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周六北京天宁寺之行 周六下午,北京天气凉爽,忙碌了多日的我终于可以坐下歇口气啦。前一段时间忙,天天晕头转向的,就连我老妈也深受牵连。天天在家不是给我洗衣做饭就是给我照顾三个龟宝宝,洗澡抹药吃东西一丝不苟地按照我的指示管理着它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对于我那喜欢出去玩,喜欢逛荡的老妈来说,这真是为儿女最大的牺牲了。 好不容易休息两天,正好借机献孝心,弥补前一段时间妈妈为我做出的牺牲,于是我提议陪妈妈去天宁寺。 听说家门口附近有一座寺庙可供观赏,老妈一下子来了兴趣。尽管我没有去过天宁寺,但是凭借着自己的一点文史知识,跟妈妈口若悬河吹了半天,老妈就开始迫不及待地穿鞋穿衣了。 哈哈,母女二人出门去。 顺着手帕口桥往东到广安门桥下,我凭着某些个夜晚吃烤串的记忆,说起来这中间还有个故事:单位有一大哥家就住天宁寺街附近,我们晚上加班之后经常跑过去吃烤串,可能就是在某次酒足饭饱之后闲聊间。大哥说这附近有个天宁寺,寺里面逢初一十五有馒头吃,附近的居民都去买,据说做得美味极了。美味食品加“寺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要知道自古名山多寺庙,这身处闹市的寺庙我还没有见过,怎么能不动心。 闲话少说,且说我母女二人边走边问,一路逛去,终于在出门十五分钟后来到了一座寺庙面前。抬头一看,门口一棵国槐树,清风一起,细小的花朵纷纷从树上飞扬落下。庙门口一座大石碑,上面写着:唐天王寺故址。我心中大喜,看样子没有找错地方。 我兴冲冲拖着老妈往庙里走,老妈却停下了脚步,抬起头来,指着寺庙正门的大扁问我:“咦,这是什么字?我怎么不认识。” 我抬起头来,看一眼,笑了,说道:“这是敕造天宁寺。你不认识的这个字是敕(发音同‘斥’),就是说这是奉皇帝之命修建的。” 老妈恍然大悟,然后奇怪地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仰天长笑:“《红楼梦》里面林黛玉进贾府,不就在宁国府正门看到了一块扁,扁上写有‘敕造宁国府’。这个我小学五年纪就知道了!” 老妈点头,“看样子没白出给你买小说的钱!” 我无语,不跟这个抠门的老太太计较,抬腿往天宁寺里面走,正面对着我们的是一尊大佛,恕我学识浅,看不出是什么木质的佛雕。只看得出这尊大佛手上持着一朵金莲,面态安详,造型栩栩如生,让人一眼看去就心生欢喜。 佛堂左边端坐着一位居士,我正准备合手礼拜大佛,她轻柔地问我:“家是否住在附近?”原来我因为贪图凉爽,穿着吊带和短裤去的天宁寺,而在虔诚的佛教徒眼中,这身短打拌是对佛的不尊重。虽然最后我还是得以顺利通行,但是在这儿还是要告诉诸位,如果准备去佛门圣地,在穿着上最好还是慎重一点好。 从寺门前的佛殿走进去,眼前豁然开阔,真是了不起,原来这里面藏着一个大大的天地。只见这儿地势开阔,铺着的是清一色的青石砖,干净整洁,而且这是我在北京看到的第一个极其安静的佛教圣地。周六这天北京天气凉爽,空中微微飘着细雨,在这样一个下午来到这样一个宁沁的地方,心灵在一瞬间也变得开阔和安静下来,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出唐朝王维的一句诗:“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此情此景配上这句诗,倒是天韵自成,妙趣横生。我开始觉得,这个下午的安排真是一次心灵的远足了。 走过青砖广场,又进一殿,合手礼十拜过殿中三尊大佛,绕过去,巍巍高塔出现在青天白云中。 除了震撼还是震撼,几乎无法用语言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历史在这一瞬间活生生在我眼前活过来,而我除了泪流满面,无语震撼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情。我和妈妈静静地站在这千年佛塔下,抬头,感受着千年光阴变幻外那份沉重的历史,还有那震撼人心的文化气韵。 围着高耸入云的佛塔静悄悄地走着,一边走,一边用心感悟我们地祖先留给我们的美丽和大气。这座塔高57.8米,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十三层塔檐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每层均系缀风铃。以前,每逢风起,塔上风铃发出的清脆声响可以传遍整个京城。而今天,也许是因为年代久远,也许是因为风吹雨淋,铃铛都已经锈住了不再发出那清脆的声音。 与失去声音闭起来,更让人惋惜的是原来塔身每一面都雕着神态各异的佛像,有缥缈美妙的飞天,有憨头憨脑的罗汉,有法相森严的菩萨,也有张牙眦目的天王……可惜经过那一场全国动乱的十年浩劫,塔身上的这些佛像几乎都被毁掉了。只剩下一些零散的佛像幸运地逃过了毒手,还能让后人看到前代艺术家那鬼斧天工的技艺。这座塔始建于隋代,在辽代得到帝王的重视,个别细部在明清时还得到过重修。可是看下来,我固执地认为那些佛像一定不是明清时候的笔法,只有在更久远的隋唐和辽代才会有那样开阔、那样雍荣华贵、那样仪态安详的雕刻手法。也只有在少数民族当政的辽代,才会有这种爽朗,这种豪迈,这种健康和明朗。而明清似乎更为谨慎也更为细腻,但是受礼教的束缚更多,因而没有那种盛世的大气和随意了。 不知在塔脚盘旋了多久,直到雨点变大,我和妈妈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天宁寺,往家走去。 而我知道,这个下午地天宁寺之行将给我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这座巍峨的高塔将会在今后的某个夜里在我的梦中与我不期而遇。 或许,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注释: 1、 去佛教圣地礼佛,切记服装整洁,女士不要穿吊带和小短裤。男士不要光膀和穿拖鞋,这都是对佛的不敬。 2、 绕佛教的塔礼拜时,要沿顺时针方向礼拜。 3、 天宁寺渊源:天宁寺位于广安门外北滨河路, 北魏孝文帝创建,初名林光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弘业寺,唐时又称天王寺,金代更名大万安寺,元末毁于兵火,明初重建,明宣德时改称天宁寺。 辽代在寺庙后院添建一座砖砌实心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总高57.8米,建于方形平台上,塔身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纹饰,形象生动。相传塔内藏有佛舍利子。 天宁寺现有殿宇三进,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天宁寺著名的天宁寺砖塔是北京地区保存较早的古塔,据文献记载,始建于隋文帝时,现存塔为辽代重建。塔高57.8米,平面呈八角形,砖砌实心密檐,底为须弥座,上有斗栱勾栏,平座和三层仰莲瓣承托塔身。塔身转角为柱,四正面为拱券假门。两侧夹立天王像,形象生动传神,为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塔身浮雕各类佛像,造型稳重挺拔;飞檐叠栱十三层,以露盘承托塔刹为宝顶。整座砖塔雄伟壮丽。券门两侧浮雕的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造型极为生动,如力士宽胸阔背,肌肉突起,体魄威武,呼之欲出。相传塔内藏有佛舍利子。这一带原是辽金时代的都城中心,都城已毁,但此塔尚存,更具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4、辽代密檐塔是雄建和细密两种风格的奇妙混合。一方面,高大的基座、高峻劲健的第一层塔身、密接的层层横檐、敦厚的塔刹以及整体凝重雄伟的体型,都显示了北方民族勇健豪放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不免于时代风习的薰染,比起唐代密檐塔的简朴爽朗的风格,显然是趋向繁琐了。细部十分繁复细密,基座特别复杂,塔身也精确地砌出了各种仿木构件,充满佛教造像浮雕。但前一种风格仍属主流,给人的总印象仍然是明朗健康的,值得肯定和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