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游记攻略 |
[游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游记攻略 |
2008-06-10 becod.com |
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二十四年(1544)重建成现在的风貌,是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太庙建筑。总 面积 139 650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 长方形 ,正门在 南 ,四周有三重围墙。主要 建筑 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七座石桥。 明 、 清 两代为皇家祖庙。始建于 明 永乐 十八年( 1420年 ),嘉靖、 万历 和清 顺治 年间曾多次重修, 乾隆 元年( 1736年 )大加修缮,历时四年,乾隆退位前又将三进大殿及配殿全部扩建。 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建筑雄伟壮丽。前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其主要梁柱外包沉香木,其余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天花板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 太庙虽经 清代 改建,其规则和木石部分,大体保持原构,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以古柏著名,树龄多达数百年。 1924年 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有二重围墙,平面呈南北长矩形,外墙之间遍植古柏,树龄达数百年。南门称戟门,戟门内的中轴线上,布置前殿、中殿和后殿三座大殿。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雄伟壮丽。前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重檐庑殿顶,是皇帝祭祀行礼的地方。中殿面阔九间,单檐庑殿顶,是供奉历代帝后神位的地方。后殿面阔九间,庑殿顶,是供奉世代久远而从中殿迁出的帝后神位的地方。 位置: 位于天安门城楼东侧,原是明清两代皇家的祖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的位置是按照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国都布局"左祖右社"的规矩而安排的。"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这就是太庙。"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这就是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 沿革: 太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改建。此后于清朝顺治八年、乾隆四年屡次修葺与扩建,太庙面积为139650平方米。 太庙在明朝时归内府神宫,清朝时归太常寺。明清两代每逢新皇帝登极,或有亲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官,每年四孟及岁暮大袷等等,均需告祭太庙。 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26年将其命名为和平公园对公众开放,两年后归内政部。 民国二十年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次年8月对外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总理周恩来将太庙划拨给了总工会。太庙从此变为文化宫,设有剧场、电影院、球场、图书馆、展览室等等。 景观: 总体布局: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太庙的正门:设于天安门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是皇帝祭祀太庙时所走之门。该门与天安门内御路西侧社稷坛门相对称。太庙的正门在对外开放后,改设为长安街上现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正门。
|
转自:http://becod.com/scenery/scenery_18195.html6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