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16日嵩县木植街乡、黄庄乡贫困调查即景 |
[游记]16日嵩县木植街乡、黄庄乡贫困调查即景 |
2008-05-22 sina.com.cn |
2007年9月15日-16日嵩县木植街乡、黄庄乡贫困调查即景 2007-10-06 20:28:01 大中小 标签:社会/纪实公益 一、出发篇 07年9月15日早晨7点50分,我和红男爵赶到“老地方”——九都路与王城路交叉口向南156米东方建材大市场对面公交站牌,义工们陆续赶到,等人到齐,8点5分准时出发。 [快车下载]调整大小 [快车下载]调整大小 [快车下载]调整大小 凌云剑,云自飞翔,阿彪和我(无缺)一车,北风是司机,路上胡侃,侃山侃水,特别是冉哥侃美食吃的,阿彪大流口水,其间凌云哥我们不知道怎么谈到唐宋八大家,还讲了伏牛山的来历,一路美哉!(回到洛阳我收集资料,有关伏牛山的来历有几个版本随后奉上) 10点30分到达嵩县黄庄乡政府,少做整顿,分组,我们今天先仆木植街调查 [快车下载]调整大小 [快车下载]调整大小 [快车下载]调整大小 1、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2、伏牛山的来历 A版本: 八百里伏牛山是中原名山,而白云山玉皇顶则为伏牛山的主峰,号称中原第一峰。提起伏牛山,世人皆知,她是中原的象征。但提起伏牛山的由来,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据大明正德十三年《伏牛山记》碑文记载,唐初有一僧人,号自在禅师,遍访名山,建寺修行,将行咨师日:"弟子别后归何所止铲师告之日:"逢牛可止。"于是,禅师潜记于心,一路北上,过长江,入汉水,沿白河逆流而上,一路直奔山来。游至此山,闻山内常有野牛出没,吞噬行人。禅师至山中,果见一牛正非常凶猛地扑向路人。禅师作法降牛,牛果然听命。禅师遂骑牛来到与云天相接的地方,那牛忽然化作白龙潜入山颠天池之中,方知牛乃神龙。禅师见此风景秀美,便于此建一佛寺,又见四周苍岩万何,白云绕壁,故取寺名日云岩寺,该山从此则名曰伏牛山,山颠天池曰龙池,而寺背倚的主峰就名曰龙池曼了。后,云岩寺香火日渐兴盛,规模日益宏大,僧众千人。兴盛时,"大雄巍峨,左侧蓝,右禅堂,钟阁在前,左藏乘居殿……远近高僧欲济圣果者必以此为窟宅,霞魔云卖遍满岭谷……,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数百里之地无与伦比",与洛阳白马寺、篙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号称中原四大名寺。 而今,云岩寺虽然碑塔澳没于草木之中,唐砖明瓦遍谷皆是,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仍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她那永不衰若的神奇魁力。《通鉴水经》注:伏牛山名猛山,俗名龙池曼。西接秦岭,东达安徽霍山,有"颐顽泰华,脾腕衡霍"之誉。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观光揽胜。“伏牛形胜郁磷崎,二月风光客兴新。半岭夕阳惟照雪,千秋寒色不知春。天连山势气雄晋,地转河流远界秦。寄语关中风游宦,虞卿只是读书人。”这是明朝诗人谢棒的《伏牛形胜》诗。"半岭夕阳惟照雪,千秋寒色不知春。"早春的龙池曼,山脚桃红柳绿,山顶雪峰夕照,鲜花伴飞雪,赤口存寒冰,真乃"一山存四季,阴阳分寒暑"。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2014401000bhe.html4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