽的一个双休日。我的摄影包也在诱惑着我——太蠢蠢欲动啦!到哪儿去?!想去的地方太多了,而能去的地方却很有限——远的地方来不及;需要绿色入画的景点当然也一律不行;北海和团城倒也仍是很想去的,但还是留给荫荫的春日更好。遴选之后,最后锁定已经很久没光顾过的北京古观象台,还可以追忆和回味一下儿时的感觉。
北京古观象台兀然矗立在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侧,看上去显然是处于北京新建筑和现代城市景观的包围之中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整齐、仪器完好配套、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始建于明代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当时称作观星台,高约14米,台上安放着浑仪、简仪、浑象(天体仪)等大型铜制天文观测仪器。在台下,从公元1442年至1446年,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先后建成了紫微殿、东、西厢房和晷影堂等附属建筑群。晷影堂内安设圭表,用来测定日影,为制定历法提供必要的数据。紫微殿、东、西厢房则是历代研究天文,整理观测资料,进行著书立说的地方。(现在仍保持着当年的格局)清代改称观星台为观象台。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更名为中央观象台。负责天文、气象、地磁工作。公元1929年改名为国立天文陈列馆,仅做气象工作。1955年观象台被划归北京天文馆,成为北京天文馆的一部分,1956年5月1日,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的名义,正式对外开放。
拾级而上那陌生却仿佛曾似熟悉的台阶,不禁想起儿时少先队过队日曾经来过这里的情景,那时只觉得这些黑黢黢的大家伙造型奇特、新奇好玩,对历史则懵然不知……想着,已然登上最后一级台阶,转过身,八大铜仪赫然撞入目中——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它们依然守候在各自的位置,黝黑色的、铜制的身躯披着洁白的雪花大氅,更显得雄姿勃发,谓为壮观!走上前去,仔细端详,却怎么也继续不了儿时的印象,我看到的分明是科学和艺术顶级结晶之珍品!它们不仅是珍贵的天文史学文物,而且是难得的雕刻精湛的艺术佳品。这就是著名的“八大铜仪”——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制成的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和纪限仪以及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制成的地平经纬仪和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制成的玑衡抚辰仪。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北京古观象台洗劫一空。法国侵略军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和明制简仪搬到驻华使馆,后迫于舆论于公元1902年归还我国。德国侵略军则明目张胆地将明制浑仪、清制天体仪、矶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抢走,运回本国陈列在柏林波茨坦离宫,至公元1921年才根据凡尔赛和约归还我国。仪器被抢走之后,当时的天文工作人员为不间断观测,制造了小地平经纬仪一架,折半天体仪(即半径等于清制天体仪的一半)一架,安于观象台上使用——为记载这段史实,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曾专立石碑一座记载此事。
公元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当年的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我国天文工作者为保护文物,于公元1933年将明制的浑仪、简仪、漏壶、圭表和清制小地平经纬仪、折半天体仪等七件运到南京,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上,保存至今。
北京古观象台1983年4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修复后的观象台,通高17米许,台体东侧由原来的实心改为空心结构。其外貌仍然保持原样,而台体内部则建成宽敞实用的三层建筑。此外,台上还废弃了北洋政府时期修建的二层小楼,按有关史料修建了清代值班房。台体空心的一、二层,连同台下的紫微殿、东、西厢房、晷影堂,布置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大型展览,展品中拥有相当数量的实物、模型和复制品;在院内紫微殿前面,还安放着新复制的(为原件的1/3)的明代浑仪和简仪。台台连成一体,顺序参观,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巨大成就。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老天文台的科学地位吧:北京古观象台是中外现存的在同一地点连续观测年代最久的天文台,自明正统七年至公元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结束天文观测为止,该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长达487年。至今,它已经有541年的历史,这比公元1675年和公元1667年建立的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和法国天文台,分别要早233年和225年。
曾几何时,我国天文学家们在古观象台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为人类积累了大批天文观测史料,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有些工作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如著名的第谷新星〈即公元1572年出现于仙后座的超新星〉,中国天文学家比第谷早发现三天,而且比他多观测了一月有余。我国天文学家们在观象台上曾经做了两次大规模的天体测量工作,以公元1744年为历元的《仪象考成》星表(含星3083颗,)和以公元1844年为历元的《仪象考成续编》星表(含3240颗)。现北京古观象台还存有这两部巨著就是这两部星表,成为现在我们沿用的恒星中文名称的主要依据。这里还是中国天文学会的诞生地,前四届天文年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它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中,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虔诚地为“八大铜仪”一一取景、造像,细心地用快冻僵的手按下快门。又转至紫微殿院中,给复制的明代浑仪和简仪也留了影。
走出古观象台,仰首再望矗立在台上的八大铜仪,一个个似乎都在向我行着送别的注目礼,表情依旧那么肃穆、凝重。我的血一下子又热了起来,一种复杂难言的情感集聚在心头——时光倏忽,岁月流逝,古代科学家一位位相继离我们远去,而将这璀璨的中华科学古迹,国之瑰宝交至我辈手中。做为中华之子,无不感到自己肩头那一份沉甸甸的匹夫之责——保护、传承和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404b401000a8y.html74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