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丽江系列游记——古城印象

[游记]丽江系列游记——古城印象

2007-07-21    zs91.com

丽江系列游记——古城印象

那天早晨6点爬起来,去古城,想看一看没有游人时古城是什么样子。

在安静的巷子里转,见一块牌坊上写着“天雨流芳”。据说这四个字纳汉双意,是纳西语“特恩吕芳”的谐音,意思是“读书去吧”。

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概括丽江古城的东西。因为城中的一切,在我看来,都是围绕读书与文人的。

这里具备了文人向往的一切:山水,古巷,酒肆;音乐图画,小桥流水,闲散日子;躲在角落里的多愁善感,还有一点无伤大雅的叛逆。

至于在这么理想的地方是不是就能找到宁静,还是一一道来,慢慢说吧。

最有名的山当然是5600米的玉龙雪山,终年积雪,冰川覆盖。坐大索道缆车可以到4500米的地方,再往上爬一点,就可以触摸到冰雪了,虽然是那种零星的雪的残块,但也足以让人在夏日里兴奋一下。可惜我去的那天阴云密布,没有见到雪山全貌,只在云开雾散的几分钟里,看到锋利的动物牙齿一般的冰川角峰。

以前只从远处见过冰川,从山顶流下的蜿蜒形状,看起来就象冻结的冰河。这么近距离地看到冰斗冰川,还是第一次,立刻喜欢上尖头棱柱的利剑形状。山上海拔的标高,一概都做成这种形状,还有那些稍稍打磨后的天然水晶,也都是这种样子。

玉龙雪山的主峰叫“扇子陡”,看起来有点像扇面。本来打算拍一张山的照片,回来后加工成扇子网站的某种标志,可惜始终无缘一见,只好作罢。

这座山可以说是纳西人的保护神,远远地充当着丽江古城的背景。据当地人讲,天气好的时候,走在马路上就可以看到雪山,好像就在路的尽头,所以有一条路叫“雪山中路”。感觉中,这座山就像丽江的屏蔽,隔开了800年外部世界的兵荒马乱,使本地的纳西文化,或说东巴文化,得以安稳地发展起来。

再说水。当地有白水黑水两条河,不过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古城里的那些水道。无数条宽宽细细的水渠,穿街绕巷,遍布全城,几乎每一条街都临水。城里有大小三百多座桥,另有木板搭在水道上,还修了许多石阶,一直通到水边。城中的地势东高西低,所以水是流动的,清可见底。居民在水边洗洗涮涮,还要开闸放水,冲洗街道,脏水流入城西灌溉农田,如此循环往复,城中五彩石的路面,总是非常干净。

记得有天晚上在水边放河灯,一点灯火随着流水快速向前跑,穿石桥,穿过几道木板,又经过两个洗衣服的妇女,一直向远处漂。跟着河灯一路向水里看,青翠柔软的水草,夹杂在灯火的倒影之中,石桥的侧壁上,很多绿叶子披挂垂挂。当时觉得,所谓如诗如歌,如梦如幻的景象,所谓人在画中游,想来也不过如此了。

小桥流水中的纳西人家,一概是飞檐的土木古屋,屋顶是黑瓦,墙刷成白色,用墨画着山水,花鸟,诗词,很是文雅。推开一户民居进去,院子里摆满盆花,倒挂金钟和海棠,另有叫不上名字的大朵红花。女主人安稳坐在廊檐下面,向我笑笑,见多不怪的样子。她被这些花包围着,脸色微黑,没有穿纳西人传统的“披星戴月”。

“披星戴月”是纳西妇女的羊皮披肩,背上缝了七个圆圈,象征北斗七星,代表勤劳能干。按照纳西族的规矩,耕地持家是女人的事情,男人好像不用干什么,研究研究文化,或者放鹰遛狗,过得很舒服。记得那天早晨在古城里转,一户人家的大门早早打开,蓝衣服白披肩的中年妇女,开了灯,在厨房里吱呀呀地用机器压面条。微躬着腰的粗壮背影,还有娴熟的一招一式,让我一下子记住。那时候天还没有大亮,四周的景物看起来如同黑白照片,只有她厨房中的灯泡,在黑白世界中发出一点温和的橘黄。

因为旅游的发展,城中居民除了传统的耕织,另开了很多咖啡馆,小酒吧,桌椅就摆在树下,面对清风流水,实在非常舒服。在丽江很多人喜欢泡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或者说,“不在晒太阳,就在去晒太阳的路上”。不过,我去的那几天一直下雨,从来没见过太阳,所以对咖啡馆的印象,大多是在傍晚,灯笼亮起来,水里映着红色的光,我走过大石桥,在水边的木椅子上坐下来,看对岸游人在各色小店中快乐进出。

还有一次是在僻静的后街,找一家没人的小馆子,背后是大盆的花,收垃圾的车在对岸奏着音乐,快乐得让人以为是卖冰激凌的车来了。

还有一次是在细雨的晚上,石路上有点滑,在小巷子里七拐八拐,终于找到一家网吧,不过线路太忙上不去,所以干脆不再计较上网的事情,就着昏黄的灯喝芒果汁,看店老板拍的几大本西藏照片,后来又转到咖啡馆的后墙,看墙上贴的手绘地图。

每次这样悠闲地坐在咖啡馆里,都会觉得丽江很有文人的特质,因为丽江可以让人暂时忘却,暂时逃避。感觉中文人喜欢的东西,大多不太实用,所以大多要从现实中逃离出来,虽然也不会跑得太远,但多少要沉浸在一点人造的精致中,感受一下没什么用处却也舍不得丢掉的情趣。记得一位朋友的诗中,将一切归于“风花雪月,诗雨戏酒,长发涟漪清梦祈盼”,刚读时还有点奇怪,可是后来想想,好像真的如此,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罢了。

与城市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酒吧,茶座“一条街”相比,丽江其实更像一个放大了也更加理想化的“一条街”。遥远边陲的背景,淳朴安静的民风,几乎实现了诗词书画中所有对远方的描绘;而外国游客的云集,又使这里很有现代气息,设施也很舒适。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相信在这里,那些需要逃避的人,可以逃得更远一些吧。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夜晚的古城有纳西古乐,唱的是李后主的《浪淘沙》,李隆基的《八卦》,元好问的《山坡羊》。七八十岁的老人弹唱这些已经被遗忘的古曲,听“山峦如炬,波涛如怒,悲豪情,潼关怀古...”。这样的词曲,还有抑扬顿挫的腔调,是不是可以让人一下子逃得远远的,跳过时下直接了当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跳过罗大佑多愁善感的“告别年代”,跳过甲壳虫简单而青春的“潘尼街(penny lane)”,跳过所有曾经流行然后又过时的东西,一下子跑到了高腔水袖的唐宋。

记得听古乐的时候,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比丽江更远的地方了。虽然下一站还要去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但是自己能够想象出的乌托邦,也就大致如此,那些更好的,超过了自己想象的地方,也许只能旁观,并不可以真的接受。

“但是我如果真的整天的呆在那里,会得到宁静么?”在丽江的时候,也曾想过朋友问到的问题。答案是不知道,因为对某些人来说,所有的宁静,其实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以离去为条件才可以实现的。在丽江当地见过一个画画的,每天在T恤衫上画画,或者写些东巴文字卖给游客。他给我看速写本,里面是信手涂抹的各种人面;他在我捡的石头上写字,一个小人,脚下是长路,说是东巴文中“走”的意思。东巴字是象形的,看起来就象早期的甲骨文。

还有一个卖铃铛的小店,很有名,至少在网上很有名,叫“布农铃”。抄一段布农铃的介绍,也许就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了:漂泊的布农,1995年沿着滇藏茶马古道徒步骑马跋涉到西藏拉萨,历时三个余月,行程1900余公里,饱经沧桑。一路上马铃声单调寂寞,他拾得两片木块画上澜沧江和梅里雪山,分别悬于马铃上和自己的胸前,受到沿途9位活佛的开光保佑,保得一路平安。后用横断山的珍贵木材绘制大量,被誉为“布农铃”。

在店里买一个青铜铃铛,下面挂着木头,画着古城的小桥流水,包装袋上写着“来自滇藏茶马古道的寂寞”。铃声是寂寞么?第一次想到,可是觉得很贴切。

类似这样的独特小店,在丽江好像有很多。有时候很想问问这些店老板,住在丽江是不是因此就找到了宁静。因为自己其实一直也不太明白,理想实现了,是不是真的就不再有吸引力了;只有那些还没有得到的东西,才能够让人念念不忘,梦寐以求。

这些散布在古城各处的文人小店,感觉中就象是躲在角落里的多愁善感,每次无意中碰到,都会心中一动,方觉人生原来可以如是。如果说这种情绪化的感动,还只是旅行感受的细枝末节,那么温顺的丽江偶尔表现出来的叛逆性,倒是让我觉得特别有趣。

从丽江的历史来看,元朝时,忽必烈曾经率军进入纳西地区,建立了当地的土司制度;明朝,朱元璋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一横,赐给纳西土司,所以纳西人多姓“木”,古城中最气派的建筑,就是当年的土司官邸“木府”。此后,丽江木氏土司,以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而闻名,极少战争。以最敏感的宗教问题为例,纳西人信鬼神,崇尚万物有灵,本没有专门的庙堂供奉,只在特定时日由东巴带领,起舞祭祀。后来藏传佛教由西传来,汉族的道教由北而来,都在丽江得到发展,丽江地区最有名的白沙壁画,完全是三教合一,各路神仙都被恭敬地画在墙上,真正做到多教并存,天人合一。

如此温和包容的民族性格,可是当地流传最广的金沙江故事,却充满了叛逆。听到几个不同版本,无论金沙江是为了到东海会太子,还是为了看日出,总之,都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天神派了两位战将来拦截,即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金沙江载歌载舞,趁雪山不备从两山之间冲击而去,从此奔向东海,再不回头。玉龙一气之下砍下哈巴的脑袋,头跌入金沙江,形成虎跳峡的惊涛骇浪;血水四溅,形成丽江地区的红色土壤。哈巴雪山从此成为无头骑士,玉龙悔恨不已,留下眼泪,便是丽江的白水河与黑水河。

想不到诗情画意的丽江山水,被赋予了这样的野性和暴力。不过很喜欢这个故事,喜欢金沙江不愿驯服的野性,在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成为一种精神不可战胜的象征,使这片温顺和平的地方,保留了一点原始的冲动,或者说天性的自由。

天雨流芳,读书去吧 - 每次想起晨光中丽江古城的匾额,都会有些感激之情。在逐渐习惯了商业化的思维方式,每一天都犹豫着是否要放弃书本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个鼓励的声音,发现原来那种对读书根深蒂固的热爱,依然存在,虽然是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是在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体系,虽然不知道这种热爱是否还会坚持下去。

无论如何,总是一种鼓励,不期而遇,因此更加珍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3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