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大港高雄港 高雄港是城市的心脏,整个城市可以说是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高雄港是座古老的港口,原名打狗,也称打鼓,又叫西港。清代为向南开拓,曾以本港为凤山地区的吐纳港,但水深不过3米。作为外贸港,它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的,1863年正式对外开放。日据时期,日本统治者重视建港,作为其军事南侵及对台湾物资榨取的港口。但因工程浩大,到太平洋战争时,也只初具规模,后被盟军炸毁。台湾光复后,打捞沉船,清浚航道,整建港埠设施,复修工作到1952年大致完成。以后为适应台湾经济建设和国际贸易需要,高雄港不断改建扩建,进一步发展为世界级的大港。 高雄港是个不冻港,气候良好,雨过即晴,没有梅雨季节,这对货物装卸十分有利。还有,高雄港潮水涨落之差不大,通常保持在1米上下。潮差小便于轮船停泊,更有利于船只运输作业。这也是高雄港得天独厚之处。港口在地理形势上十分优越。狭长的港湾外侧,有一条西北一东南向的沙洲,即旗津半岛,长达11.3公里,平均宽达200米,如同一条巨龙蜷卧在台湾海峡的碧波中,成为一道天然的防波堤,为高雄港遮风避浪。堤内港阔水深,清波荡漾;堤外骇浪汹涌,水天相连。港区的西北端,有一缺口,宽136米,与外海相连,可供海轮出入。1967年,在旗津半岛东南部的崩隙处,又修筑了第二进出口,宽度为250米,水深16米,可供10万吨级的轮船出入。这样高雄港有两个进出口,是一个开口式的大港,比起许多闭合式的大港形势优越得多。现在高雄港已扩建为相连的两港(第一港、第二港),港区土地面积1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2.4平方公里,泊位共113个,码头岸线总长超过25公里,其中包括4个货柜中心(即集装箱码头)、22个货柜船泊位。新建的第五货柜中心,又为该港增加了8个专用泊位。世界上最大的6000标准箱货柜船可在此装卸。货柜化即集装箱运输,被称为现代航运革命。这种运输,将货物装进国际标准规格的集装箱(台湾称之为货柜)后,在世界各地通行无阻,不但省时省力,减少损失,而且加快了贸易发展。早在1969年,高雄港就迎来第一艘货柜巨轮进港,打开了新局面。此后不断辟建货柜码头,增设专用起重机,1980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个。最近十几年间,高雄一直列为全球第三大货柜港。2001年高雄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750万个,名列世界第四,仅次于香港、新加坡和釜山。 高雄港还建有一个装运杂货、糖料、谷物、木材、煤炭、矿砂等的专用码头。货物年吞吐量早在1983年就进人世界“亿吨港”的行列。进口货物主要有:原油、矿石、煤炭、废钢铁、有色金属、粮食等,输出水泥、钢材、石油制品、金属制品、电器、粗糖、食品罐头等。台湾60%以上的货物装卸量和70%以上的货柜装卸量在此作业,使高雄港成为台湾地区进出口货物的首要门户和最大的港口。 1997年,两岸“试点直航”开始运营,经过努力,高雄港每月维持10艘船舶往来于高雄、厦门、福州等3个港口,但其增长毕竞有限,因为货物“不通关、不入境”。有识之士都认为,只有实现直接“三通”,才能有助于改善高雄港目前增长减缓的势头。正如港务局一幅对联所言:高瞻远瞩人称雄,港埠商机创新局。                            更多图片>>我要上传台北市热门图片
|