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塔胡同 位于北京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西南侧的砖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元杂剧《张生煮海》,家童云:“我到哪里寻你?”侍女答:“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可见那时就有了砖塔胡同之名,照此推算的话,这条胡同已经存在了700多年。 据说胡同的得名,源于胡同东口有一座八角形、七级密檐式青灰色砖塔——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即金代佛教曹洞宗大师万松行秀禅师,河南洛阳人,15岁在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专治禅学,后云游北方各地,不久返回净土寺,筑万松轩自居,称“万松老人”。金明昌四年 (1193年),万松行秀禅师来到燕京,为金章宗讲解佛法,得到极高赞誉。他精通佛学,编撰有《从容录》、《祖灯录》等佛学著作,门徒甚众,最为杰出的当数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万松老人圆寂后,他的徒众于瘗其骨灰之所建塔纪念,初为七级,清乾隆十八年,礼亲王永恩奉敕重修时增为九级。现今塔的形制是1927年叶恭绰等人发起重修时形成的。1986年重修时,发现了今塔内所包的元塔。这也是北京城内仅存的一座古砖塔,根据规划,随着丰盛危改工程的启动和朝阜路的改造,西四南大街西侧将建成一个占地面积为2.5公顷的历史风貌区,届时万松老人塔将以新的容颜亮相京城。 在元代,砖塔胡同一带是戏曲活动的中心。元代杂剧艺术空前繁荣,元大都城是北方杂剧的中心,城内有众多的演出场所,俗称勾阑,砖塔胡同便是其中之一。勾阑内一般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和腰棚(看台)。大的勾阑可容纳数千人,台上锣鼓喧天,台下欢呼喝采,热闹非凡。明代设立的管理戏曲音乐等事务的教坊司位于东城的本司胡同和演乐胡同,从而使砖塔胡同一带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到了清代,这里曾是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的营地,但过后不久又成为戏曲家聚集之所,再现了元代笙箫管乐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里的戏班乐户纷纷逃离,从此砖塔胡同逐渐演变为普通居住区。1923年,鲁迅先生就住在砖塔胡同内,写下了《祝福》、《在酒楼上》等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