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灵岳寺、王家山 游记与照片 |
[游记]灵岳寺、王家山 游记与照片 |
2008-02-05 cartrips.cn |
周六京西行——灵岳寺、王家山 前几天,发了个“【探路游】灵岳寺、举人村、桑峪堂有人想去吗?”的帖子(http://bbs.cartrips.org.cn/dispbbs.asp?boardID=9&ID=9293&page=1)。因为没人同行,便自己一车于3月26日去了一趟门头沟。原计划去灵岳寺、灵水举人村和后桑峪教堂,最后临时又去了王家山,一共四处,总体感觉不错。分两次介绍。第二部分是“周六京西行——灵水、后桑峪”(http://bbs.cartrips.org.cn/dispbbs.asp?boardid=15&id=9350),这是第一部分。 斋堂附近的地图: 航迹: 从斋堂开始,就是土石路,大体还算好走。沿途有几个荒废了的村庄——因为缺水,政府在山下安排了新的住所。 京西盛产煤炭,路边随便一挖就是个煤窑——正前方就是三个! 别小看了这个窑口,他左、前、右方各有一个掌子面——虽然每个长度都没超过一米。 这个煤矿的主人就是这位挖煤工兼司机。他讲,一车煤可以卖300块钱,但他一天挖不了一车。 站在山头往南望去,斋堂水库的大坝依稀可见,爨底下村里这不远。 从斋堂一路上坡,7.7公里就到了李家村——一个已被遗弃的村庄,灵岳寺就在这里。正好碰见一个放羊的中年人,是从张家口浑源县来的。他说目前村里只有三家有人住,都是外来放羊的。现在这里非常干旱,不少老树都干死了。这里的草现在所养的羊吃不了,但只有一口水井,水不够喝的,所以只能养这么多了。过去村里的人,常常为一点水而争斗。 灵岳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辽代时重建,此时称“白贴山院”,到了金代改称“灵岳寺”,即为现名。据说,灵岳寺曾盛极一时,来此顶礼膜拜的香客络绎不绝,现在的斋堂镇即为当年香客吃斋住宿之处,久之便叫“斋堂”了,因此有“先有灵岳寺,后有斋堂镇”之说。灵岳寺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和释迦佛殿。这是灵岳寺的山门。 虽然在2003年底就宣布了灵岳寺已升级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挂的仍是门头沟区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天王殿为悬山式建筑,建筑设计极为巧妙。原在殿内供奉着四天王、韦陀及接引佛塑像。现在已很破旧了。 释迦佛殿为单檐庑殿顶调大脊式建筑,面积100多平米。檐下双昂五踩斗拱,拱眼壁为彩绘佛像。殿内原供奉的是一佛二菩萨像,系柳木雕刻,高近4米,可惜在1954年被拆毁。你看,这大殿算不算是唐代的风格? 外柱很有特色。 谁知道,为何柱子下边都要接上一截? 东边的厢房,看来不是同一时期所建,左右是有区别的。 西边的厢房,也已破旧不堪。 南边的房间存上了草捆。 灵岳寺过去应该是非常精致的,从殿墙的磨砖对缝就能看出。 屋脊想必原来一定十分漂亮。 扇门山瓦当都有精美的花纹。 清雍正十一年的上梁大吉。 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忽必烈朝时)的《重修灵岳寺记》碑。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重修灵岳禅林碑记》。 院内的松树。 当年的石碾——不会是僧人用的吧? 两条关于文物保护的“告示”。 王家山村是一个仅有40多户人家的山村,八路军挺进平西,王家山就建立起党组织,人民的抗日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1942年12月12日,天还未亮,东斋堂据点的船木健次郎,纠集了日军30多人、伪军60多人,包围了这个村子。放哨的民兵发现了日军,就向他们开了枪。村干部得知有情况便组织村民突围,村里年轻人都突围了,但老弱、妇女、儿童落入敌人手中。敌人将48名群众关进两间小房并点燃,将其中42名群众烧死。1997年5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王家山惨案”发生地定为“国耻纪念地”,并立“门头沟王家山惨案遗址”汉白玉纪念碑一座。 这是村党支部1977年7月立的纪念碑。 现在水井仍在使用。 由于村子里吃水困难、交通不便,1988年,村民全部搬到了山下,这里只剩下一个断壁残垣的空村。但还有外来的放羊人还在这里住。
|
转自:http://bbs.cartrips.cn/viewthread.php?tid=9416&page=1103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