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战时儿童保育院在碧湖 |
[游记]战时儿童保育院在碧湖 |
2008-05-22 sohu.com |
沈林 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第一儿童保育院坐落在原丽水县碧湖镇南边,它的正前方有一条宽阔的瓯江,流经丽水、青田、温州,奔向东海。碧湖渡口对面是南山脚下的南山车站和南山渡口,是丽水云和、丽水松阳公路的交汇点。瓯江上当时没有桥,车辆货物、行人全靠渡船过江,交通十分繁忙。渡口附近的江边,是保育院师生洗衣服、擦身洗澡和休息的好地方。傍晚时江边到处荡漾着保育院师生吟唱的抗战歌声。有时师生们还搭上渡船去南山玩。 距离碧湖渡口500米左右,上一个缓坡就是保育院的大门,是一座用松树皮板包起来的“∩”形大门。“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第一保育院”的醒目院牌挂在大门边。当时浙南一带的人们,大多知道碧湖有个第一儿童保育院。 一进院门,就是一个大花坛,里面种着多种鲜艳的花卉。大门右边沿围墙盖了一排平房,儿童报社、教师办公室就设在那里。花坛北边是山字形的教室。基教班、职教班按中队编制。各年级有教室。花坛左边是一个大操场。每天数百名保育生在此参加升旗和做操等体育锻炼,还要唱《保育院歌》。操场的西北边是碧湖天后宫的院子。天后宫的大门前盖了一座“[”形的排房,是7岁以下的幼儿班教室和寝室。院子前面有栏杆围着,不让幼儿出去。老师上唱游课时,常常可以听到稚嫩的歌声。教室旁边就是保育院的后门,可以通向北边的碧湖镇。 天后宫是保育院的后勤基地、总务股的大本营,也是礼堂所在地。礼堂北边小院住着严金明、叶庭筠、张耀华、何微等老师。礼堂前左右两边厢房是粮仓和工场。大门两侧是办公室。礼堂后面院子里长着一株大樟树,树冠几乎覆盖整个院子,树干粗壮,五六个人围不拢。院子南北两侧各有一排房子,南边紧贴操场的厨房,北侧是农场农具储藏室。从大门正北往里走,就是天后宫的后院东北两侧,是一片梨园和菜地。再往里走,有保育生和教师的两处宿舍,大部分教师住在这里,是林家祠堂改建成的。 操场墙外隔一条通往碧湖镇的街道,有一片柏树林围绕着住宅,就是李家应院长和她妹妹李家诚等人住的地方。住宅北面有些房子成了院办工场。山字形教室东墙外,隔着一条道,是院医务室,有门诊部、住院部。离保育院几里地外,还有几个农场,其中瓯江边上的中央洲农场为最大。以后在南山车站向东一站地,有个叫松坑口的地方,还建立过第一儿童保育院松坑口分部,金箬年、金崇焕、董帼英、陈丽珠、唐绍、程景澄等几位老师在那里工作过。 保育院成立于1938年,它是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产物,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妇女儿童工作中的一个范例。全国收容了3万多名难童。浙江两个保育院先后收容了一千几百名难童,在抗日战争中为保护妇女儿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全国保育院领导机构和各部的负责人中,半数以上是中共党员和各方面的进步人士。17名常务理事中,有邓颖超、雷孟君、安娥、沈兹九、孟庆树、刘清扬、史良、李德全、郭秀全等进步人士,各省保育分会和保育院中,这个比重就更大。浙江第二保育院院长戚铮音,第一保育院副院长严金明都是共产党员。以他们为核心,团结广大教职员工和保育生,成为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一个进步集体。
|
转自:http://ls323000.blog.sohu.com/84608855.html55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