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心也像是到了萌动的周期,有些急切地想要到外面去.让春的阳光和那温和的风亲吻我的皮肤,让蜷缩了一冬的四肢舒展开来. 学校发了免费的美国画展的门票,我和几个同学挑了某个星期六一起去中国美术馆看画展.原本兴高采烈地,可谁知美术馆那么远,坐公交车就做了快两个小时.下车后,差点就吐了,原先的兴致徒然减了许多.加上里面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又饥又渴又晕的我,是没多大心情看画的,而且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印象派作品,根本看不懂.还好后来遇见一个外国老师带着几个中国学生,边看边讲,我便在一旁跟着他们,这才有些明白.渐渐的也觉得没那么艰涩了,反倒觉得有趣起来.后来,我又上了三楼看名家书画,一进展厅,豁然觉得眼前一亮,亲切许多.看来从小的环境熏染,我还是喜欢中国艺术啊.相比于美国油画的厚重,中国的油画显得活泼许多,色彩也明快一些.无论是山水人物亦或松竹,都透着浓郁的中国色彩.我最喜欢的是林则徐的一幅书法,刚劲潇洒之中饱含忧愤之心.四楼是中国近代版画.五楼是国画,当推齐白石的虾虫最妙,还有一幅他九十七岁画的牡丹,也让人赞叹不已. 本打算看完画展就回去了,可同学说后海(北京有著名的皇家六海,前三海,后三海)就在附近,于是就一道去了后海,顺便还能逛逛老北京的胡同.后海有一条酒吧街,形形色色的酒吧,不仅是休闲娱乐之所,更是艺术的画廊.每一家酒吧都很有特色,装修有着浓浓的艺术之感,配上里面喝咖啡的人,似乎是一张张套着精美相框的照片.以前就只有在法国电影里看到的场景真切的出现在眼前,那种感觉,就只有不停的用数码相机去拍照了.徜徉其间,踏着青石板路,每次相机的"咔嚓",就像是剪碎一缕阳光,又像是定格即将成为历史的音乐,一时间凝固了.走到酒吧街的尽头,穿过一条繁忙的小路---没有汽车,有的只是来来往往的黄包车---像电视里看到的那样---拉游人游已成历史的胡同,一双双情侣骑者双人脚踏车,幸福的穿梭在红门青瓦的故事里---盲人的二胡拉着祝福之音,和平鸽从头顶飞过---见证这闪着阳光的泛黄的爱.胡同里的民族服饰店,是我最喜欢的,尤其是旗袍和唐装,那掩不住的东方女性之美,另人神往.在胡同里走着,不时的还会看到头发班白的外国老夫妻坐在餐厅的门口,吃着中国的凉菜,说着不流利的汉语,可爱的像孩子.蜿蜒的胡同也许对许多人来说,不过是某一个特定的地点;可对我而言,却是另一段时间,我不曾经历却梦遇百回的香水记忆. 曾经有一刻,我就希望拿着相机,走在北京胡同的青石板路上,永远走下去,永远照下去.可我忘了,那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 又坐上公交车,视线被切断,可幻想依然天马行空;记忆也许暂停,可幸福却依然绵绵无止.生活,也能这样简单,却如此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