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消失的北京Vol.8圈门过街楼与圈门大戏楼 |
[游记]消失的北京Vol.8圈门过街楼与圈门大戏楼 |
2008-05-22 sina.com.cn |
《消失的北京》Vol.8 圈门过街楼与圈门大戏楼 2007-08-10 22:30:25 大中小 标签:视觉/图片 八.圈门过街楼与圈门大戏楼 过街楼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在北京城内已告绝迹,宣武区仅存的一座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迁建异地了,但在门头沟区却保留下十余座过街楼。龙泉镇门头口村东,有座很著名的圈门过街楼,它横跨横岭至永定河的泄水沟上,这条泄水沟又称门头沟,这也是门头沟区区名的由来。圈门之名来源于过街楼,其始建年代考,清代时由山西商人出资重修。 过街楼座西朝东,下部开有四个券洞,砖石混砌,券洞为三横三竖六层砖起券,券洞上部平台的平面呈“凸”字形,凸点在从南数第三个券洞顶上,上建殿堂三间,面阔11.6米,殿前建悬山式卷棚顶抱厦一间,大殿为硬山挑大脊,黄琉璃瓦,墙裙为黄绿琉璃饰件。这组殿堂建筑平面也呈“凸”字形。平台北侧建有座北朝南殿堂一座,硬山挑大脊,黄琉璃瓦覆顶,面阔三间9.3米,进深5.28米。这两座大殿为供神之所,据残碑记载:“圈门为往来之要路,旧有关圣帝君、文昌大帝、药王神祠……”,即平台之上大殿为文昌阁和关帝庙,供奉文昌大帝、关圣帝君,北侧大殿为药王神祠,供奉药王。 过街楼整体建筑精良。五十年代初期,因北侧第一个券洞年久失修,有坍塌迹象,遂将券洞顶部拆除,改为架木桥,通向北岸;南边第一个券洞为主通道,古时的西山大道即从此券洞通过,现被胡姓人家盖房压于房下。据当地老人讲,此洞内石上刻有“门头沟”三字;第二个券洞因妨碍交通,已将券洞顶部拆除;第三个券洞较为完好,券洞宽4.7米,进11.24米,高约4.5米。在过街楼西侧有一从沟底通向过街楼平台的阶梯小路。 圈门地处京西古道要冲,明清时代数百座煤窑分布在过街楼以西的峡谷沟壑之间。从过街楼往西沿西山大道行10余里,可达峰口庵关城,沿途两侧分布大小村落十三个,因周围煤窑星罗棋布,故而商业兴盛,店铺、酒馆、饭铺、手工场等应有尽有,十分繁华。现存门头沟天桥浮三义庙清嘉庆十五年碑刻中,就载有各种铺号、厂家46个之步。古代大道上运煤的骆驼络绎不绝,悠悠的驼铃响彻山谷,从这座过街楼也可折射出昔日的盛况。 过街楼位于门头口,横跨门头沟(即横岭至大峪的泄水沟)过街楼始建于明代,坐西朝东,下部为城台状券洞,砖石混砌,券洞上部平台,建殿堂三间,硬山大脊黄琉璃瓦顶,在殿堂内原供奉药王、文昌、关帝。过街楼整体建筑精良,地处京西古道,由此西行可到达官厅、峰口庵关城。明清以来,这里是一条繁忙的煤炭运输线。门头沟区政府1985年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圈门过街楼位于龙泉镇门头口村东,横跨横岭至永定河的泄水沟(俗称门头沟)上,圈门之名源于过街楼。始建年代不详待考,清代嘉庆、咸丰、光绪年间重修。过街楼座西朝东,下部为城台状,开有四个券洞,砖石混砌,券洞为六层砖起券,券洞上部平台呈“凸”字形,凸点在南侧第三个券洞,上建有殿堂3间,面阔11.6米,殿前建悬山式卷棚顶抱厦1间,大殿为硬山调大脊,黄琉璃瓦覆顶,墙裙为黄绿琉璃构件装饰。这组殿堂建筑平面也呈“凸”字形,殿内供奉文昌大帝、关圣帝君。过街楼北岸建有座北朝南殿堂一座,硬山调大脊,黄琉璃瓦覆顶,面阔3间,9.3米,进深5.28米,内供药王。过街楼整体精良,南边第一个券洞为主通道,玉河大道从此洞穿过。洞内刻有“门头沟”三字,现被胡姓人家盖房压于房下;第二个券洞因扩展道路将券洞顶部拆除;第三个券洞保存较为完好,但上部殿堂门窗俱毁,属于危房;第四个券洞在20世纪50年代初因年久失修,将券洞顶部拆除,改架木为桥,现桥板无存。在过街楼西侧有一从沟底通向过街楼平台的阶梯小路,此阶梯既是路,又起分水作用。沟北药王庙也门窗俱毁。过街楼归圈门中学,现已无人居住,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2700e01000awq.html24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