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上海游记攻略:上海嘉定秋霞圃 |
[游记]上海游记攻略:上海嘉定秋霞圃 |
2007-07-16 51yala.com |
测绘报告 1 2 园庙结合,游园观庙,两者得兼是秋霞圃的特色之一。秋霞圃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私园改属邑庙,而今城隍庙作为秋霞圃的一部分对外开放。这种主从地位的变化,或许反映了古今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此处邑庙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整的邑庙建筑,大殿宏伟高大,结构独特。它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旧址在南门富安坊(今李家弄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胡永安移建于此。若以移建年代算,距今亦有628年。邑庙曾四次受灾,屡毁屡建,故其装饰等均系晚清之物,但在建筑上保持明代格局。1983年,大殿及与之相连的寝宫按原样修复。 依江南地区的惯例,邑庙建筑完整的空间序列为照壁-河流-石狮-牌楼-井亭-庙门-仪门-戏台-大殿-寝宫。清末,邑庙规制尚完备,自井亭入内,有“头门”,两侧为“班房”,入内则为“仪门”,共三扇,东名“青龙”,西名“白虎”,进门即戏台,悬“千秋镜”,“与民皆乐”匾额。戏台与大殿之间的天井内置铁鼎。大殿正门上悬“威灵显赫”额,系光绪三十年(1904年)嘉定知县李乐善书,抱厦东侧有石刻“千砚”,西侧有石制“水盂”。 挑尖梁有“小八仙”图案。民国年间,殿内神像及殿外建筑已毁之八九。寝宫亦毁于民国年间。 今南门入口约略为原庙门位置,门前西南侧为一母石狮,两座井亭分列东西,面临练祁河。 井亭年代失考,从其翼角高耸,屋面陡峻,脊饰繁丽精巧来看,应为晚清之物。井亭四角攒尖,大式做法表明其作为邑庙礼制建筑的身份。亭呈正方形,底边长3.16米,相邻翼角间距为6.1米;高6.3米。亭内皆有井一口,并不居于井亭正中,现已封。井亭连线亦不与邑庙轴线垂直,略偏。宝顶上为葫芦,下为莲花座,脊饰分作三段,各有特点,翼角处有三走兽。盘龙图案瓦当,“寿”纹滴水。瓦钉为人物塑像,略有缺损。单杪单下昂斗拱,昂端卷曲成一小旋,耍头似麻叶头,别有一番秀美韵致。斗拱间的拱眼板雕有缠枝石榴图案。平身科与角科斗拱都有翼拱为饰,雕刻线条流畅生动,进一步丰富了斗拱的层次,煞是好看。花岗石柱有明显侧脚,四角有石凳连四柱,两亭开口处相对,石凳疑为后加。石柱下方有小凹槽,疑为旧时搁置门槛之用。亭内天花中心镌双龙戏珠图,四角为凤凰。时至今日,入口至练祁河的小广场仍不失其具有休憩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特色,从天明到日暮,井亭中总有歇脚的路人。 石狮年代失考,从其青石原料看,疑为明代古物,是否为城隍庙原物亦待考。 南门入口为1982年所建,两坡顶,屋顶呈错落状,中间较两边略高。正面为门廊形式,柱承重,柱间有挂落。入口处并列四扇门,中间通常开启的两扇宽约1.5米,1.2米高处有铜兽头。大门上方有一匾额,为胡厥文同志于甲子(1984年)夏所题“秋霞圃”三字。入口两侧分别为售票房,杂物间,砖墙承重结构,梁枋直接搁于墙上。整个南门入口呈水平铺展,最高处约5.4米,以突出后方大殿的雄伟。 入口西南不远处,有一元代古桥,名普济桥,一名通济普福桥,旧名东市桥,俗名管家桥。跨练祁河,单拱。建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原为石级桥面,解放后改为平面桥。拱跨6.3米,宽约3.6米。南北桥面坡度不对称,北坡缓而南坡稍陡,疑为两边路面高差不一或桥中心距两边路面远近不一所致。中央桥面为花岗石条石铺地,凿有纹饰,北侧桥面为碎石铺地,南侧则为水泥桥面。天盘石端头通常辟水兽的位置为莲花图案,北侧的两个有缺损,南侧的图案较清晰。这一构造除美观外,亦加强了桥的整体刚度。水泥栏杆和桥中央的铁门为后加,与古桥格格不入,大杀风景。元桥一端为通往秋霞圃东大街,另一端为农贸市场。现农贸市场侧的桥堍环境极其恶劣,已沦为露天厕所,亟待加强环境治理,以维护这一元代古桥风貌。 测绘的过程,无时不在揣摩古代能工巧匠的心思,有如穿越着时空隧道;看到损毁或者修复不当的部件, |
转自:http://www.51yala.com/html/20061223201759-1.html48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