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万里长城万里长:八达岭遐思-游记攻略 |
[游记]万里长城万里长:八达岭遐思-游记攻略 |
2007-07-16 ctrip.com |
题记 一六九一年五月,清边关总兵上疏修筑损毁的长城,康熙批曰: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此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 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又掀起了一股“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热潮。此时长城已褪去了她的军事功能,成了当代中国的精神象征。可是这种“狂热性”的修复工程,却是对历史文物的再一次践踏和破坏。难道只有崭新的城墙才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吗?难道每次的历史危机,冰冷的城墙真能起到关键作用吗?改变和创造历史的是人,是人人心中的那道城墙。宋朝时期崛起的辽、金、西夏和蒙古,就已经考验并证明了长城的功效。直到大清(后金)入主中原以后,长城作为一种军事防御的堡垒工事,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变作了毫无作用的耀武扬威的摆设。工程浩大、空前绝后的万里长城,实际上变成了中华民族自我内敛、自我封闭的沉重桎梏。时至今日即便留下些断垣残壁、破落衰败的长城又有何妨呢?在这具有历史沧桑真实感的长城,才是最能震撼人心、激发爱国情怀的载体。 中国的长城,自战国时代燕、赵、秦三国就开始修筑边塞。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把各国的防御工事联结在一起,史称秦长城。从这一时期的长城遗址看,秦长城并非是连成一线的城墙,而是互相依托的堡垒群、高踞山顶与岭脊的烽火台、结合地形的壕沟和利用大片荆棘的障塞,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长城。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彰,将元朝的蒙古逐出长城,重回草原大漠。蒙古失去的只是中原的统治权力,虽然蒙古帝国分崩离析,但是雄踞蒙古的各个汗国(部落)依旧是中国北方强悍的游牧势力。所以明朝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农耕文明的防御史,对于北方的防务,历代君主均不敢松懈。除了明太祖、成祖两代雄才大略的皇帝,多次挥军北上追击来犯的蒙古后元外,就一直是据关守城,再也不见了开塞北征的史迹。 这一道明洪武年间由大将徐达奉旨修筑的贯穿“九边”的城墙,东起依山傍水的山海关老龙头,西至伸入大漠深处的嘉峪关,迤逦蜿蜒、连绵万里,史称明长城。这号称万里长城的防线,终究还是抵挡不住关外游牧民族的强悍铁骑。在中国朝代更迭中,既是明王朝赶走了蒙古大元,最后还是明王朝让大清乘虚而入,这次迎来却是更加强大、更加旺盛的游牧民族-满蒙联军。 从中国的历史看,秦朝的边塞是开放的,汉朝的边防一直也是向外的。在汉武帝时期又解决了经常骚扰边关的匈奴问题,从此关城内外胡汉照常往来,如有军情,烽火传讯。到了唐朝的中国依然是超越了长城线以北,直到北朝和宋朝的辽、金、元、西夏以及明朝的大清等民族则漫过了他们陌生的长城以南,建立了两个统一中国的朝代元、清。 自秦以来都是以长城为防线,到了明就完全依附于这道边墙。然而城墙有如堤坝,开放的边关就像闸门(外松内紧),自如地调节着外力对坝体的冲击。而封闭的边关,不但堵死了外面流动的世界,而且内部也是自我设限,在心态上没有积极拓展和主动出击的精神。久而久之,当外部积蓄的压力暴发时,城墙的溃决和坍塌,就不可避免了。 二 基于对长城的历史回顾以及各个角度的观察,我从一开始的极度景仰(崇拜),走回了冷静思索的台阶,开始对长城有了重新的认知。以前一说起万里长城,总是威名显赫、雄伟壮观的表象。却从不见对长城身后,隔绝着的胡汉民众痛苦生活的记载。也没有对长城的实质作用,进行过反思。直到清康熙皇帝的手上,才跃过历史的尘埃,一语中的。 从小根深蒂固的长城情愫,是那戍边将士每日面对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浪漫情景。而真实的边关离我总是那么地遥远,第一次走进我面前的长城是著名的八达岭,一段历代拱护着京畿门户的关隘。 八达岭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卡之一,位于北京延庆县的崇山峻岭之中,海拔1015米,是居庸关的前哨关口。城墙平均高7~8米,墙基是用重1000多公斤的花岗岩条石砌成,平均宽约6.4米,墙顶平均宽5.8米,可五马并骑或十人并进。墙顶用方砖铺砌,整齐平坦。地势陡峭的地方修有梯道,远远望去有如天梯,直插云霄,尉为壮观。城墙上每隔五百米,筑有方形的墙台、敌台和战台。 沿着秦砖汉石,我踏上了万里长城的第一步,虽然我来的是重修后的长城。站在城墙上,望着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的长龙,我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建造者们是如何的艰辛?在当时没有任何的起重工具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现代工艺的设施,劳苦大众凭借的是自己的一双大手和满身的血汗,至于有没有爱国的热情,就不得而知了。而他们的喜怒哀乐,除了一部《孟姜女哭长城》的戏曲悲剧外,鲜有记载。这就是中国历代“建筑师”们的悲哀,默默无闻还算是幸运的(建造皇宫陵寝的,完工之日就是毙命之时)。 三 在好汉坡上,一声稚嫩的疑问,引起了我的关注。 “爸爸,这石碑上写的什么呀?怎么这么糊涂呢?”一位小男孩和他父亲也上了好汉坡。 “这是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行草书法,不是糊涂。”小男孩的爸爸边讲边认真地教孩子认字。 “那他为什么要把字,摆在这里呢?”明白后的男孩又有了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和它合影呢?这字又没我写的好看。”这回爸爸不知如何回答了。 “小朋友,它本来不摆在这儿。毛爷爷在世时也没摆过,是后来的人们不经他同意摆上的。你问得好!因为他是位伟大的英雄!”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瓜,笑道说。 “那我长大后也当大英雄。” “为什么?” “我也要在这立块碑,才不想象那些在城砖上乱画乱刻的人。” …… 出人头地、功成名就、留芳千古,是历代中国人的梦想。所以中国的名山石壁,往往都有摩崖题刻。现在游览神州大地的,已经不局限于古代的读书人阶层。寻常百姓一样可以往返于大江南北,由此也产生了一种现象,名胜古迹、古树城墙到处刻有:某某某到此一游的痕迹,大有“古人之风”,却遭来非议。想想也没啥了不起的,为啥名人题得?凡夫俗子就写不得?古代的题刻,也有许多是未出名前的墨迹。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景区维护者身上。大凡尊贵的宾客到访,都有留言的机会。而平头百姓则只有等出名后才有机会。这就不难理解最近报道的《超女是有钱人玩的游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这就是浮躁的社会!这就是急功近利的中国。 回过头来,再看看八达岭城墙上,刻满的各种字体的城砖,就不觉得“奇怪”了! 尾声 晚上我住在关外的一座寺庙里,与一了和尚聊天,谈到投机处,他请我去禅房喝茶。只见他把茶具用开水冲洗干净,用手轻轻在茶罐里撮出几颗茶叶,放进茶壶内,冲入水后紧紧盖上,宝贝似的放在几案上。过了会儿,他忽然把泡开的茶水倒掉。 只见他又在茶壶里冲上水,又紧紧盖上,又宝贝似地放在几案上。过了几分钟,他笑着说:“可以了”。于是把壶中之茶,一一倒在精致的小茶杯里。 品之,有山雨之清香,有甘泉之凉味,有美酒之甘醇,有明月之奇色,我连忙说了声:“好茶!”,并问起了头遍茶舍弃的道理。 他放下茶杯,捊着胡子说:“茶经有决‘头汤味浊,二汤味清’,我取清者饮之。”又意味深长地接着说,“人的一生也是‘头汤浊,二汤清’,所以应该一样地把以前的先冲泡后‘倒掉’,现在的你才能重新做好。” 是啊!“倒掉头遍”意味着和过去的一次“了断”。同样的道理,我们的长城情愫也是到了应该“倒掉”的时候啦。纵观困扰中国发展的各个领域,不都背负着这样沉重的历史包袱吗?诚如美国总统老布什参观兵俑时(拍了拍俑马的屁股,当时我们的媒体报道的却是:美国总统在拍中国的马屁。但是忘了报道他现场说的话)说的一句话:沉醉于历史辉煌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2006年9月9日完稿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2923418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