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行者日记中国蜜蜂博物馆 |
[游记]行者日记中国蜜蜂博物馆 |
2008-03-16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行者日记——中国蜜蜂博物馆
位于北京植物园内的中国蜜蜂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蜜蜂博物馆,系统梳理了我国古代养蜂业的发展情况,有“镇馆之宝”2300万年前的蜜蜂化石、罕见的硕大蜂巢以及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模型等珍贵藏品,但由于以科研单位为依托,博物馆没有专门的经费来源,所以展品更新速度慢,以至少有人关注。 应一个馆内朋友之邀,我有幸参观了中国蜜蜂博物馆。 走进北京植物园南门,沿着一条宽阔的大道向北直行,尽头即为背倚寿安山的著名古刹卧佛寺。千年盛名之下,依旧安然的是那尊长5米有余、用铜25吨的释迦牟尼涅盘像,还有遍布寺内的近百株腊梅。而卧佛寺西北,与之相距不过500米的一条山涧内,曾同样香火缭绕的众多古刹却已踪迹难觅。据说,明代曾在山涧两侧遍植樱桃树,该地因而得名“樱桃沟”;在更早的金代,这里“樱桃花万树,春来想灼灼”,金章宗专门在沟口建立“看花台”。而今,沟中的樱桃树早已不复当年的盛况,不过这里依旧峰高沟深、泉水淙淙、山路环绕,烟火踪迹的泯灭似乎反倒使这里成了一个躲避喧闹的清幽所在,林木缝隙中的那三两位游客情不自禁的放慢了脚步。 隐在百花深处的中国最早的蜜蜂博物馆。 没了樱桃的一枝独秀之后,杏桃、迎春、海棠、牡丹、芍药等等,仍然在忠于时序的次第开放。山花烂漫、林木葱茏,因而应该不奇怪这里缘何会和“酿得百花”的蜜蜂结下不解之缘。 从卧佛寺前的“智光重朗”牌楼左转,西行不远即是樱桃沟口,由此向北约200米,窄窄的柏油路右侧可见一蓝色指示牌,上书“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和“中国蜜蜂博物馆”,下面有两行小字:“零距离体验蜜蜂世界的奥秘”和“免费参观”,箭头指向一条上坡道尽处的院落。身边两位游客说:“来植物园这么多次了,没想到这里还有个蜜蜂博物馆,反正是免费,进去看看吧。”说话间,又有两个不足10岁的孩子和一位老人擦身而过,向半山腰那个院落爬去。 院落大门两侧立柱上挂着研究所等几块粉刷一新的白底黑字的木牌,而中国蜜蜂博物馆的那块矩形牌匾订在右首立柱一侧的墙壁之上,字迹已显陈旧,木板上也布满了细密的裂纹。 进大门略向左转后直行,经过第一排平房,路右侧是一座青砖瓦房,面阔三间,坐东朝西,门楣上方悬一黑底绿字的木匾,上书“中国养蜂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于先生称,该馆初建时取名“中国养蜂博物馆”,由前农业部长亲自题写了馆名;后来,在市文物局注册时,更名为“中国蜜蜂博物馆”,但由于那位部长年事已高,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将他的匾额更正过来。 蜜蜂博物馆面积不大,辟有前后三个展室,门内右侧办公桌后静静地坐着一位50多岁的工作人员。看到有人进来,他指了指展墙说:“从那里开始看起。”然后很快又安静下来。 “我已经是第三次带他们来了。”领孩子的老人说,“不过,对于介绍中国养蜂历史的那面墙,孩子们一般不感兴趣,那些复印的古诗文,他们看不懂。倒是后面展厅介绍蜜蜂的生物特征和生活习性的那些内容,特别能吸引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蜂王、工蜂和雄蜂的区分和分工,蜜蜂跳‘8’字舞来交换信息等。他们最喜欢的还是跑到蜜蜂观察箱前观察活蜂,简直是百看不厌。” 蜜蜂博物馆工作人员于先生说,自从去年开始免费参观以来,来博物馆的游客明显增多,人多时每天大概有二三百人,但大多数还是中小学生,成年人来了也不会久留。“这跟博物馆规模大小有关,如果看得不太仔细,看上一圈也就20来分钟。”这时,另一位工作人员带领一位韩国游客进了馆内,她边随游客依次巡看,边用英文将各部分内容的标题翻译给对方。直到他们出门,看时间不足半小时。 标本大多来自蜜蜂研究所多年的积累 “当时,筹建蜜蜂博物馆就是为了借第33届国际养蜂大会召开的时机,介绍中国悠久的养蜂历史,展示中国养蜂业的发展成就,并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 1993年9月23日,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备,中国蜜蜂博物馆建成开馆;同一天,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参与主办的第33届国际养蜂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拉开了帷幕。据于先生介绍,大会期间,与会者近2000人参观了博物馆。作为中国首家蜜蜂博物馆,该馆得到了中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并获得大会金奖。 “当时,筹建蜜蜂博物馆就是为了借第33届国际养蜂大会召开的时机,介绍中国悠久的养蜂历史,展示中国养蜂业的发展成就,并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于先生说。在短短的两个月中,筹备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珍稀的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我国古代养蜂业的发展情况,然后择要复印上墙;而实物展品,如各蜂种标本,大多来自蜜蜂研究所多年的积累,包括“镇馆之宝”——1983年采自山东临的我国最古老的蜜蜂化石。此外,还专程从云南西双版纳采集了两个罕见的硕大野生大蜜蜂蜂巢;上海博物馆也专门赠送了一个古代“失蜡法”铸造青铜器模型。 “蜜蜂世界的奥妙总会让人无比震惊” “铜奔马、长信宫灯、随县曾侯乙尊盘、故宫太和门铜狮等精妙绝伦的青铜制品,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但恐怕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宝物都是用‘失蜡法’铸就,其中竟然有蜜蜂的莫大功绩。更不用说《荔枝蜜》带给大家的对小学语文课本的怀旧了。” 国际养蜂大会以后,博物馆暂时关闭。后来考虑到应该让博物馆真正发挥起科普园地的作用,1994年10月起,开始向社会试行开放。“那时,整个展馆只有80平方米,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 经过3年多的试运行后,1997年,蜜蜂博物馆和蜜蜂研究所又自筹资金,扩建了70平方米的展室,增加了有关蜜蜂生物学和蜂产品基础知识的内容。这年4月,博物馆向北京市文物局申请注册并获得批准,成为正式博物馆,并被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确定为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第二年又成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 “从这儿以后,蜜蜂博物馆才算名正言顺地进入了运行和发展期,前来参观的游客,特别是青少年逐年增多。”于先生说,“但作为一个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的博物馆,蜜蜂博物馆没有专门的经费,所以展品多年来也没有太大的更新,回头客也比较少。” 不过,于先生说,对于初来博物馆的游客来说,这里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从古老的蜜蜂化石以及六七千年前古人攀岩采集野生蜂蜜的岩画,亲眼目睹那形态大小不同的蜂种标本和硕大罕见的野生大蜜蜂蜂巢,了解蜜蜂之间有趣的“圆圈舞”和“摆尾舞”以及耸人听闻的“杀人蜂”的来龙去脉......蜜蜂世界的奥妙总会让人无比震惊。 苇子 2007.9.26.夜于屋檐居灯下
|
转自:http://dwlc.blog.163.com/blog/static/295340820078261063941/78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