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青阳县志大事记》记载: 汉初至元封二年(即公元前206——前109年),析泾县西境地置陵阳县,(后改为:广阳,南阳)县治设陵阳镇,历时724年。 三国吴赤乌中置临城县,县治于城子山东(今蓉城镇东南5里,确址无考),历时372年。 东晋义熙年间(405-618)置定陵县,属淮南郡,县治定陵(在今丁桥乡境内,确址无考),历时200余年。 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18年),废南阳并入泾县,废临城、定陵并入南陵县,析泾县、南陵、秋浦三县之地,置青阳县,县治蓉城镇至今。 《一》 东晋义熙(公元405年)于本县东北境侨置定陵县,到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18年止)废南阳并入泾县、废临城、定陵并入南陵县。 历时二百余年间,定陵的古县城的遗址究竟在那里呢?现在仍然是个迷,在县志上目前还是空白。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地名县志: 《铜陵地方志》记载:“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根据《青阳志大事记》记载:建武元年至宁康二年(公元317——374)在古丹阳城(今当涂县丹阳镇)侨置定陵县,后改置临城县境内(今青阳县东北境)。也就说,公元374年后迁移到青阳东北境内,到公元618年这二百余年的时间内,古定陵县城址在丁桥乡境内。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然而,确址已不可考。历时二百余年的县城城池竟然不知道,这是不是青阳历史的遗憾?然而,定陵县县址究竟在丁桥乡那里呢? 《二》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见了一位80多岁的山村老学究,他慢慢的叙说让我感到的是惊心动魄:七十年代初,他与当地老百姓一道在古管埠约1000米(也就是现在的丁桥镇马塘村与泉庄村、丁圩村三村交汇处)兴修(管埠圩)水利工程,挖出大量的城墙脚、水井、老桥遗址。他们当时还挖出了大量的黄金(属实可考),古代官员的墓葬坟,铜钱,(铜钱是开元通宝、康熙通宝居多)、这可能是后来的管埠时期所埋了,笔者为了探明事实,也亲自考证了一番,现在此地已是圩区,到处是一片农田。然而,四处散落的旧瓦片,墙砖则是随处可见的。 此地是古城遗址是肯定的了,但他是不是过去的管埠镇所在地呢?根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627),青阳县辖区范围内已经形成,蓉城、陵阳、慕善、金山、关潭、铜埠、管埠等七个商品集散点,均已形成初具规模的集镇。然而,管埠在那里呢?据青阳县志记载:管埠在现在的丁桥镇的丁圩处,405省道右侧,在他的前面也就是横亘于现在的丁桥镇所在地青山山脉的前面(是不是现在的青阳县名来历的青山之阳呢)。它是不是过去的管埠镇遗址,或者说过去的管埠镇,也就是在我们需要找的定陵县的弃城上建起来的呢?两者同属一个地方呢?也不好说。我们做个推论:当时废弃了定陵县后,城池还在,人口还在,他所发挥的作用虽然有所减弱,但是特定的地缘、地理优势还存在,不可能是县治所在地一取消,城池很快跟着消失。或者说:在过去自然经济较为缓慢的时代,近10年间,也是不可能建起一座在青阳境内有影响力的商品集散地来的。现在丁圩村尚有以管埠街时代的,上街队、中街队、下街队名称而命名的生产队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