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烟袋斜街 |
[游记]游记烟袋斜街 |
2007-10-18 sina.com.cn |
烟袋斜街的一砖一瓦 游记-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从古代走到今天 烟袋斜街,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斜街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辖境,为东北-西南走向,胡同的东口通向地安门外大街,西口则守着银锭桥头,全长232米。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 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烟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响,一直流传到今天。 斜街的形成 从地理位置看,烟袋斜街的形成和发展与鼓楼和什刹海的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有密切的关系。 烟袋斜街东口在鼓楼前大街路西,其走向自东偏向西北,进东口约50米路北即为大石碑胡同的南口,可通往鼓楼西大街。斜街中部与义溜河沿相通,沿义溜河沿南行可达后门桥。斜街中部南口往西即是什刹海东沿,通银锭桥。斜街西口正中与鸦儿胡同东口相对,自鸦儿胡同西北行即可至名刹广化寺,再沿后海北沿可直达德胜门小市。斜街西口西南即为"银锭观山"之银锭桥,过桥南行为什刹海西沿,过桥西行为后海南沿,斜街西口之东北即小石碑胡同南口,可通至大石碑胡同中间。 进入烟袋斜街东口约40米,其两侧房基均高出地面1.4米,故东口内之店铺均为高台阶。而在斜街向西北处即大石碑胡同南口处,房基渐比路面高0.5米,至斜街中部南侧至义溜河沿处,路面形成慢坡,说明烟袋斜街的形成与什刹海之河岸变迁有关。六十年代建筑地安门百货公司大楼施工中,曾发现元代海子之石驳岸遗迹,可知其基址原为元代海子的东北岸。所以,烟袋斜街在历史上也曾为海子的水面所覆盖,因长期淤积及历代累积、灰土、垃圾并填土建房,逐渐形成民居和新街巷。因为是沿着海子岸边逐步发展,使街道走向形成斜街,与大都城原规划的棋盘式街巷不同。其南还有"白米斜街",也是由元代海子之东南岸淤积后逐渐形成的。依我所见,烟袋斜街地面的形成,或在明初,而且是当时什刹海前海东北岸边的一个景区。 明沈榜《宛署杂记.廊头》条载:"洪武初,北平兵火之后,人民甫定,至永乐改建都城,犹称行在,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除大兴县外,本县地方共盖廊房八百一十间半,召民居住,店房十六间半,召商居住,总谓之廊房……"以下尚有修建大、中、小房及各承租人纳钞若干的记载,其中记有:"……海子桥西大房六十四间,……鼓楼西大房六十八间"等,应是明初地安桥及鼓楼西侧官建房舍的最早记载。 现烟袋斜街中段路北有广福观,为明天顺三年(1459年)彭姓太监舍宅始建,应为此地现存的早期建筑。 明李东阳《西涯杂泳十二首》有"泳广福观"诗:"飞楼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时有步虚声,隋风渡湖水。"李西涯家位于今什刹海前海西南端(今三座桥一带),当时可以看见广福观在水面上的倒影,可知广福观前尚无房屋掩挡,倒影映于水面,似也说明烟袋斜街之前身形成于明代中叶以后。 斜街的变迁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爵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日忠坊二十二铺,北安门西,廊房,旗房,越海子桥,真武庙,火神庙,银锭桥,打鱼厅斜街……"打鱼厅应是元、明时期管理海子捕鱼的官厅,证明在明嘉靖之前形成街道后曾以管理海子的官厅命名,却未见地安门外白米斜街的记载。但明万历二十一年(1542年),沈榜编著《宛署杂记.街道》记有:"北曰日忠坊,一铺曰白米斜街、曰观音堂、曰皇墙下街,二铺曰鼓楼下大街……,"其时白米斜街已见记载,当时的打鱼厅斜街或已包括在鼓楼下大街之内,也有可能所记即是鼓楼下斜街,打鱼厅斜街已经更名为"鼓楼下大街。" 查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师全国》,当时烟袋斜街已称"鼓楼斜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吴长垣编著《宸垣识略》中,仍引《日下旧闻》谓:"鼓楼……西,斜街过凤池坊……"之说,此斜街也应是烟袋斜街的地方。吴长垣久居北京,当时是据实地考察后所引用的。 清兵入关后,满蒙、汉军三旗,官员、兵民大多有吸烟的嗜好,烟铺也兴盛起来。鼓楼前即有北豫丰烟铺。地安门外路东有南豫丰烟铺,专卖抽旱烟袋的关东烟、旱烟叶、兰花烟、抽水烟袋的"锭子"、"皮丝"烟,也有闻的鼻烟,还代卖槟榔、豆蔻、砂仁等。烟具另有山西人开的烟袋铺专卖。烟袋铺开在鼓楼斜街东口内,门外立有巨大的烟袋招幌,高约1.5米,木质,金漆烟锅,锅内刷红漆,烟锅外缘系红布幌穗,烟袋杆刷黑漆仿乌木,烟袋嘴刷白漆画绿斑仿翡翠,十分引人注目。北京曾有"鼓楼前的大烟袋--一窍不通"的歇后语。这类歇后语多流行于清代后期。所以烟袋斜街是因烟袋铺的招幌而产生的俗称。以后为了与鼓楼西大街区分开,官方也将鼓楼斜街改作烟袋斜街,作为正式街名。这应是在道光、咸丰前后(1821~1861年)的事。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0f0e001000cep.html30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