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是北京现存最古的巨刹,位于宣武区教子胡同南口以东。始建于唐代,初名悯忠寺,史书称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东征高丽的死难将士而建,明朝改名为崇福寺,现在的名称是清朝雍正所赐,取意“法海真源”。 唐时的悯忠寺外是一片开阔之地,据元代史书记载寺前还曾有宽阔的河道,被密密的胡同遮掩的景象是到了明朝修建外城才有的,随着南城逐渐发达,到了清朝这座千年巨刹终于被周边不断兴起的胡同、四合院完全包围了。 法源寺历经千年,遭受了种种灾难,先是在唐代,已建立了近二百年的悯忠寺毁于火灾,景福初年重建,又经历了将近二百年后,到辽代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发生大地震,悯忠寺几乎完全被毁。咸雍六年(1070年)进行了修复。 元末明初寺院再次毁于火灾,明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后更名为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进行了大修,钦定为专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并赐名为法源寺。修而毁,毁复修。修与毁之间,倒成了一种因果。此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四十五年(1780年)又有过较大修整,乾隆帝在大修完工后亲临法源寺,赠送了“法海真源”牌匾。皇帝的亲临虽为寺院带来了荣耀,但名称的改变也将寺院的本意完全颠覆了。 站在这里,要想完全回复到历史的原汁原味中已不可能,只好依着现存的古迹浮想联翩,或是抚摸门环,想那高耸的双塔,据说有十丈高,双塔的建造者大大有名,就是安史之乱中的主角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都是大叛臣,不知他们的野心是否也如这刺天之塔;或是在悯忠台上,遥想唐朝民谚:悯忠高阁,去天一握。在这里,曾经囚禁过宋朝大将谢叠山,被金人押解这里时,看到墙壁上的孝女曹娥之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党不尔若!最后自己绝食死而为国尽忠,同是在宋朝,还有被囚的宋钦宗,虽贵为帝,却是屈辱而低头在这里,两相对比,不由得人而感慨。 来法源寺最好的时节应是春末夏初之时,寺中丁香盛开,令游者流连忘返。清代最盛时,法源寺内有紫丁香、白丁香等三百余株,号称为“香雪海”。这从清人李慈铭诗中可见一斑:杰阁丁香四照中,绿阴千丈拥琳宫。簇拥在法源寺的丁香花海,足见气势不凡。说到京师的花会,过去有这样的谚语,叫做“悯忠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春天是要分别到这些地方赏花的,且要作诗,很有讲究,不能乱的,现在的人们早已没了这般兴致。 如今的法源寺再次经历整修,影壁南被开阔出了一个大广场,使得寺院益发壮观,也打破了寺庙往日的宁静,当初的清静之地,现已成了热闹的公园。  法事进行中  国外的僧人到寺交流  木鱼,新老更替  海棠  丁香  运动的僧人  评论 (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