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潭柘寺游记 |
[游记]潭柘寺游记 |
2007-07-16 3608.com |
周末,如愿去了潭柘寺。 之所以要去潭柘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五年前和恋人一起去的时候,下着蒙蒙细雨,衬着我们微妙的情感。雨中高大的银杏树,雨中逗留在石子路上,犹豫着要购买山货,都还历历在目。抱憾的是那次旅行的底片,后来竟不知所踪。 这次到潭柘寺,和几个朋友包车,下到潭柘就已经过了山门了,因此,缺了上次那种跋涉着赶往寺门的那种此岸和彼岸了。 我们几个人延一条小径,自以为省了不少的路,结果很快发现,仅仅少走了一个弯道而已。沿途阳光穿透了大气,照射到身上,既暖又爽快。来到寺门前,门口的两个松树气势逼人,每棵松树的树叶都至少可以容纳百十来人纳凉,高大、笔挺的松树见过不少,似这等遮天蔽日的还是头一次见到,堪比在桂林阳朔见到的大榕树,独木成林呀。 进得寺门,便可见两边高大的银杏树,没有千年,也总有七八百年吧,这两株银杏树,和门口的松树恰成对比,高大,却不显磅礴,主要是枝杈不多,没能“开枝散叶”。 潭柘寺的主要殿堂分为三层,进门为迎面的“弥勒殿”,第二重为常说的“大雄宝殿”,第三重为“毗卢阁”。大概是这样一个顺序,至于具体的殿名,我记得并不太详细。但很明显,跟中原多数的禅宗寺院结构大致相同。 最妙的是第二重,佛祖法相庄严、金碧辉煌!其眼神宁静安详,且又犀利智慧。那就是我常常朝拜的佛的眼神。 我们在佛前烧香,香烟熏的眼睛难受,忍了,这一炷香,祝我的家人身体安康。 潭柘寺里的树木品种繁多,且稍显珍贵。比如,古时候用来制作弓箭的柘树,在别处就没听说过;四百多年的紫色玉兰,也是闻所未闻;比肩而立的柏树、柿子树虽算不得珍贵的树种,但因其并肩而立,得了“百事顺义”的譬喻,也得到了游人们相机的青睐。 “流杯亭”的西侧,长着两片竹林,竹子的品种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金镶玉”,即竹干以金黄色为主,两侧长有翠绿的树纹;相反,竹干以绿色为主,两侧长有金黄色的细线则称为“玉镶金”。我平生甚爱竹君,见两种截然相反的竹子,也甚为惊叹,可谓美不胜收。 快要离开潭柘寺的时候,看到一种树上长着很多奇怪的东西,形状像是树瘤,但像果实似的挂满了树枝,让一个同学帮我取下一颗,我把它藏到身后。要出寺门时,一位游客冲我说,“你还不去摘点银杏叶去?!包治百病,好使着呢。”这家伙准是见到我藏匿的枝叶,才这般说话。 潭柘寺有很多祈福的所在,最多的就是用硬币投向远处的挂钟,挂钟很小,击中之后声音清脆,可得纳福之意;还有据说是来自东海的“石鱼”,哪里不舒服,就摸摸石鱼相应的位置,可去病销灾;有些殿堂前的池子里,置有石制的鱼嘴,往来的游客喜欢往里扔硬币,扔到鱼嘴里就皆大欢喜的离开了。最有特点的是“流杯亭”,流杯亭是在地上画出弯弯曲曲的水道,很浅很细,整个图案造型奇特,上为双龙,下为单虎,很多人把硬币掷于起始处,如果硬币不沾水的话,就会随着潺潺流水一直沿着双龙单虎构成的“水道”向下游流去,一直流到末尾处,似乎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此行比较惬意的是两件事:一是在通往西观音洞的路上有条小溪,泉水清洌,有两道依着山石的“急流”,穿这凉鞋涉在清凉的水里,那滋味叫做“滋润”;二是中午在寺里边听佛乐边吃泡面,寺里的蜻蜓也来凑热闹,停在我和一个同学之间,似乎要嗅够着方便面的香味似的。我们不赶它,它也乐得停在那里不走。 出门的时候,朋友重复着一个导游的话:过了这座桥,就回到凡尘了。我赶忙作退缩状,我不会去,我不想回到凡间。戏言毕竟是戏言,还是要迈步踏出这寺门! 我们在寺门前遮天蔽日的松树下合影,去塔林转了转,结束愉快地潭柘寺之行。 |
转自:http://www.3608.com/Article/2006-9-23/122539490.html29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